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乡唯一 新闻门户

众安村——西南小村的隐秘故事

2015年03月27日 09:11来源: 《钱江晚报·今日桐乡》 作者:记者 沈怡华

  春日迟迟,卉木萋萋。正午氲氤的热气,被古树老房所遮挡。误打误撞进入众安村,邂逅桐乡屈指可数的“森林村”,不经意间,还收获许多鲜为人知的隐秘故事。社会的进步、技术的更新,丝毫不能撼动村子厚重的历史感和文化底蕴。

   有些孤寂的众安包裹着厚重的岁月,在这个年代,似乎有点孤傲。不过,这也许就是它的“范儿”吧,不随波逐流,沉淀出宁静和恬然的气质。

  人的秘密

   从市区驱车前往众安村,总得要四五十分钟,好在春光倾泻的模样让车程不那么枯燥。众安村作为桐乡、德清、余杭三地交汇处,自然承袭着各种古朴基因。

   众安村党总支书记金建华,年纪不大,但有关这个村亦真亦假的传说,总能如开了花般在嘴中飘出,让人不禁对这个村产生极大好奇。

   他说,村里曾有两个庙,一个在众安桥堍靠北,相传济公曾在此化缘,还留下了一个金钵,后来流于民间,早些年还有村民见过。

   还有个庙曾住着一个得道和尚,村里一富人家经常施舍其米面。和尚临走前,为感谢这家人,就在门前写下对联,墨汁渗到了木头中。可主人觉得不好看,便叫人刨去,共刨了17下。这一刨可好,本可富贵十八代的人家硬生生只能富贵一代。

   这些市侩传说早已无处考证,但村里在近代还真出过个“神人”,资料也被编入镇志。

   这人叫吕明经,上世纪60年代开了家诊所,专治各种疑难杂症。医术高超到什么程度?就连绍兴等地的人也会赶过来找他看病,乌篷船甚至停满村里大小河流。

   爷爷奶奶辈传下来的奇幻故事,让金建华对这个村充满敬畏。也许在村民潜意识里,光宗耀祖并不是生活的最终目的和全部追求,更多的人都自然平淡地生活着,真正渗透骨髓的是对耕作传家这一传统的质朴热爱和默默坚持。

   村里随意而平淡的生活常态,造福了我们这些陌生脸孔。随意走进一户农家,没有菜单,村妇凭借多年手艺烧上菜色均匀、分量相当的一餐。挑来的新鲜马兰头配上香干丝,河塘里刚刚钓起的鲫鱼,一炖,汤色纯白,鲜掉眉毛。

   在村里还有个很奇怪的现象,照说这个季节,金黄的油菜花应是如地毯搬铺开,但在众安却是一簇簇的。

   原来,早几年,这里基本实现整村流转。但流转出的土地没有用来种经济作物,而是种树,种树也不是为了卖,而是要成为一个“森林”。走在村中,处处是绿意,也带来了冬暖夏凉的好天气。

   或许村民只是简单遵循先人的脚步,因为大地上的树木最值得看,而且百看不厌。

   原来依附土地的村民,因为当地产业模式改变,村里一半以上的村民都在家中从事家纺生产。织机声声,带来富庶,宁静的生活不就该如此吗?

  桥的秘密

   众安有着独特的水乡优势。河、荡、塘纵横交错,野菱滩、白荡漾、桑柴河漾紧紧相连,像一颗颗未经雕琢的水乡明珠。水多的地方,自然桥也多。“人家尽枕河,出门即遇桥”便是最生动的写照。

   村里最老的桥,不在于独特精妙的造型,而在于独特的位置。建造于明隆庆年代的淳安桥,横跨在淳安港上,算来有400多岁了。

   此桥南面是杭州余杭区运河镇的戚家桥村,桥北便是众安村,过桥往西大约不足400米的地方,则是湖州德清县的钱塘村。被称为“一桥通三府”。

   这座桥属于江南水乡最常见的三孔平面古桥,桥下三个桥洞各有其主,且立字为据。村民陆大伯说,这是古时候为避免三地渔民划船争抢桥洞而明文规定的。虽然两岸村民分属三地,但村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常会过桥串门聊天。有事隔桥喊一声,对岸村民就会赶来帮忙。桥需要维修,也是三地村民一齐出钱。

