桐乡唯一 新闻门户

养猪户转型变身“泥鳅达人”

2015年07月27日 07:17来源: 嘉兴日报-桐乡新闻 作者:记者 钟淑婷 通讯员 姚 莉

  兜里揣着一只放大镜,随身携带一本笔记本,每天早晨天刚刚亮,河山镇堰头村村民张福林便奔向家庭农场,查看那50亩水塘里的泥鳅苗长得怎样了。

  去年,张福林响应市里号召,主动把家里700多平方米的养猪场全部拆除,从一名“猪倌”转身为泥鳅大户。这样一个转身,张福林觉得可值了。“去年养泥鳅赚了20来万,比养猪要实惠多了。”张福林乐呵呵地说,而且养泥鳅没有环境污染,对乡里乡亲的也有好处。

  一年的转型实践,也让张福林深刻领会到,传统农业同样需要不断注入新的技术理念和血液。走进张福林的养殖基地,不仅苗种孵化棚、饲料仓库、实验室等应有尽有,而且还配备了专业的技术人员,其中还有从高校水产类专业毕业的大学生。

  “培育泥鳅苗其实对技术要求挺高的,涉及动物营养、生育繁殖、疾病控制等多个领域,一般人根本拿不下。”张福林说,自己一开始就曾在技术上吃了不少亏。有一次,他刚把一批泥鳅苗放入大池,就陆续出现了体表出血症状,死了不少。“当时可真把我给急坏了。”他说,后来多亏市农技推广中心的专家上门“问诊”,诊断鳅苗患了出血病。在采用专家开出的药方以后,这批得病的鳅苗才终于“缓”过来。

  技术就是效益,不服就得吃亏。经过这一次教训之后,张福林更加清醒地认识到了技术的重要。自那以后,他不仅购置了大批关于泥鳅养殖技术方面的书籍报刊反复研读,将新技术新经验用于实践之中,还专门聘请了大学生担任“技术顾问”。

  “年轻人不仅有技术,还有与时俱进的管理理念,而这正是我们这一代人所缺乏的。”正说话间,张福林打开笔记本,认真地记录起时间、水塘的水温、泥鳅吃食等信息。他说,这习惯就是大学生小朱来了之后他才养成的,这些数据看似简单,却有利于日常管理,能够发现泥鳅生长的特点。

  功夫不负有心人。如今,张福林培育泥鳅幼苗成活率基本已经达到40%以上,而泥鳅幼苗的成活率能达到30%都是比较高的。说起繁殖技巧,张福林开始侃侃而谈:“种泥鳅达到成熟时进行催产,一般是10多个小时之后,泥鳅就能产卵,大概30个小时之后,就成幼苗了。”从幼苗到成苗,这期间的养殖技术也很关键,掌握不好,泥鳅的死亡率会很高,而张福林也成功攻克了这一技术难题。

  当前,泥鳅苗种的市场行情较好,张福林培育的泥鳅苗种销往湖州等地。为了长远考虑,最近,他又投入近30万元,建起了温室、大棚,还对设备进行了改造。“既然干了,就要干出点名堂来。”张福林信心满满地说。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博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所属专题:
来源: 嘉兴日报-桐乡新闻 新闻标签:泥鳅 福林 幼苗 养殖 培育 编辑:匡万忠
相关稿件:
桐乡新闻网版权声明:

① 本网(桐乡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桐乡新闻网”、“钱江晚报今日桐乡”、“嘉兴日报桐乡新闻”、“桐乡电台”、“桐乡电视台”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桐乡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桐乡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573-89399348 市府网:559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