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乡唯一 新闻门户

如果要给桐乡做一件衣服,蓝印花布应该是最恰当的衣料 然而,又有多少人明晰桐乡蓝印花布如今有哪些蹝出处蹞

一块布,那些故事,都在这里

2015年07月24日 08:35来源: 《钱江晚报·今日桐乡》 作者:记者 程新星 通讯员 张冰华

  如果要给桐乡穿上一件衣服,那么,用入选“国家非遗”的蓝印花布做成的衣服恰到好处。选择蓝印花布,只一个理由,本土的,才是经典永恒的。

  在桐乡,最令人熟悉的蓝印花布“出处”便是乌镇“宏源泰”。不过,一个百花地面,显然不可能只拘泥于此,石门“丰同裕”蓝印花布,崇福“蓝茂丰”蓝印花布,每一个都那么美。

  工艺师傅在制版。(照片由“丰同裕”提供)

  “宏源泰”蓝印花布:最土,却最接地气

  2012年,乌镇旅游股份有限公司顾问邵云,穿着一件蓝印花布做成的中式棉袄,参加了中央电视台4套的《城市一对一》栏目。时隔近3年,衣服至今还挂在他办公室的柜子里,上面并没有落灰。可见,他对这件衣服有多珍爱。

  “当时,节目的主题是‘乌镇对威尼斯’。”邵云记忆犹新,他骄傲地说,这件“土得掉渣”蓝印花布衣服十分给他“长脸”。

  为什么邵云会用“土得掉渣”来形容?个中缘由,他娓娓道来。做蓝印花布的布料俗话称龙头絮布,带着棉花的本色,又夹杂些许黄色,由于吸汗性好,旧时的农民喜欢用该布做成农作服。

  传说有一天,一名农妇穿着作裙下地干活,回家后,发现白色的布料上沾满了泥点,于是,她想了个法子,索性给白布染色。她用兰草挤出的汁水作为染料,把作裙染成了蓝色,晾干后,再把泥点刮掉,露出了布料的本色,蓝底白点,远看,像极了一朵朵白色小花,美极了。就这样,农妇的“无意”之举诞生了蓝印花布。“所以,蓝印花布是农民穿的布料,你说土不土?”邵云的一句反问,倒成了最有力的回答。

  不知何时起,需要染布的农户多了,商机也就应运而生了。据了解,南宋时期,乌镇的染业就很发达,染坊遍布大街小巷,其中有一家就是“宏源泰”染坊。

  邵云介绍,蓝印花布毕竟是土布,直到上个世纪60年代,洋布占据市场,给乌镇染业造成冲击,染坊相继关门,“宏源泰”也逃脱不了“厄运”,最终只剩下了乌镇染织厂。

  乌镇染织厂,以织布为主,染布为辅,而且染的不全是蓝印花布,尽管品种多了,但人们依然怀念那一抹蓝。

  1999年,乌镇进行古镇保护与开发,为了“定格”老百姓的记忆,还原“宏源泰”成了一件势在必行的事情。“天然的布料,生态的染料,原始的技艺,一切的一切,我们都把它保留、延续了下来。”邵云表示,因为这是最根植的民间文化。

  “丰同裕”蓝印花布:不止与丰子恺有关

  石门,美丽、丰饶、古韵,一个迷得运河也折了弯的江南小镇。这里的水,满沾文墨,这里的人,淳朴勤劳。

  提到文墨,首先会想到一代大师丰子恺;言及勤劳,首先会想到经典的蓝印花布。或许,它们并无关联,事实上,它们息息相关。

  在石门,生产蓝印花布的地方叫做“桐乡市丰同裕蓝印布艺有限公司”,而它的前身便是丰同裕染坊店,一个“丰”字,道出万缕千丝。该公司销售经理朱雪芬说,具体何时创店,尚未有定论。

  丰同裕染坊店原设于石门湾后河西岸,以前店后坊的模式经营,主要收染四乡农民的自织土布和土绸,店额黑底金字,店面坐西朝东,三开间用两间,离店20米设有加工场。这家店虽然规模不大,却是丰子恺父辈祖辈赖以养家的经济来源之一。

