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乡唯一 新闻门户

崇福镇五丰村:五风十雨树千年和谐 丰前裕后生百世繁荣

2015年05月27日 16:37来源: 嘉兴日报-桐乡新闻 作者:

  【村庄名片】

  五丰村位于桐乡市西南部,1998年京杭运河改道后,运河穿村而过,全长一公里,可通过500吨位船舶。1974年在越茂桥遗存处,发现云雷纹,曲折纹组合的陶罐残器和其他属春秋战国时期的陶片数件。另有南宋时吏部尚书陆德舆墓葬一处,墓址在太子堂桥北堍西侧,墓葬封土已毁,现神道两侧石兽尚存。2007年在鱼船埭北侧发现良渚文化部落遗址,出土石斧、石锛、玉珠,汉代战国陶罐等等。越茂桥还有一处夏商周墓葬。据考证,早在西周时期,此地已形成村落。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境内曾有个规模很大的庵,称五丰庵,“五丰”因此庵而得名。

  【走进村里听故事】

  把优质教育办到村民家门口:昔日“文盲村”今变“人才村”

  欲兴乡村,必兴一乡之人才。这句话对于五丰村来说,有着深刻的启示意义。

  解放以后,由于村内办学条件差,师资力量薄弱,农民经济困难,求学意识不强,五丰村出现了大批青壮年的文盲、半文盲。据七十年代初统计,五丰村青壮年文盲、半文盲率达32.3%,八十年代初的青壮年文盲、半文盲率达24.6%,居芝村乡八个村之首。正是如此,在上级部门支持下,五丰村把教育事业的发展放在重要位置,村内随即办起了幼儿园、小学、初中,还举办农民文化业余学校,到1990年经省教育厅考核达到“无文盲村”标准。如今这里成为远近闻名的“人才村”、“文化村”。

  70多岁的杨大爷见证了村内教育事业发展的历程。他说,1955年,村里在当时砖瓦厂南面的五丰庵里办学,上面还安排了一位从简师毕业的教师高树强执教,第一年就招了22名学生。期间,因为家境困难,部分学生交不起学杂费、书费,中途退学。后来,学校分别迁到五丰庵西面“汪公堂”并更名为“桃园小学”,在“莲花庵”设立“莲花小学”,至此,五丰村已有两所学校。在1958年至1964年间,随着儿童入学有所上升,大队又聘请了村里有文化的青年充实到教师队伍中。在1964年下半年,村里又在越茂桥开办了一个班,命名为“耕读小学”。除了聘用农村有文化的青年外,学校还聘用知识青年当民办教师,带动了五丰村教育事业的发展。

  随着学龄儿童入学率的增长,70年代初,五丰大队积极响应中央号召:要把学校办到农民子女的家门口,在小学附设初中班。1971年在越茂桥村民家里办起了一个初中班,由于师资、教育设备不成熟而停办,到1974年又重新办班,1976年又并入芝村“五七”中学。1979年,五丰村又率先在莲花、桃园开办了两个幼儿班。

  1987年,时任村党支部书记的陈树森与村委班子成员一起,抓住机遇,利用公社中心小学需要搬迁的时机,毅然出资22万元,与公社合资建造了芝村五丰中心小学。这为五丰村培育人才优势打下了坚实基础,当年的“文盲村”,如今成了芝村区域内的小学教学中心。进入二十一世纪后,村里还出现了不少的博士生、硕士生以及桐乡市高考状元。让子女接受大学教育成为许多村民的自发选择,这也让人才辈出的五丰越来越散发着文化的韵味。

  特色产业富民强村,带领大家过上好日子

  走进五丰,村内的企业一家挨着一家,很难想象这个昔日的传统农业村是如何扭转发展格局的。村党委书记闻明汉说,过去村里老辈们流传着一句顺口溜,“吃饭靠田、用钱靠蚕”,粮食与蚕桑一直是全村的两大支柱产业。如今,农民穿着皮鞋拿着粮票就能领到粮食,靠着在企业上班、自己办厂等方式还能盖上别墅,钱袋子比以前厚实多了。

  在村办企业兴起之前的五丰村,大约是当时大多数中国乡村的一个现实写照。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三台碾米机、一台砻谷机、一台磨粉机是全村能用来发展工业的全部“家当”。到了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有一个稻谷加工场和两座土窑,主要是用来对农户的稻谷加工和小麦加工,基本上没有规模大的村办工业企业。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每日勤于劳作的五丰人,开始探索属于自己的出路,这带来了五丰工业的兴起。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村党总支抓住机遇,拓展思路,兴办村级企业,利用本地盛产蚕丝的优势,办起了全乡第一个绸厂,投产半年,获利七万多元。第二年,绸厂与杭州装造厂联营,进行技改,三年内达到利润33万元,这成为五丰村发展工业的基石。在这之后,又相继创办了一批皮鞋厂、缫丝厂、地毯厂等等。经过市场经济的洗礼,村党支部对现有企业做了调整,向规模型企业发展。如浙江五丰电缆有限公司就是当时创办起来的村办企业,1984年由村委会投入10万元资金创办,名为桐乡市五丰电缆厂,当时年产值就达到100万左右,利税10万元。经过二十几年的发展,员工从最初的20多名发展到350名以上,公司占地面积12万平方米,年综合生产能力10亿元。

  到九十年代初,集体企业分配上的平均主义,产权不够明晰,造成资源的浪费,导致经济效益低下,于是经历了承包制、租赁制、股份制等多种形式的实践探索后,九十年代中期集体企业转制为个体私营企业。接着一批非集体转制的私营企业迅速崛起。为了让这些企业茁壮成长,五丰村想尽了办法,并在工业园区内为其提供厂房、征地等,由此培育壮大了一批企业。

