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乡唯一 新闻门户

以物述说历史,以史牢记使命

你们的抗战故事,我们来倾听

2015年06月02日 08:49来源: 《钱江晚报·今日桐乡》 作者:记者 朱方红 沈怡华 通讯员 钱星辉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间节点,桐乡各阶层都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缅怀那段无法忘却的历史。

  去年,中共桐乡市委党史研究室成功推出《红色印记——桐乡市革命遗址巡礼》专题记录片后,今年又启动拍摄《敬礼!抗战老兵——谨以此片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专题片,并计划于今年7月底编印出版《桐乡市抗日战地遗址》,力图还原最真实的抗战记忆。

  昨天下午,在高桥镇毛水浜村文化礼堂,一场忆抗战主题活动也拉开了帷幕。88岁的抗战老兵孙芝发回忆抗战时那段峥嵘岁月,让所有到场者为之动容……

  为了寻找那些年的珍贵记忆,即日起本报联合市档案局开展《抗战寻迹》主题活动,现向广大读者征求抗战物品。它可以是抗战时期的一张照片、一份报纸,或者抗战老兵一双破烂的行军鞋,也可以是亲身经历或是你所了解的一个抗战故事……若你想告诉我们,请拨打热线13867300110(796110)或关注“钱江晚报今日桐乡”公众微信号,并回复“抗战”,提供线索。

  【珍贵回忆】

  文化大礼堂里忆峥嵘岁月

  昨天下午,高桥镇毛水浜村文化礼堂里座无虚席,为庆祝抗战胜利70周年,一场名为“文化礼堂里忆抗战”的主题活动在此举行。

  岁月在脸上刻满风霜,却无法磨灭曾经的热血与荣光。家住崇福镇留良村的抗战老兵孙芝发,今年已经88岁了,可老人的记忆力与表达能力依然很清晰,身为一名通讯兵,他曾在嘉兴一带打过伏击战。

  谈及曾经的过往,老人不禁眼里饱含泪水。1942年那年,他才15岁,因为日军的到来,父亲亡故,母亲改嫁,兄弟病死、大伯自杀,原本幸福的家庭,让他一下子变得孤苦伶仃。“我恨日本军。”于是,他找到了一直扎营在嘉兴地区的游击队,当了一名通讯兵。

  回忆那段峥嵘岁月,孙芝发觉得自己很幸运。“有一次与日军进行伏击时,我们3个小分队干掉了数十名日军,也是那次我差点没命,子弹就从我的头顶飞过,感觉被重重地打了一拳,所幸死里逃生了。”孙芝发一边回忆着曾经的战争经历,一边低下头来让大伙看看他头顶的伤疤……

  今年76岁的赵春江,是高桥镇毛水浜的村民,在当天的忆抗战主题活动中,他也和大伙儿侃侃而谈。

  赵春江告诉大家,那时他还是个小毛孩,未曾亲身经历,但他的爷爷是被日军打死的,还听同村的一个老人说起他的故事。那时候老人在练市教书,有一次坐船去上班,途中遇上日军,船上的人无一幸免,老人也被刺伤了,还被填埋在泥土里,幸运的是老人伤势不严重,待日军走后,老人便从泥土里爬起来逃跑了……

  据介绍,高桥镇毛水浜村文化礼堂是一个抗战展览纪念场地,常年放置着一批来自桐乡民间收藏的抗战时期史料原件制成的展板。里面有当时日本随军记者拍摄的杂志照片,日军为侵略中国制作的浙江作战地图原件等,都是珍贵的史料。从2014年建起,已经有3000多人次进行了参观。“我想让更多的人能了解过去,了解那段抗战的岁月,牢记历史。”桐乡市凤鸣民间历史研究中心的负责人告诉记者,他们也是这个抗战纪念场地的发起方,一直致力于纪念抗战的宣传,服务抗战老兵。

  【还原历史】

  寻找最真实的抗战记忆

  1937年11月,淞沪会战后,日军一路烧杀,水陆并进,侵略的魔爪延伸至桐乡境内。崇德、桐乡两县先后沦陷,桐乡人民挣扎于水深火热之中。

  暴行与反抗同在,屈辱和光荣并存。在这场全民族的英勇抗战中,中国军民没有退缩,没有犹豫,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不可战胜的民族气节,筑起了一座中华民族抵抗外侮的血火丰碑。