  时运夹带店运坎坷。在光绪32年(1906年),丰子恺9岁那年,父亲病逝。此时的染坊店面临危机,乡民来染布,大多付不了现金,得“熬”到年时才能结账,原本“以店养家”变成了“以家养店”。幸而,在丰子恺母亲的精心打理下,染坊店一直撑到了抗战时期。

  大师的家业戛然而止,不免令人惋惜。朱雪芬说,经过重新定位后,重拾蓝印花布的老手艺,丰同裕蓝印布艺有限公司成立。

  改革开放初期,适逢市场经济的年代,单纯印染难以走得长远。为此,“丰同裕”改变了传统农作坊的经营性质,不断推陈出新,扩充产品种类,不但有包、服装、挂件等市面上常见的物品,还将蓝印花布出神入化地运用到了家装等适用领域,弥补了以往蓝印花布产品种类单一的不足。

  除此之外,“丰同裕”做了更大胆的尝试,涉足旅游业,建造了丰同裕蓝印花布博物馆,同时,将制作流程透明化,真正实现旅游、购物、生产一体化。

  “这是我们向丰子恺先生交的一份答卷,未来,这份答卷会越来越漂亮。”朱雪芬信心满满。

  “蓝茂丰”蓝印花布:行走中的老工艺

  崇福,凭借京杭大运河得天独厚的优势,成了桐乡西片的交通枢纽,又成了邻近乡镇的集散中心。

  老底子的辰光,每天上午,街上总是闹哄哄的。虽说社会安定,可物质到底不如现在丰富,乡村农民的穿着大多是自己生产的手纺手织布,因此每天往来的乡民中,常常可以看到他们肩背长环篮、手挎四角篮,里面放着一匹匹土布,那是他们准备拿到染坊去染色的。

  染布的人多了,染坊也多了。《石门县志》上有载,崇福古镇(原崇德县城崇关镇)历史上曾设立染织局,其中开业于1880年间的就有“蓝茂丰”和“协大”,其余还有日日新、天工成、朱新发等多家染坊。

  “蓝茂丰”位于崇福西门,生意算得上红火。到了1956年,实行合作化道路,当时包括“蓝茂丰”在内的六七家染坊合并,成立了手工业印染合作。自此,“蓝茂丰”三个字渐渐退化。

  1979年,社会大转型,合作社改名为桐乡工艺印染厂;2000年,为传承工艺品种,更名为桐乡蓝印花布厂;2001年,桐乡蓝印花布被省经贸委确认为浙江省首批15个保护品种之一;同年,工厂体制改革,变成现在的桐乡蓝印花布厂有限公司……

  “哪一年,什么事,我都记得清清楚楚。”周继明,桐乡蓝印花布厂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自1985年当厂长至今,已经有30个年头了。尽管已过退休年龄,但他仍旧守着老厂子,他说,他太喜欢蓝印花布了,舍不得,他要干到75岁。

  正是对蓝印花布的一份情,周继明让“蓝茂丰”重回人们的视线。选择“蓝茂丰”,周继明有自己的话说,蓝印花布,独在一个“蓝”字,“茂丰”意头很好。在每一个工作的日子里,周继明想的就是如何把这门手艺传承下去。

  传承,就得从娃娃抓起。他和崇德小学合作,让学生们发挥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做自己喜欢的蓝印花布,他表示,喜欢了,才愿意去钻研,没准,下一个传承人就在他们中间。

  传承,提高受众面。2007年,他着手建立蓝印花布艺术馆,经过逐步改造,如今已像模像样,他坦言,与旅游结合,他的蓝印花布一定会吸引更多游客。

  传承,寻一位伯乐。他说,内功已经练好,希望有大公司能与他合作,让这门工艺向纵深发展,溢出文化味道。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博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所属专题:
来源: 《钱江晚报·今日桐乡》 新闻标签:蓝印 印花布 染坊 桐乡 乌镇编辑:匡万忠
相关稿件:
桐乡新闻网版权声明:

① 本网(桐乡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桐乡新闻网”、“钱江晚报今日桐乡”、“嘉兴日报桐乡新闻”、“桐乡电台”、“桐乡电视台”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桐乡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桐乡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573-89399348 市府网:559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