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乡唯一 新闻门户

瞧,这场“最桐乡”的端午文化盛宴

2015年06月23日 07:59来源: 《钱江晚报·今日桐乡》 作者:实习生 俞珂 范若青 记者 黄薇 /文 陈为民 /摄

  “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歌谣像淙淙流淌的清亮山泉,甜美、动听、灿烂、多彩,记忆的大门被悄然打开。

   今年6月20日上午,由桐乡市非遗保护中心、市文化馆主办,各镇(街道)文体站和本报联合承办的“2015桐乡市‘我们的节日’端午民俗、技艺系列展演活动”,在市文化馆一楼大厅举办。此次活动共分为四个部分,“‘巧手妈妈’评选”、“端午民间饰物展示大赛”、“‘最美桐乡端午宝宝’评选”以及“民间裹粽技艺大赛”。

   当天上午8点,市文化馆一楼展厅内已聚集一大批前来参加活动的市民。场馆内展出的各种充满传统气息的端午饰物,仿佛在告诉所有人,这将是一场“最桐乡”的端午文化盛宴。

  巧手妈妈针针藏爱意

   大厅一侧的展厅内,一张大展示桌上整齐地摆放着颜色各异的虎头帽、虎头鞋和历本袋。精巧的刺绣,细密的针脚,这些都是出自一位位“巧手妈妈”之手。她们之中有20多岁的90后,也有70多岁的老人。

   穿着一套漂亮的红色小马甲,头戴虎头帽,刚满两岁的钱苡晨在妈妈怀里拨弄着自己的新衣服,好奇地看着周围的一切。妈妈为孩子缝制的虎头鞋,幸运地获得了“巧手妈妈”评选第二名。说起这次活动,她觉得受益良多,在制作虎头鞋的过程中,孩子一直在身边,虽然孩子可能还不能明白自己在做什么,但她仍乐在其中。“现在苡晨两岁了,我希望他长大后能记得这些传统文化。”

   今年73岁的韩福宝也参加了“巧手妈妈”的比赛,几十年没做针线活的她,虽然眼睛有点花了,但还是从家里翻出了布料,用了4天时间给3岁的曾外孙做了两双虎头鞋。“等一下囝囝还要穿着它们去评‘端午宝宝’。”说着,这位古稀老人脸上露出了幸福的笑容。

   据悉,本次“巧手妈妈”评选共有30余件作品参赛,最终有两件作品荣获了一等奖。

  端午宝宝萌态惹人爱

   文化使者张福荣身穿大褂,装扮成一位白胡子长者,为在场的所有孩子眉心间点上雄黄,这也是端午节一个很重要的习俗,为的是给孩子驱邪避毒,同时这也包含了一份对孩子的美好祝愿。

   点上雄黄、穿上长辈亲手缝制的虎头帽、虎头鞋、历本袋,“最美桐乡端午宝宝”评选拉开帷幕。

   萌宝队伍中,有一对“组合”特别引人注目,两人都身穿黄色五毒衣,年级小一些的已经躺在婴儿车里睡着了,年纪稍长的则手扶着婴儿车寸步不离。原来这是兄弟俩,哥哥费泠嘉今年3岁,弟弟费宣淇只有5个月大。他们的妈妈介绍,这两兄弟感情一直非常好,特别是哥哥,就爱推着弟弟到处跑。这不,一家人刚刚参加完“巧手妈妈”的评选,哥哥又一路“守护”着弟弟来参加“最美桐乡端午宝宝”评选。

   除此之外,现场还有一位小朋友也十分抢眼。今年4岁的沈汐桐在台下被举着手机的家长们围了个里三层外三层,本身就长得乖巧的她今天穿了一套交领襦裙,愈发惹人喜欢。问起为什么会选择穿汉服,沈汐桐的妈妈说:“汉服也是传统文化的一种,孩子喜欢,穿着也好看,就来展示一下喽。”

