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乡唯一 新闻门户

傅海铭:在淡泊中绽放一朵艺术奇葩

2015年03月03日 07:52来源: 嘉兴日报-桐乡新闻 作者:记者 孔 越 通讯员 陈亚琴

幽岛曲池相隐映,小桥虚阁半高低。黛瓦粉墙,层层叠叠,荷塘零落,小巷幽深,如此情境尽显在一盏缀满金色流苏的华丽宫灯上,是否别有一番韵味?

  每天清晨,77岁的傅海铭会早早起床,来到自己简陋的画室,铺纸磨墨,凝神作画。其实,他寒来暑往从不间断,“画画几乎占据了我生活中的全部时间。”而让他倾心绘制的除了蛋画,就是那一盏盏极致华美的剔墨纱灯。

  古时候,能画善诗的文人雅士觉得灯笼的制作简单,灯面单调,没有遐想和品味的余地。于是相传宋代著名画家米芾为官时,曾于绢纱上作画,首创了不是圆形而且能通过光线映射灯内花鸟人物神态的纱灯。明清时期,剔墨纱灯在桐乡濮院镇非常盛行。“那时濮院家家户户织绸,也家家户户有钱,所以能在家里挂剔墨纱灯。除了富裕之外,桐乡丝织业的发达,也为制作剔墨纱灯提供了充足的物质条件。”因此,《濮院志》上记载:“剔墨纱灯吾镇独多。”

  “剔墨纱灯”因其灯罩是由薄如蝉翼的绢纱涂上墨,再用细针小心剔出纱孔而得名。其形状一般为六角形,框架取料红木等厚重名贵材质,上下两端用龙凤、象鼻、虎脚等装饰,而作画的绢纱则选用薄似蝉翼的丝质绢纱。绘画时,需要用绢纱覆在画框上,用勾线笔蘸墨勾出拟画图像轮廓,然后把轮廓以外空出的部分用淡墨涂抹,再剔除焦墨,将预留作画的空白处均匀涂上透明鱼胶,最后把绢纱画片晾干后,在胶面上勾线、着色、晕染,以工笔绘制而成。

  回忆起情牵剔墨纱灯的那一段往事,傅海铭思绪万千。

  上世纪60年代,经历了一番求学的波折,傅海铭终于如愿以偿,成为苏州吴门画派和嘉兴鸳湖画派传人岳石尘先生的开门弟子,从此走上艺术之路。那段日子,他白天看岳石尘画彩蛋、灯草堆花和纱灯片;晚上,就与岳石尘一起铺纸磨墨,从线条运用,到图案构思;从落笔用墨,到色彩浓淡……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师徒二人朝夕相处,一转眼度过了5个春秋。他不仅从岳石尘身上学到了艺术真谛,所作花卉鸟雀,色彩艳丽,秀逸典雅,雍容华贵,构图严谨,尽得师承真传,同时也收获了甘于淡泊、秉性笃实、谨慎谦逊、淳朴厚重的品行。

  学成回到濮院后,他先后在县手工业联社、桐乡县手工业局工作,这样的工作环境又让他接触到了各种民间工艺。1972年,他精心绘制的剔墨纱灯灯面、灯草堆花、蛋画、玻璃画、漆画、贺年片等13件作品,入选浙江省第一届工艺美术展览。而最令他具有成就感的还是对剔墨纱灯制作工艺的传承。

  2003年10月,在嘉兴南湖灯展中,剔墨纱灯得到了全体评委的一致赞誉,被评为“中国一绝”。不久后的2007年6月,剔墨纱灯被列入浙江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傅海铭也因此成为第一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在他的艺术指导下,乌镇泰丰斋旅游工艺品有限公司成为市剔墨纱灯项目的传承基地。

  一盏灯、一个人、一段故事,就这样成就了一件震撼人心的民间工艺作品。如今的傅海铭,依旧坚守“追求艺术永无止境,生命不息,丹青不辍。”与老伴粗茶淡饭,相濡以沫,过着淡泊而安宁的生活,但身体已大不如前,“想要再创作,但力不从心。”傅海铭希望社会上有更多的人来了解、学习、传承这样一项珍贵的非遗技艺。

  元宵将至,3月5日市非遗保护中心和市文化馆将举办“我们的年俗”闹元宵民俗展演活动,内容包括赏花灯、猜灯谜、吃元宵、踩高跷、舞龙灯等精彩热闹的民俗活动,诚邀广大市民热情参与、互动体验,还可在市非遗馆一睹剔墨纱灯“芳容”。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博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所属专题:
来源: 嘉兴日报-桐乡新闻 新闻标签:编辑:王志杰
相关稿件:
桐乡新闻网版权声明:

① 本网(桐乡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桐乡新闻网”、“钱江晚报今日桐乡”、“嘉兴日报桐乡新闻”、“桐乡电台”、“桐乡电视台”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桐乡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桐乡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573-89399348 市府网:559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