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乡唯一 新闻门户

基层社会治理中社会共识的形成

2015年02月27日 08:16来源: 《钱江晚报·今日桐乡》 作者:冯晓燕

  从十六届四中全会的“社会管理”发展到十八届三中全会“社会治理”,可以看出中央关于社会建设的思路变化。我们思考一字之差意味着什么?有关人士表示,社会管理的主体是公共权力部门,而社会治理既包含政府管理,也纳入了社会自治,“治理的主体是多元的,除政府外,还包括企业组织、社会组织和居民自治组织等。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虽然只是一个字的变化,但这不单是术语的变化,而是意味着新时期党和国家在治国方略理念和思维上的重大转变,这是一种改变,也是一种提升,但社会治理须社会共识的达成。因为不能形成一致的社会共识就无法统一思想,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就不能实现,社会治理创新也就困难重重。

  一、基层社会治理中社会共识的内涵及其制约性因素

  基层既是产生利益冲突和社会矛盾的“源头”,也是协调利益关系和疏导社会矛盾的“入口”。当前社会转型时期,伴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问题和矛盾不可避免,基层社会治理创新作为一个时代课题,首要目标是如何尽可能地化解社会矛盾,解决社会纠纷,实现社会和谐稳定,当务之急是达成社会一致共识。何为共识?共识大致是指存在社会差异的前提下社会成员对社会事物及其相互关系的事物达成大体一致或接近的看法,或者说努力消除或弥合各阶级、阶层的分歧即“和而不同”。而目前我们在形成社会共识的过程中,面临以下问题:

  利益主体的多元化制约共识形成。第一,自改革开放至今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得到长足发展,社会结构也随时发生变化,社会主体和利益阶层也变得多元化,从而影响了社会共识的形成。第二,在我国思想文化领域,由现实利益分化导致的价值观念多元化与多层性也前所未有地呈现出来。一方面,这种利益主体的多元化会形成一股阻隔和消解力量,影响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与认同,从而导致共识形成的艰难;另一方面,在众说纷纭的价值评价中,人们容易造成价值观念、荣辱观念的混乱与颠倒,这更进一步加剧共识形成的艰难。

  媒体及网络的开放性影响共识形成。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新媒体传播已成为大众获取、交流信息和发表意见的重要途径,但同时带来的多元化、去中心化,也给共识形成带来了一系列挑战。例如:新媒体传播拓展了公众对信息的发布扩散能力,但也给不同价值观念的整合带来新困扰;人们对“海量”信息选择的自主权大大增强,但也造成主流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吸引力有所削弱;人人都是“自媒体”的角色便利,也在加大着舆论导向控制和管理的难度。这些都业已成为我国形成社会共识所要考虑的问题。

  西方国家的文化渗透干扰共识形成。自上世纪90年代至今,全球化进程加速,各国文化交流频繁。但是,以美国为首的少数西方发达国家,对包括我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大肆进行文化和意识形态渗透,对我国实行“西化”、“分化”的战略图谋从来没停止过。一些境外敌对势力常常以民族、宗教、人权、普世价值等问题为借口,在网络上夸大、扭曲和捏造我国改革发展中的某些问题,趁机离间我国的党群、干群关系,借以制造社会混乱。这些都会对我国社会共识的凝聚形成冲击。

  二、基层治理中凝聚社会共识的几点建议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提出,要“广泛凝聚共识,形成改革合力”。社会共识是社会成员共同创造的,是历史的存留和现实的发展,它积淀在文化和社会的价值观和信念当中。从社会心理学过程的角度来看,社会共识的形成离不开人与人、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个人与社会、群体与社会之间长期、多元和建设性的互动。社会共识不是绝对不变的,它具有鲜活的生命力,在不断更新和发展的过程中,经过长期实践筛选而珍视和保留并积淀于人们的内心。

