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乡唯一 新闻门户

陈洪绶《赏梅图》赏析

2015年04月13日 09:19来源: 嘉兴日报-桐乡新闻 作者:高逸仙

  陈洪绶(1598年~1652年),浙江诸暨人,明末画家、诗人,字章侯,幼名莲子,一名胥岸,号老莲,别号小净名,晚号老迟、悔迟,又号悔僧、云门僧。陈洪绶年少师从刘宗周,补生员,后乡试不中,崇祯年间曾被召入内廷供奉。明亡,陈洪绶入云门寺为僧,后还俗,以卖画为生。他山水、人物、花鸟画兼精,尤以人物画见长,与顺天崔子忠齐名,号称“南陈北崔”,人谓“明三百年无此笔墨”。其画风格突出,独树一帜,为明末画坛增添了几许异彩。

  陈洪绶是中国美术史上的一朵奇葩。其个人风格独特,一生创作了无数优秀的美术作品,对后世有着重大影响。尤其是在中国人物画这一分支中,陈洪绶可以算得上一个承上启下的人物。他处于明代,但却追师唐及魏晋,甚至在汉代的帛画中,也能看到他继承的影子。陈洪绶在艺术上的巨大成就,不仅在于师古,更在于创新。他一扫明末一味摹古的死板,自出机杼,在具有太古之风的意蕴下创造出自己独特的审美趣味。陈洪绶人物作品兼工带写,其中装饰变形的因素表现出写意性意味,这是在人物画繁盛的唐代作品中鲜能感受到的。他追求形神兼备的同时,在追求太古之风的意蕴下,赋予作品以意象性,创造出自己独特的概括、夸张的审美趣味。陈洪绶作品中的“意象美”,是一种高古奇绝,他善于将客观的人或物加以主观情绪,运用概括夸张的艺术手法,赋予作品生命力。其用线瘦劲清利,造型却打破常规,方折松散,所追求的是一种怪异丑拙之美。这正是一个遗民画家“一面刚烈要强,一面压抑矛盾”的精神写照。陈洪绶的一生,纠结于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之中,作品中流露出明末文人的无奈与叛逆。

  《赏梅图》是陈洪绶中后期的佳作,其一生的悲欣,在这幅《赏梅图》中表现得一览无余。梅花,是高洁仕人的品格象征,也常常用来隐喻“出世”的心理诉求。但在这幅画中,两位高仕却无心赏梅,更没有对仕途的殷切渴望,有的只是看过一切后内心五味杂陈的无奈,这十分契合陈洪绶的内心感受。他在“友人劝南京科举,时甲申(即明朝灭亡的1644年)九月”的诗中曾写道:“几点落梅浮绿酒,一双醉眼看青山。”此诗句用来形容这画面透露出的情绪,是再合适不过了。

  陈洪绶早年的画,学唐宋六朝,易整为散,易圆为方,后来,又变方为圆,变散为整。这幅人物画,线条遒劲有力又细若游丝、清柔高古,正是他晚年人物画作品的特点。比如,对衣纹的处理,已没有了他中早期风格的直折,皆改为圆转。宽袍大袖的线条虽长,皆一根到底,不另起笔,不加折挫,不作停顿,而精力内涵,凝神始终,无一松懈,实在难能可贵。石头勾线后不再皴擦,更不点苔,只着一层淡淡的颜色,显得简意而雅正。整个画面透出的气质功夫,已超越唐宋,直追六朝了。

  君匋艺术院藏有陈洪绶的作品人物、山水、花鸟各一件,均颇有代表性。1998年,浙江省博物馆应新加坡亚洲文明博物馆之邀,赴狮城举办“明清浙籍画家作品展”。此展为新加坡亚洲文明博物馆从中国引进的首个展览,展出陈洪绶、蓝瑛和任伯年三位画家共四十三件作品。我院陈洪绶的三件,便在展出之列。

  明陈洪绶《赏梅图》

  立轴绢本设色83×43.5厘米

  君艺编号5国家一级文物

  款识:策秋老道兄,洪绶画。

  钤印:“陈洪绶印”白文方印;“老莲”朱文方印。

  鉴藏印:“曾经钱君匋珍护”朱文长方印;“老氏腾溪书屋”朱文长方印。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博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所属专题:
来源: 嘉兴日报-桐乡新闻 新闻标签:人物画 明末 画家 赏梅 一生 编辑:匡万忠
相关稿件:
桐乡新闻网版权声明:

① 本网(桐乡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桐乡新闻网”、“钱江晚报今日桐乡”、“嘉兴日报桐乡新闻”、“桐乡电台”、“桐乡电视台”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桐乡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桐乡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573-89399348 市府网:559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