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乡唯一 新闻门户

我与十景塘一甲子

2015年06月17日 08:58来源: 嘉兴日报-桐乡新闻 作者:吴阿荣

  十景塘位于乌镇中市河西,东起车溪(市河)的紫梗桥,西至百子桥港,全长1300余米,与我国的黄河一样呈“几”字形走向。十景塘两岸有浜、潭十余个和十景塘相接,十景塘状似“一串红”花穗。十景塘自东往西有紫梗桥,望仙桥和张家板桥,江南水乡的民居都傍河而建,十景塘两岸民舍相接,桃柳相间,故史上曰桃花巷。

  历史上的乌镇是两省三府七县交界要冲,每年清明至谷雨,镇人和四乡八舍的善男信女来十景塘北侧的普静寺(梁代乌镇三寺之一)和乌将军庙前赶烧香市,烧香祈福,烧香船就泊在十景塘里(旧时乡下出市靠坐船)。1878年4月24日的上海《申报》载文《乌镇香市》:“游人云集,百戏杂陈,人声沸地,锣鼓喧天,四乡连镇者二三十里不等,红男绿女,白叟黄童有不到此一游着,一年中恒抑郁不乐……”茅盾发表于1933年7月的散文《香市》称之为“中国农村的狂欢节”。

  历史上的十景塘沿线有名园宅第20多处,宋、明、清时所定“乌青八景”中涉及十景塘沿岸就有“仙桥野笛”(望仙桥),“长林石径”、“上智鼋潭”、“昭明书馆”、“光明莲社”、“梁苑胜迹”、“萧寺钟声”等。从昔日风景如画中可窥其人文荟萃,人才辈出和历史悠久。

  我家就在十景塘中段北侧,祖祖辈辈上街都沿河而行。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我每天沿着十景塘,穿过“六朝遗胜”石坊,到唐代银杏树下的乌将军庙里上学。清晨,十景塘河水粼粼,鱼翔浅底,父亲常在望仙桥上扳鱼,待我上学路过时,父亲就收网了,我总要过去看看扳了多少鱼,有川鲦、鰟皮、汪刺、鲶鱼之类,收获不小。父亲总是关照我:快去上学,用心点!学校里有一位谭老先生,记得他曾给我们讲过望仙桥的传说。他说,五代时有一老者天天午后来桥旁—酒肆喝酒,此人中等身材,浓眉大眼,满口髭须,衣衫褴褛,喝酒特别爽快,时日正值重阳节,喝完酒临走时用手一捋胡须,顺手一甩,酒沫洒在了墙壁上,待酒保过来取酒盅酒壶时发现墙壁上生出了一朵朵灵芝,还在迅速长大,酒保急忙招呼大家来看,有位老者似有所悟,急忙出门追寻那位异人,只见凤仙桥上向南而去的那位异人的背影,便三步两脚上前,追到桥上却不见了踪影,知道遇上了仙人。后来凤仙桥就改叫为望仙桥了。从此十景塘和十景塘美好的的传说深深地烙在我心里。

  曾经繁华的十景塘历经岁月沧桑至解放时“十景”所剩无几。只有“六朝遗胜”石坊和唐代银杏孤零零地站在那里,那就是我上小学时还能看到的旧迹。

  千百年来,十景塘沿岸百余人家和二百多亩粮田就依偎在十景塘上。

  1962年初夏,我初中毕业后回乡务农,正逢发大水,就在十景塘边的蔡家圩踏水车抗洪。每年的秋季,傍河四个生产队的一船船稻谷停在十景塘中挑进粮仓,冬季农民在河中捻河泥(积肥)。那时年年在清淤,河水清澈。1976年,我走上了教育岗位,学校就在望仙桥南堍,每天上班时看到家家户户在河中担水、洗衣、洗菜、淘米,夏日的下午小孩在河中游泳……人河和谐相处的情景。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十景塘东段南侧扩建农贸市场时,没有文物保护意识的有关部门不顾老百姓的反对,在河中浇筑水泥柱,占用河道造屋,从此河道被覆盖住,农贸市场产生的垃圾,特别是家禽,水产宰杀后的污物倒在岸边或河里,还有沿河居民生活污水直排,上游养鸭场的粪便和企业污水直排,十景塘成了一条垃圾河、臭河、黑河,生态环境被破坏,让人心痛。

  去年,开展了“五水共治”,大力整治水环境。对十景塘河道彻底清淤疏浚,将两岸污水排放源纳入管网工程,对农贸市场改造提升,市场内部所有污水纳入管网工程,十景塘中段筑了石浜岸,在河道两侧空余地段配置绿化,还落实了“源头治理,长效保洁,网络监管,宣传教育”等措施。现在已达“水清(Ⅲ类)岸洁,有绿”的治水目标。

  古稀之年的我,与十景塘走过了一甲子。

  “我家就在水边住”有奖征文,征集和嘉兴河道有关的美好记忆,挖掘人与水、人与自然的动人故事。同主题微电影拍摄将以获奖文章中部分篇章为拍摄蓝本。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博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所属专题:
来源: 嘉兴日报-桐乡新闻 新闻标签:编辑:王志杰
相关稿件:
桐乡新闻网版权声明:

① 本网(桐乡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桐乡新闻网”、“钱江晚报今日桐乡”、“嘉兴日报桐乡新闻”、“桐乡电台”、“桐乡电视台”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桐乡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桐乡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573-89399348 市府网:559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