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乡唯一 新闻门户

怀念祖父

2015年05月27日 08:35来源: 嘉兴日报-桐乡新闻 作者:邹益民

  四月六日,是祖父离开我们二十年的纪念日。

  春节前,承桐乡市文广局的大力支持,由稚农表叔题写书名及作插图、瑜荪和尚曦两位先生作序、我父亲和永坤叔根据祖父的日记及回忆录整理的有关石门地区民俗活动的《石门民俗话旧》,终于印行出刊。

  我小时候,所谓“四旧”,早已被破除,文中有关婚丧嫁娶、节日风俗的描写,我未曾接触,虽然曾听祖辈说起过某些情节,但是零零碎碎的,所以这次在浏览祖父的这些资料性文字后,对家乡的这些风俗习惯总算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

  一册《石门民俗话旧》在手,勾起了我对祖父的思念。

  祖父三岁丧父,仅初小毕业,因历史原因,长期生活在底层,一生在石门酱酒合作商店工作。从我记事起,他每天上班,从无休息(稍大一点才知道是“四类分子”的原因)。拿着每月三十三元的工资,加上父亲的临时工资和母亲下放到农村、几乎换不到钱的工分,是全家七人的全部生活来源。祖父每天早上五点多就要去商店上班,早饭也没吃,我从小学三四年级到初中也几乎每天要给祖父送早餐去,当时祖母将粥盛在杯中,加一小盅隔夜菜放在篮子里,六时半左右我提了篮子去店里,然后回家吃好粥再上学。冬天祖母还利用旧棉絮做了个棉袋子以保温。“摘帽”后,祖父可以看电影了,因有高血压,常常是我陪他去,做他的“拐杖”。

  祖父有几样事是我很崇拜的。他毛笔字写得好,这在石门镇是家喻户晓的,我小时候也曾跟着学习过,可惜没有恒心,半途而废。祖父“摘帽”后常有单位请他题写招牌或横幅、标语等,如“和尚桥”、“石门粮食管理所”、“石门中心医院”、“石门仪表机械厂”、“石门美多皮件厂”等等,都是他题写的。平时还常为镇上和农村熟人题写中堂、对联、墓碑、书贴之类,来者不拒,总是欣然命笔。他酒量好,这主要是职业的原因。据说一九五〇年他外甥结婚时,与崇福送亲来的客人猜拳饮酒比输赢,是用“鸭藏”代替酒杯,最终获胜。祖父热心交友,宽厚待人,乡里乡亲都熟识“志鳌姆伯”,在石门附近,广有令誉。祖父的记忆力很好,退休后,他把抗战前全镇大小商铺挨家挨户按序排列,一一记录,使得古镇的商业重现全貌。后来,《石门镇志》(二〇〇二年出版)的“抗战前石门镇商业、手工业分布图”就是据他所记录的资料编绘的。祖父又写了《石门商业概况》约七万字,部分内容刊登在《桐乡文史资料》第八、第九辑上。

  祖父从退休到一九九五年四月六日病逝,只有十年时间,在这十年里,他做了两件非常有意义的事。

  一是辅导小孩子练书法,先是邻居家的孩子,以后陆续有路过我家的小学生,见祖父在练字,几个胆子大的自己要求来,有的由家长带来,因为都是石门人,父辈、祖辈和我们相熟,以后越来越多,最多时约有二十人,据祖父日记记载,历时六七年,前后超过七十人,而且全部是义务施教,不收学费。每逢周末,特别是寒暑假,来学书法的小朋友常常客满,两张八仙桌再加门板为桌,济济一堂,好不热闹。祖父辅导写毛笔字,从坐姿、执笔、结构到运笔,从描红、米字格到提肘悬腕,由浅入深,循循善诱。他和孩子们结成了忘年交,经过祖父的几年悉心教导,为孩子们的毛笔字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镇、县的书法比赛中,曾多人多次获奖。这件事是全镇皆知的佳话,镇文化站还曾来我家拍照并作报道。

  二是祖父大概从一九九〇年起开始记日记,写回忆录。撰写《回忆录》共有十五册,六百八十余页,约二十五万字,《婚礼风俗》约二万三千字,《丧事风俗》约一万八千字,《石门节日风俗》(主要介绍清明节)约九千字,《元帅庙与乩坛》约二万三千字,这些主要记述了石门及附近地区传统的节日庆典、婚丧礼仪、人文习俗以及清明节含山蚕花庙会、芝村双庙渚水上蚕花会、石门元帅庙乩坛的宗教活动等,为我们留下了不可多得的文字资料,也可以说是丰富的地方民俗遗产。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博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所属专题:
来源: 嘉兴日报-桐乡新闻 新闻标签:祖父 千字 民俗 题写 回忆录 编辑:匡万忠
相关稿件:
桐乡新闻网版权声明:

① 本网(桐乡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桐乡新闻网”、“钱江晚报今日桐乡”、“嘉兴日报桐乡新闻”、“桐乡电台”、“桐乡电视台”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桐乡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桐乡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573-89399348 市府网:559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