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报料:13867300110

糜学江:种粮种果种梦想

2014年12月12日 08:34 来源: 《钱江晚报·今日桐乡》 作者: 记者 朱方红

  糜学江,1961年出生,屠甸镇石泾粮油农机合作社理事长,从事种粮工作12年。

  糜学江开着插秧机在田间劳作。

  糜学江,做过会计、当做小贩,2008年还有幸成为北京奥运会的火炬手。而很多人熟知他,却是种粮大户的角色。12年时间,从小打小闹的承包户到如今种粮、经营蔬菜大棚、种植苗木的现代农民,靠的就是一份倔劲。

  他的家人告诉记者这样一个细节,2011年年底,全家去北京旅游,前一夜大雪纷飞,加之冰冻,爬长城变得很艰难。随行的团友们都纷纷坐缆车至下而上,家人们也开始动摇,可糜学江却鼓励家人,不爬长城非好汉,大家可以相互帮助,慢慢爬上去。原本觉得不可能完成事情,却在他的坚持和大家的努力下,真的完成了。

  这样的故事,在糜学江的生活、工作中还有很多。这几天,他田间地头的稻谷刚刚吹好丰收的号角,又在盘算着来年的规模了。“做生意没点魄力,缩头缩尾哪行呢。”糜学江说。

  能吃苦爱动脑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说起糜学江与种粮的缘分,还得追溯到2003年。

  那时候,家境并不富裕的他,靠的就是贩卖黄瓜、种植大豆等养家糊口。一次偶然机会,他听说屠甸有片已经荒废了好几年的土地要出租,且出租价格比较优惠。

  闲置的土地,高高低低、坑坑洼洼。中间高四周地,想种田着实要下番功夫。别人看了连摇头,可他却觉得大有可为。于是,他便在2003年承包了60亩土地。

  “那时候推土机也不多,我就请了一个师傅来平整土地,推完后发现还是高低不平,就像个‘乌龟壳’。”糜学江回忆,为了平整土地,他专门请了四五个劳动力来人工翻耕。没想到一个上午,他和这四五个人一起翻耕,就是不见活。“我看着大家各自‘豆腐干’一块,就发现这个方法不行,下午就让他们回去了。”糜学江说。

  之后,他又想了不少办法,最后让拖拉机拉着长长的水泥电线杆,一个在前面拉一个在后面平,总算将难题给解决了。“办法总比困难多嘛,有时候多想想还是能解决的。”糜学江笑着说。

  就这样,第一年60亩的种植规模,除了请两个小工临时帮忙外,其他的施肥、管理等活,糜学江全都自己来。也从那年开始,他养成了记“农学日记”的习惯,将播种、施肥等工作,详细记录在案。

  聊天中,糜学江还透露,在那次平整土地时,他家的大姐曾特意偷偷地跑来看了他一眼。当看到60亩的荒地上,就他一个人孤独的身影,大姐留下了眼泪。怕弟弟知道又偷偷地走了,并告诉身边的人:“做什么不好偏要去种田,我弟弟以后可要受苦了。”

  可糜学江心里却不这么想,他算不上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种粮大户”的新概念早已呈现,只是桐乡不多,但并不意味着不可以做,何况做现代农民也是一份事业。

  那一年,60亩的水稻卖了5万多块钱,这让糜学江喜出望外。“要知道,那时候在外打打工,一年也就万把块收入。”糜学江表示,这次经历让他更加坚定了从农干农的决心。

  有激情敢闯敢干事业越做越大

  初尝甜头的糜学江,胆子越来越大。第二年就将规模一下子扩大了六七倍。370亩的规模,对于农民出身的他而言,只是规模大了,干的却是相同的活,何况还有“农学日记”,什么时候播种什么时候施肥,翻翻日记就一目了然。

  同样是2004年,糜学江又陆陆续续购置了一批收割机、大型拖拉机及配套农具、植保机械等农机设备,初次尝到了走现代农业化道路的甜头,也开始为周边农户提供农机作业服务。