  (一)是要做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倡导和践行。当前中国社会最缺乏的社会资源和稳定的基础是“公平、正义”的社会共识,这样的现实普存在于政治领域、经济领域与社会领域等各个方面,严重威胁整个社会秩序和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没有一个“公平、正义”普遍价值观的共识形成,整个社会的危机就很难从根本上改变。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聚社会共识的灵魂,党的十八大从当前社会现实情况出发,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角度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24个字的核心价值观,有助于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大众化,有助于获得人民群众广泛的文化认同。当然,推动社会主义价值观建设将更加深入人心,成为百姓的日常生活和工作的规范和行为准则,使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为全面深化改革凝聚社会共识提供正能量。

  (二)是谨慎考虑权威观点和通行意见。在达成社会共识的过程中,权威意见和通行意见是重要的参考,原因在于权威意见和通行意见是经过多年的经验总结得来的,从而在大众舆论中占有主流地位,在达成社会共识上有一定的发言权,时间一长,会在人们脑中形成思维定势,并且在日常行为表现中会不由自主地遵循这些权威意见和通行意见。然而,不管是权威的观点还是通行的意见,并不都是正确合理的,也有可能是错误或者片面的,这是经过历史验证得出的结论。因此,对于权威观点和通行意见要慎重对待,而不是盲目跟从,要敢于质疑,善于分析,确保能够凝聚正确的共识,赋予社会不断前行的恒久动力。

  (三)是在重视网络民意的同时避免被网络绑架。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媒体越来越活跃,人们随时都能通过各种途径如微博和网络等新媒体了解各种新闻。网络民意业已成为达成社会共识的一股强大力量。但是需要注意到,网络民意无法真正地代表广大人民的意见,在这个网络自由的时代,任何人都可以利用网络表明自己的观点和立场,也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很多片面的、偏激的、非理性的、情绪化的意见,甚至是出现一些不文明的谩骂和诋毁。受害者从官员、知识分子到普通民众都有,还有一些网络谣言和不负责的失实报道,某些煽动性的语言暴力。针对这种情况,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理性的判断、客观的分析,从鱼龙混杂、真假难辨的海量民意中识别出真正的民意,从而为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提供有益的借鉴。

  (四)是要正视社会共识是相对的,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所有人意见一致的情况在现实世界里是不可能出现的,所以达成社会共识就是要求同存异。当无法达成一致同意的共识时,应当采纳多数人的意见,并和重要少数的意见做出适当妥协。此外,共识达成之后并非一劳永逸,而是需要在实践中加以检验,一旦出现偏差立马予以纠正。即便是经过实践检验的正确共识,也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深化、不断完善。因为实践是丰富多彩的、是发展变化的,之前正确的共识在新的实践活动面前也会滞后、也会落伍,这就需要根据情势变化,适时做出修改和调整,形成新的共识,从而推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不断走向深入。

  (五)是要坚持走群众路线,仔细研究各界的意见特别是反对的意见。

  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人民群众。坚持群众路线,尊重群众首创精神,汲取群众智慧,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基本依靠。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通过深入群众了解社会前进中的问题。要达成社会共识,前提就是要先了解群众不同的意见有哪些。

  现阶段,中国正面临日趋加重的社会矛盾与冲突,因而要形成社会共识就应该从缓和社会矛盾与冲突入手。正是在这些各执一词、莫衷一是的讨论和分辨中,才能集思广益、通力合作,形成社会共识。尤其要重视反对意见,因为只有经过反对意见的试炼和考验,才能得出真正可靠的社会共识。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博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所属专题:
来源: 《钱江晚报·今日桐乡》 新闻标签:基层社 治理 理中 共识 意见编辑:匡万忠
相关稿件:
桐乡新闻网版权声明:

① 本网(桐乡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桐乡新闻网”、“钱江晚报今日桐乡”、“嘉兴日报桐乡新闻”、“桐乡电台”、“桐乡电视台”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桐乡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桐乡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573-89399348 市府网:559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