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乡唯一 新闻门户

记忆中的毛家渡

2015年01月19日 08:43来源: 嘉兴日报-桐乡新闻 作者:阮如贤

  说起位于原炉头镇南王村的毛家渡,年长的桐乡人大多知道,但青年人知之甚少。千百年来,内河两岸民众一直靠“摆渡”出行,如今,随着一座座横跨运河的桥梁建成,渡口、渡船、渡工,早就成为历史,毛家渡也成为年长者心中难忘的回忆了。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我读小学时,每年暑假都要去毛家渡亲戚家的杂货店小住。那时,县城梧桐镇至毛家渡有三条路,分别是:自北门过马铁砖机厂往北,过皂林西双桥,走塘路,东行至毛家渡,路程约11华里;沿康泾塘往北,过皂林东双桥,再沿塘路东行至毛家渡,约10华里;过东门外梧桐乡政府,往北,走田埂、穿竹园,至运河南岸,再摆渡至对岸毛家渡,路程约7华里。由于最后一条路线最短,自然成为我的首选。

  那时的毛家渡,河面宽70余米,渡口有核载10人的小木船一艘(1980年改为水泥船),摇船的是一名年长的渡工。逢刮风下雨时,渡工顶笠帽、穿蓑衣,完全在无遮蔽的船上摇橹。黑夜摇船,更是困难,完全要靠渡工的经验。旧时,桐乡有“天下第一苦:摇船、打铁、磨豆腐”之说,揭示了摇船职业之艰辛。

  当时,毛家渡仅有十来间草棚,设有卖肉、豆制品、日杂百货、缝纫、理发等店铺。草棚东侧,便是简易的渡口。每天清晨,是这里最热闹的赶集时间,附近的村民将饲养的家禽和刚采摘的新鲜蔬菜、瓜果带到这里出售。渔民则用网兜从船舱的水中捞起活蹦乱跳的鱼虾,上岸交易。等到天刚刚亮,赶集的人们就又渐渐散去了。

  我经常站在塘岸上,观望河面上往来的船舶。不断有摇橹的船、背纤的船经过,河中也偶有以风帆为动力的船,还有货轮拖着一长串货驳船队缓缓航行。不时,头戴草帽或身披毛巾、皮肤黝黑的纤夫途经小店,会在小点里买包香烟、讨口水喝,随后,他们又匆忙离开。

  入夜,凉风习习。我经常搬个凳子,坐在塘河边,聆听大人们的故事。夜深了,枕着运河睡觉时,我常常被塘岸上纤夫沉重的脚步声、手摇船“扳艄、推艄”的呼号声以及对岸村民“摆渡”的叫唤声惊醒。

  改革开放后,桐乡经济快速发展。上世纪九十年代,为方便运河两岸民众出行,市交通部门加快了“建桥撤渡”的步伐。1994年8月,东双桥拆除,新建的桥梁往东移位了2.7公里。1998年1月,位于炉头镇南王村毛家渡东侧的新东双桥启用,毛家渡随之被撤除。2005年4月,九里亭大桥建成,桐乡最后一个九里亭渡口终于被撤。自此,建国初期桐乡境内运河的12个渡口全部废弃。

  如今,桐乡交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公路、水路、铁路,四通八达,真正实现了人便于行、货畅其流。昔日运河的渡口、塘路,早已成了历史……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博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所属专题:
来源: 嘉兴日报-桐乡新闻 新闻标签:桐乡 渡口 运河 摇船 东双 编辑:匡万忠
相关稿件:
桐乡新闻网版权声明:

① 本网(桐乡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桐乡新闻网”、“钱江晚报今日桐乡”、“嘉兴日报桐乡新闻”、“桐乡电台”、“桐乡电视台”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桐乡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桐乡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573-89399348 市府网:559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