  三四年时间,糜学江的种植规模节节攀升,并开始思索如何最大化发挥农机效能,为更多的农户提供农机作业服务。2007年,他联合屠甸镇的农机大户、种粮大户等,成立了桐乡市石泾农业机械专业合作社,成为我市第一家服务型合作社。“一个人的能力毕竟有限,现在形成抱团合作,就是将现代农业化发挥得更加淋漓尽致。”糜学江说,全程机械化后,每亩水稻至少节约人工成本50元,增产50公斤,算上政府各项补贴,种粮每亩也能产生200元以上的效益。

  之后的发展也可谓顺风顺水。随着种植规模的不断增加,糜学江甚至请起了职业经理人,全权负责田间地头的管理工作,也给他留足了创新的发展空间。

  随后,他开始与农户签订农田全程托管协议,从育秧到插秧,从田间管理到收割的各个环节,全权负责。此外,还探索出了订单式服务、套餐式服务和以农机服务换取农田季节性经营权等多种农机服务新模式,农机服务能力和实力不断提高。

  这几年,农村劳动力青黄不接的现状越发明显。每到农忙时节,总能看到糜学江开着自已的车,接送几个干农活的帮手。有时候傍晚,他接到电话就抛下刚拿起的饭碗出门了。“路途遥远,我也不放心,二则也是一种情感投入,可以让他们安心工作,减少了家人的担忧。”糜学江说。正因为如此,现在他的合作社基本不用为了劳动力问题而担忧。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12年时间,糜学江从一个普通农民成为小有名气的种粮大户。最多的时候,种植面积扩增到1200多亩。生活条件也发生了明显的改变,盖了新房,还买了汽车,日子越来越红火。

  开微博逛淘宝农民一点都不“土”

  前段时间,儿媳要买代步车,糜学江拿出一张路上拍下的漂亮车型照片,建议买此车。结果,儿媳一看傻眼了,原来是辆她心仪已久的minicooper,不过最终因为考虑到价格问题,没有下手。

  采访中发现,虽说糜学江跟农民这角色打了一辈子交道,可他骨子里一点都不“土”。

  熟悉他的人,都知道他还有个爱好,那就是上网。同龄的农民,还不知道网络为何物的时候,他已经在家置办起了电脑、装上了宽带;人家玩游戏搓麻将,他却有其他用处,浏览各种果蔬、苗木行情,随时接触新鲜事物,“武装”自己的头脑。

  前两年,他还跟年轻人一样当起了大学生,每月的周末,跟着一帮苗木大户们学习相关技能知识,报考相关技术职称。“我们都觉得老糜不简单,想法比较多,且还真愿意干,我们都爱请教他。”每每身边的人谈起他,都会这样感叹。

  去年,国家鼓励农民发展家庭农场。嗅到商机的糜学江,二话不说,就将50多亩的果蔬大棚注册成了“摩尔庄园”家庭农场,并将30多亩的葡萄,以采摘游、体验游的方式,通过微信宣传出去。今年七八月份,“摩尔庄园”成为不少人熟知的葡萄基地,很多人慕名而来,甚至还有特地从上海、杭州等赶来的顾客。“现在的年轻人都喜欢逛淘宝,想了解年轻人的想法和消费模式,我就必须学会进入他们的世界。”说起互联网时代的营销方式,糜学江也是头头是道。如今,农村电商发展迅速,他也开始涉足淘宝,逐渐学会了网购。

  糜学江甚至憧憬着他的大米、葡萄、蔬菜等,能搭乘农村电商之路。这几天,他正跟濮院的广告公司谈合作,设计“摩尔庄园”的葡萄包装盒、“河坊人家”的大米包装袋以及整体的宣传形象,好为线上线下的销售做足准备。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博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所属专题:
来源: 《钱江晚报·今日桐乡》 新闻标签: 种粮 农机 规模 大户 种植 编辑: 匡万忠
相关稿件:
桐乡新闻网版权声明:

① 本网(桐乡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桐乡新闻网”、“钱江晚报今日桐乡”、“嘉兴日报桐乡新闻”、“桐乡电台”、“桐乡电视台”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桐乡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桐乡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573-89399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