   桥面风化光滑的青石板见证了淳安桥曾经的繁华。如今,在桥西建起了新的水泥大桥,淳安桥在交通枢纽上的作用被削弱了,但几百年历史见证了最质朴的乡土民情。

   在村里,村民以这里的水质为傲,即便治水运动还未轰轰烈烈展开时,这里常年水质就维持在3类水。“因为村里大多水系都来自德清,通过治水和长效保洁工作,水更是清澈得有灵气。”村里的工作人员商松泉带着我们一路看水走桥。

   在浪桥港上有一座名字很文艺的“浪桥”,但村民更习惯称之为“蔡八郎桥”,据说是当地一蔡姓人家排名第八的儿子所建。

   相比淳安桥,浪桥更显质朴敦实,河面一个弯弯的大兜,在春光下,泛起片片金黄的涟漪。站在桥上,两侧是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未挪过的杨柳、桃树,它们把明镜搬的河面映得绿油油的,让人仿佛在画中又似在梦里。

   水和桥成让众安村迸发出勃勃生机,成为很多人眼中的风水宝地。所以即便是在江南并不常见的“水葬”,在这里也变得有迹可循。

   有传村民在抓鱼过程中,在三地交界的水下,曾触到一具石棺,据说是绍兴一户人家循着风水专门葬到这里来的。后来村里填水塘时,石棺连同它的故事也被深藏于泥土中。

  岛的秘密

   这几年,众安村越来越被人熟知,很大程度可能是因为一个叫野菱摊的地方,这里是一个最原生态的湿地区。

   简单来说,野菱滩就是一个“小千岛湖”,湖中有岛,岛中有湖,浑然天成。野菱滩水陆总面积500余亩,其中岛屿面积120亩,岛岛相连,从空中俯视构成一头象的形状。

   当地农民讲,原来去野菱滩很不方便,靠摇船摆渡才能上岛,岛上野蛇、野鸡、野兔和各种野生植物遍地都是,空中有灰鹭、白鹭和各种野鸟来回飞翔,水中有各种游鱼、野鸭,水面有大片野菱生长,这也是其名字的由来。也正因为野菱滩一直处于无人管辖状态下,才保留了一片原汁原味的净土。

   后来经过简单开发后的野菱滩有了另一个名字——“金岛”,说实话,反倒失了灵气。

   进入岛内,一望无际的水面,晶莹剔透,有些杂乱却极富生命力的树木延展到了水中,别具风情。商松泉说,秋天来这,小岛旁成片的芦苇丛那才叫壮观。

   水岸边,几处农家宅子,数量不多,没有太多修饰,却为这野景增添了烟火气。

   野菱滩是鸟类的栖息地。“一行白鹭上青天”,诗人杜甫信手拈来之句,此时此刻,像魔法般成为现实。商松泉告诉我们,野菱滩还有一个称号——桐乡的“亚马逊河”。

   正是野菱滩独一无二的景致,在用水泥船“铺设”的水面上,钓鱼人前后相背,左右紧挨,心无旁骛享受着恬静。

   在岛上还有一个“金岛书画院”,墙上挂着吴山明、朱关田、葛德瑞等当代名家书画,这些字画原来只能聚集在高雅的艺术殿堂,而今却落户在野菱滩上,供当地人和游客欣赏,实在是件有意义的雅事。

   几百年的历史已让这里的一草一木与村子融为一体,村民与自然之间有说不出的默契。寻古、访古,村子的每个元素、细胞,似乎都在诉说“人境和谐”的真理:多一份理性和冷静,少一份浮华和急躁,才能达到内心的宁静温和。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博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所属专题:
来源: 《钱江晚报·今日桐乡》 新闻标签:编辑:王志杰
相关稿件:
桐乡新闻网版权声明:

① 本网(桐乡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桐乡新闻网”、“钱江晚报今日桐乡”、“嘉兴日报桐乡新闻”、“桐乡电台”、“桐乡电视台”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桐乡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桐乡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573-89399348 市府网:559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