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乡唯一 新闻门户

漫谈桐乡话

2015年04月28日 08:29来源: 《钱江晚报·今日桐乡》 作者:苦 李

  曾经看到一篇文章,说他们那儿的方言有古风。在我看来,桐乡话才有古风呢。信手拈来的一个例子是,桐乡人不管男女老少,一律自称“吾”。吾乡小孩学文言文,至少在这一点上,占了便宜:“吾”是第一人称代词,大家都是从小这么“吾”过来的,谁会不知道这个!教学古代汉语,说到名词用作状语,当我告诉学生,某样东西很轻,我们桐乡人往往说“屁轻”——像屁一样轻,这就是名词活用作状语,学生顿时心领神会。桐乡话称“上午”为“上昼”,“不”为“弗”,“洗”为“汏”,普通话“我上午不洗”,在桐乡人说来就是“吾上昼弗汰”,这还蛮有古风的吧。

  方言土语,有的十分生动,极具表现力。我来自农村,经常跟学生说,农民,尤其是农村妇女,每一个都堪称“语言大师”。

  想起茅盾先生以桐乡为背景的小说《春蚕》。里面有一个小伙子,叫阿多,还有一个大姑娘,叫六宝,我们姑且说她是阿多的女朋友吧。养蚕前把竹匾拿到河里清洗,竹匾浸湿后“像死狗一样重”,隔壁的寡妇荷花要阿多替她背几个回去,并跟阿多调笑。六宝当场吃醋,隔了河骂道:“不要脸的!”荷花当即责问六宝骂谁。六宝该怎么回答?说骂的就是你,然后两个女人恐怕要互揪头发,了无趣味。说骂的不是你,那岂不是白骂了!请听村姑六宝如何应对:“棺材横头踢一脚,死人肚里自晓得。”这是正宗的桐乡说法。棺材的一端被猛踢一脚,别人未必会有什么感觉,但有一个人心中一定有数,那就是躺在里面的那个死人。竟然根本不用正面回答,让荷花完全无法发作,同时又实实在在追加骂了对方是死人,绝对可以说是高级别的土话了!

  语言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桐乡话一直在变。我的邻家奶奶,活了九十九岁,她在清朝结婚,晚年曾向我描述在娘家屋檐下亲手制作一身简单的衣服,然后平静地等待两里外的夫家前来迎娶的情景。清代遗民,跟我们简直不是一个话语系统。她把“从前”说成“跑番”;将“河边”说成“港酣头”;“小时候”,在她嘴里不是“小辰光”,而是“小哈子”,听起来像是桐乡方言里的“小瞎子”。

  邻家奶奶在世时,并不知道“沙发”和“啤酒”,更没听说过“打的”与“上网”,也不会说“可能”、“可惜”、“开会”、“开水”之类文绉绉的词。有朋友问,那比如“可能没开水,她无法洗澡”这个意思,老人家要怎么表述?参考答案就是:“作兴呒滚水,伊抹身抹不来。”老一辈桐乡人,把“洗澡”说成“抹身”;动词加“不来”,则至今仍是人们的习惯用法。

  木心先生常年漂泊海外,家乡话可是没忘,其散文集《哥伦比亚的倒影》中有这样的句子:“他懒洋洋地在无花果树下泼水抹身”,还有一句“客厅里的旧式壁炉,调理不来”,都有着鲜明的桐乡印记。

  现在有很多桐乡孩子,不会说家乡土话。推广普通话当然是好事,但对方言的冲击,确实很厉害。在学校自然说普通话;在桐乡外来务工人员数量不少,与之交流,也得用普通话;三口之家,父母略有文化的,平时喜欢跟孩子说普通话。方言主要靠口耳相传,倘若跟爷爷奶奶辈生活在一起的时间不多,要熟练说桐乡话,难度可真不小。

  我预计,桐乡话在接下来的一百年中,变化明显大于上一个一百年,因为社会的变化日益加剧,新生事物层出不穷,人员流动也越来越广泛和频繁。我猜想,一百年后,桐乡话还存在,但恐怕已面目全非,今天的桐乡人要是穿越到那个时候,听起桐乡话会不会相当吃力,或者不知所云?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博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所属专题:
来源: 《钱江晚报·今日桐乡》 新闻标签:桐乡 普通话 乡人 阿多 一百编辑:匡万忠
相关稿件:
桐乡新闻网版权声明:

① 本网(桐乡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桐乡新闻网”、“钱江晚报今日桐乡”、“嘉兴日报桐乡新闻”、“桐乡电台”、“桐乡电视台”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桐乡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桐乡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573-89399348 市府网:559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