   通过T台展示、大众评委评选,有18名“端午宝宝”脱颖而出,入围了前18强。由于版面有限,想要看萌宝照片的读者朋友,可以关注本报旗下“周游桐乡”微信公众号,为萌宝们加油点赞,还能有机会赢取精美非遗礼品哦。

  一代“粽”师花落谁家

   那边“端午宝宝”评比正如火如荼。这边的裹粽技艺大赛也热热闹闹地开始了。

   一盆酱油色的糯米、一盆白糯米、一小碗肥瘦相间的肉、一袋子金丝蜜枣、若干箬叶……早上9点左右,河山镇民间裹粽高手陆新和面前的桌子上,这些材料整整齐齐地放着。

   和她一样,其他的各个镇、街道的民间裹粽高手也都早早准备好了材料,在自己的位置上等待着比赛的开始。这其中,可能要数洲泉镇的赵凤英准备的材料最特别,她准备了梅干菜、蛋黄、肉、蜜枣和冬瓜糖来做粽子的馅料,而裹粽子的糯米也是经过她精心地调制的,“我包粽子的米是不放味精的,鲜味、香味全是自己调出来。”

   随着一声令下,比赛正式开始。根据要求,他们一共要裹40个粽子,先裹两咸两甜送去煮制,然后再裹剩下的36个粽子。裹粽子的时间计入是评比之中,所以每一名裹粽高手都不敢懈怠,注意力百分百地集中,尽己所能把粽子裹得又快又好。

   先将箬叶绕成一个尖尖的碗状,放入适量的糯米,然后放入各种馅料,再盖上一层糯米,用箬叶将糯米包裹住,最后用线缠绕,一个四头尖尖的粽子就裹好了。

   高桥镇的吴凤仙是各位民间裹粽高手中裹粽子最快的一个,这一次,她只用了14分钟就裹了40个粽子。“我在家里,1分钟可以裹10个粽子。”吴凤仙边裹粽边说。

   最后,当台上主持人报着获奖的名单时,底下已乐成一片。大伙儿说,得奖是其次,开心最重要。代表崇福镇的周学芳是所有参赛者中最年轻的一位,没想到拿了一等奖。“我平常也就家里包包粽子,大家喜欢吃的话,那就最好了。”

  民间饰物何方更强

   文化馆内的一角,不同于其他的活动,端午记忆·民间饰物展示大赛显得有些安静。红红的绳子系着一个个五颜六色的端午饰品高高挂起,有虎头帽、香包、历本袋……做工精巧、色彩绚丽。

   这是来自全市各镇、街道、开发区的民间艺人的作品,每一个都蕴含着桐乡人的端午记忆。

   来观赏的人大多带着自己的孩子,刚满一周岁的李懿昕小朋友刚参加完“端午宝宝”活动就跟着妈妈来看展览,她被头顶的花花绿绿的饰品吸引,伸着小手去抓,憨态可掬。周围的人被这一幕吸引,纷纷举起相机记录下了这一可爱的时刻。

   这些民间饰品唤起了很多人的记忆。“我们小时候,端午节的时候会在家门口挂艾草、大蒜,还会吃五黄、喝雄黄酒。”带着儿子来看展的顾先生回忆起小时候,颇多感慨,“这些民风民俗传承的是乡愁记忆,所以就带着儿子来看看。”顾先生边看边跟儿子讲解。

   民间饰物展示大赛既是个展览,又是个比赛,最后,在140余件展品中,20件展品脱颖而出,入选“最美端午民间饰物”。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博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所属专题:
来源: 《钱江晚报·今日桐乡》 新闻标签:编辑:王志杰
相关稿件:
桐乡新闻网版权声明:

① 本网(桐乡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桐乡新闻网”、“钱江晚报今日桐乡”、“嘉兴日报桐乡新闻”、“桐乡电台”、“桐乡电视台”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桐乡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桐乡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573-89399348 市府网:559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