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乡唯一 新闻门户

珠算情缘

2015年07月20日 08:22来源: 嘉兴日报-桐乡新闻 作者:丁伯良

  我与算盘有着不解之缘。

  以前,父亲开酱园,算盘几乎到处都有:柜台上放着,仓库里摆着,账桌旁挂着……1944年农历正月初九,我周岁生日,母亲让我坐在一个用12斤米粉做成的大圆饼上,我面前放着玉带、印石、毛笔、银元、算盘、淘箩、榔头、墨斗等东西,看我会拿哪一件。

  结果,我只拣了算盘抱在怀里。

  于是,众人说我将来会精打细算,成为管账先生或朝奉先生一类。结果,我长大后没有“管账”,也不当“朝奉”,却只做了“先生”。

  幼时,母亲坐账桌,我喜欢坐在母亲怀里,拨弄算盘珠子玩耍,毫无厌气。有年初冬,我心血来潮,把算盘翻个身,放在地板上,推着当“多轮车”开。父亲见了,白我一眼。我还不知趣,踩上一只脚,打算踏“算盘车”前进。我的另一只脚还没有来得及开蹬,便遭父亲厉声训斥:“算盘是神器,不可糟蹋!”他一把拎住我的肩膀将我拖开,吓得我乖乖把算盘擦干净,老老实实物归原处。从此之后,我再也不敢把算盘翻转了。

  我一上学,父亲就教我打算盘、学珠算。虽然父亲的教法既不按步就班,也不循序渐进,但由于严厉,效果也不错。他略略讲了珠算指法和基本常识之后,就让我练1到10连加:“一上一,二上二,三下五去二,四去六进一……”我努力体会着这些口诀,口中喃喃,右手微微颤抖,只怕用错了手指。珠算指法有严格规定,大拇指管下珠拨上,食指管下珠拨下,上珠拨上拨下都由中指管,不可以用错手指,也不能混乱次序。初学一到十连加,难在指法。口诀不熟速度慢,不必着急,可以先求准,后求快,多练自然准而快。

  父亲认可我阶段的学习成果后,又出一道题:“一加到三十六,几何?”这道题答案很有趣:六百六十六。据说,当年桐乡人学珠算,都会做这道题。因此,学过珠算的小伙伴都会讲顺口溜“一到三十六,六百六十六”来炫耀自己“懂连加、有知识”。

  后来,父亲还要我练“一加到一百”。如果在两分钟内能打出正确答案五千零五十,珠算加法方可以算过关。

  我读小学五年级时,学校才开设珠算课。因为我有基础,学得比较轻松。减法、乘法都容易,除法,老师只教“归除法”——就是一位除数的除法,只要认准档位,把“二一添作五,逢二进一;三一三余一……九八下加八,逢九进一”的口诀背熟,也不算难。当然,如果了解了口诀的原理,比如说,为什么“三一三余一”呢?是因为一除以三,得商0.3,还余1。以此类推,即使忘记了“八七八余六”,用心算来做个除法,口诀也能马上记起来。

  我对珠算情有独钟。1962年,我考上了大学数学系。我带算盘上大学,有人笑我,我却不以为然。学高等数学,算盘便派上了用场,一架算盘十几档,能放不少中间数据,做四则运算既快又方便,比手工演算省力多了,何乐而不为呢?

  上世纪80年代初,我到职工学校任职。学校开办有高中学历班和珠算培训班。珠算班每期招生100名,我自编教材,挂把毛算盘上大课,然后分小班练习,我来回穿梭辅导。珠算培训班前后收了近两千人,学员遍布全桐乡。高中班也有几节珠算课,我既讲代数,也教珠算,忙得不亦乐乎……

  几十年来,我家中案头常摆一把算盘。买东西回来,算算账目理理财;看书读报时,拨拨算盘子,既练指法又舒筋骨。橱顶,还放着两把没有用过的“新算盘”,是三四十年前买的。一把较大,15档,木框木梁木珠木棍,梁上二珠,梁下五珠;另一把较小,17档,钢框钢梁磁珠铜棍,梁上一珠,梁下四珠。我把它们当“文物”收藏着……

  尽管学习珠算曾非常重要,珠算文化灿烂辉煌,然而,必须承认,算盘已是一种过时的计算工具。随着计算机和计算器的普及,珠算很少还有用武之地,逐步被淘汰,是必然的。这是科技发展的必然,也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必然,我们不必为此而纠结。不过,我们该如何传承珠算文化呢——这倒是一个值得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博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所属专题:
来源: 嘉兴日报-桐乡新闻 新闻标签:口诀 一把 指法 除法 学校 编辑:匡万忠
相关稿件:
桐乡新闻网版权声明:

① 本网(桐乡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桐乡新闻网”、“钱江晚报今日桐乡”、“嘉兴日报桐乡新闻”、“桐乡电台”、“桐乡电视台”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桐乡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桐乡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573-89399348 市府网:559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