  8年抗战,抗战老兵是这段历史最清晰的记录者和最直接的见证人。为了铭记抗战历史,弘扬爱国精神,中共桐乡市委党史研究室继去年成功推出《红色印记——桐乡市革命遗址巡礼》专题记录片之后,今年又启动拍摄《敬礼!抗战老兵——谨以此片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专题片,以老兵口述方式,再现战争年代的峥嵘往事,还原烽火岁月的赤子情怀。

  由于时间的久远,当年热血沸腾的抗日青年,现在很多已离开人世,目前健在的抗战老兵也已进入耄耋之年,人数屈指可数。创作摄制组奔赴各地进行采访拍摄、整理资料、撰写文稿,目前已经进入后期制作阶段,预计将在今年7月底完成。

  据了解,专题片共收录了3位桐乡籍抗战老兵的口述历史和3位出生在外地、离休在桐乡的抗战老兵的口述历史,记录日本侵略者在中国,尤其是在桐乡犯下的滔天罪行,展现中华儿女,特别是桐乡人民奋起抗敌的历程。

  70年前桐乡这块土地上,究竟发生过多少次战役,这些战役发生在哪里,估计很少有人能说得清。为了追溯历史,也为了更好地纪念,桐乡市委党史研究室还启动编印《桐乡抗日战地遗址》图片集。经过多方调研、查阅史料,党史研究室掌握了全市境内有几十处曾与日军发生过战斗的遗址。

  从今年4月起,遗址拍摄工作者就马不停蹄转辗于全市各个战斗遗址点,目前摄制工作已基本完成。《桐乡市抗日战地遗址》图片集共收录全市各地40多个抗日战地遗址,以图片为主,配以文字说明,回顾桐乡沦陷期间,桐乡军民同仇敌忾、英勇抗日的悲壮历史。预计在今年7月底编印出版。

  【民间行动】

  从一门炮一杆枪接近历史

  70年前,桐乡人祖辈或许难免那场炮火的轰击。而70后冯杰,在祖父的讲述中,知道了笕桥的空战,但他想了解更多。于是,他用10年之久,找到了一套历史研究的方法,从一枪一炮一盔着手,敲开历史真相之门。

  冯杰在浙江桐乡中良工贸公司工作,寡言认真,与军事和战争完全没有一点关系。但从2005年开始,共发表了40多篇抗战题材文章,出版了《漓江烽火》等多部专著、合著。

  这些近百万字的抗战史,写的都是正面战场的历史。并且,绝大部分都是从武器、军事角度切入的,比如从高射炮、钢盔的式样和数量,来分析一场战役的进程。

  70年前的事轰然而过,但历史一直在那里,即使依然有真相未被知晓。冯杰的想法是希望通过自己的书写让历史为更多人知晓,虽然这条路注定寂寞。

  今年冯杰特别忙碌,在《世界军事》开设了“镜头里的战争”专栏,涉及抗战时期的外国顾问和军事援助;在民革中央机关报《团结报》刊发的《蒋介石与“一·二八”淞沪抗战》,被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网站全文转载。还在《凤凰周刊》和《国家人文历史》上刊发文章。

  90后小伙沈涛同样对那段历史有着别样的感情,两年前他开始有意识地收集各种抗战资料。“原来放眼全国范围,和我一样有冷门爱好的人,真的不少!”因为共同的兴趣所在,他和很多天南地北的人成为了朋友,经常交流抗战资料。

  目前沈涛收集了二三十份抗战资料,有照片、印刷品原件等,其中最让他引为珍贵的是一张民国35年2月26日的《中央日报》,上面有一首丰子恺所写的词《高阳台》。“当时缘缘堂被日军炸毁,丰老愤慨之下写的。”

  现在,沈涛正在筹划自己的小型抗战展览,还打算邀请崇福的抗战老兵来讲诉历史。

  正因为有着冯杰、沈涛这样的年轻人,那段悲壮岁月注定不会被遗忘。

  听抗战老兵孙芝发讲过去的峥嵘岁月。本报记者朱方红/摄

  在文化礼堂的展览室里,孙芝发(右二)与村民边回忆边交流。通讯员张潘丽/摄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博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所属专题:
来源: 《钱江晚报·今日桐乡》 新闻标签:桐乡 老兵 日军 纪念 那段编辑:匡万忠
相关稿件:
桐乡新闻网版权声明:

① 本网(桐乡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桐乡新闻网”、“钱江晚报今日桐乡”、“嘉兴日报桐乡新闻”、“桐乡电台”、“桐乡电视台”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桐乡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桐乡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573-89399348 市府网:559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