  进入二十一世纪后,民营企业发展迎来春天,五丰村党委贯彻党中央的方针政策,积极扶持、引导村内工业企业。比如,每年的每个季度召开有厂长经理参加的经济形势分析会,组织他们外出参观考察,扩展他们的视野,取得更多的经验,创新企业的机制,帮助他们提高决策的能力。发展至今,全村已经拥有大中型民营企业10余家。这些企业不仅成为富民强村的根本,也为五丰的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了重要支持。

  林荫掩映藏新村

  在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基础上,五丰村还大力推进生态村建设,环境治理成效显著,村民们过上了富裕、文明的生活。

  如今的五丰,绿树成荫,生态环境较好。在村委会的西侧,一条植满水杉的林荫路为过往村民遮风挡雨,这些树木的年岁比许多80后年龄还要大。就在路的东面,村里建起了新村集聚点,从2009年至今,已经累计集聚了60多户村民。就在新村点的北边,村里还投资500万元兴建了一座农民公园。在这个公园里,不仅栽植了各种名贵的树木,还有村民活动室、戏台等,村民闲暇之余也能在这里喝喝茶、唠唠嗑。

  据五丰村党委书记闻明汉介绍,自从村里的工业企业兴起后,村里的年固定收入达到110万元以上。富起来的五丰村还有着更高的追求——建设生态村和文明村。近年来,该村不断完善生态环境配套设施建设,曾先后投入400多万元,修筑了25公里柏油道路和水泥路,并种上行道树。同时,在道路沿线都装上了路灯,一条条森林路延伸到村民家门口,一盏盏路灯,照亮了村民回家路。

  借助美丽乡村建设、五水共治等东风,建设生态五丰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闻明汉坦言,曾经由于村民的环保意识不够强,往河里倒垃圾的情况时有发生。如今,河面上很少会发现垃圾,各自然村上的小浜兜也已经筑起了石帮岸,明亮洁净的河面,绿树成荫的河岸,一串串花儿随风摇曳。农户后面一个个沼气池,村庄内建起的一座座垃圾房,正是“生态五丰”的象征。

  为民谋福祉的路还在继续往前迈。在五丰村的农民公园里,正在兴建一座喜宴厅,今后,这里将成为村民办各种喜事的最佳选择。

  【小村的畅想】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谈到未来的发展方向,闻明汉坦言,对于五丰人来说,在用勤劳的双手、智慧的头脑去创造财富的同时,更希望留下一个生态良好的美丽乡村。基于大家的这种愿景,村委会将继续当好企业发展的“服务员”,助推村内企业的发展壮大。同时,要加快农村面貌的改善,因地制宜推进新村集聚工作,抓好基础设施的优化,全面提升村庄环境,让村民听得见鸟鸣、看得见碧水、记得住乡愁。

  【专家点评】

  中共桐乡市委农业和农村工作办公室主任郭林江

  五丰虽其名取自“五丰庵”,却与“五丰”二字的要义相关。古老的京杭运河滋养了沿岸的村民,也给五丰的土地带来了收获。透过一个个被发掘的零碎石块、石兽等遗迹,我们仿佛感受到两千多年前这里就曾演绎的繁华。如今,当这些沉睡已久的古迹再次重现时,这片土地上的百姓又正运用自己的双手与智慧塑造美好生活,妆扮美丽的村庄。

  过去,“吃饭靠田,用钱靠蚕”是反映五丰人生活的真实写照。由于地势低洼,水田与旱地穿插,五丰村在历史上水田多水患,村民们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累积了不少耕种经验,抗御水患,围田耕地,圩内种稻,圩上种桑,圩外养鱼是本土的传统产业。改革开放以后,在村委班子带领下,五丰人又借蚕生花,催生了村内企业的蓬勃发展。如今,这个先进的农业村已经发展到美丽的工业村。

  尤为重要的是,在一批人先行富裕起来以后,他们不忘回报乡里,不仅带动村民就业,还纷纷出资捐款,帮助村里兴建学校、公园等等,不仅让这个昔日的“文盲村”成为“人才村”、“文化村”,更让村民之间关系更加融洽和谐,村庄环境也大为改善。总之,五丰之美,在于五丰人身上散发出的那种朴实无华却又不断进取的开拓精神。

  中共桐乡市委组织部副部长范忠伟

  美丽乡村“擂台赛”举办的初衷,是借助这一平台,全面展示桐乡美丽乡村在班子、实力、和谐、人文等方面的建设成效,唤醒市民深藏着的爱乡意识。崇福镇五丰村以其“人才兴村、经济强村、生态美村”三大法宝登上了这个舞台。从全市范围来看,在村一级如此重视人才培养的,屈指可数,历经三十余年的精心投入,摘掉了“文盲村”的帽子,铸就了今日的“人才村”,可见村班子的用心良苦。在大力发展村级经济,闯出一条致富新路的同时,村班子也不忘生态富民,落实各项基础设施,美化村居环境,当好美丽乡村建设的“服务员”。有了这一股文化涵养的底气、经济力量的支撑及生态环境的承载,更重要的是村班子一如既往地服务为民,五丰村的未来必将更加美好。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博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所属专题:
来源: 嘉兴日报-桐乡新闻 新闻标签:和谐 美丽 村内 学校 小学 编辑:匡万忠
相关稿件:
桐乡新闻网版权声明:

① 本网(桐乡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桐乡新闻网”、“钱江晚报今日桐乡”、“嘉兴日报桐乡新闻”、“桐乡电台”、“桐乡电视台”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桐乡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桐乡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573-89399348 市府网:559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