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报料:13867300110

丰子恺的诗词艺术

2014年12月01日 08:48 来源: 嘉兴日报-桐乡新闻 作者: 夏春锦

  丰子恺先生的艺术才华是多方面的,他所涉及的艺术领域是彼此联系的有机整体。诗词之于丰先生而言,既是其人生艺术的诗意表达,又是其漫画艺术的有效补充,共同构成了他充满诗性的人生。

  目前可知,丰先生最早的诗词作于1918年“浙一师”求学时的八首。他此时正值弱冠之年,应是朝气蓬勃的年龄,但所作诗歌有反复抒发浓烈乡愁的,如:“他乡作客,每到春来愁如织。怕上层楼,柳暗花明处处愁。”(《减兰》)“故里音书寂寂,客中岁月悠悠。春归人自不归去,尽日下帘钩。”(《西江月》)也有前感叹年华易逝的,如“做弄闲愁闲恼。秋来春去怅浮生,如此年华易老。”(《满宫花》)“如今犹忆,儿时旧学,风雨残编。往事莫须重问,年华一去悠然。”(《朝中措》)

  除此外,由于丰先生深谙中国古典诗词的创作特点,时常能借鉴古代诗人观察生活和提炼生活的创作经验,写出他自己所说的“最喜小中见大,还求弦外有余音”作品。如《晨起见园梅飘尽口占一绝》和《溪西柳》等,都能小中见大,意趣盎然。这几首都是触景生情之作,很有少年不识愁滋味的传统文人气质,虽略有暮年之气,却是丰先生敏感性格的真实写照。

  抗战期间,缘缘堂被炸毁,饱尝流离之苦的他,除了将所见所闻创作成漫画外,也借助诗词抒发情感。《望江南六首》真实地记录了他逃难的艰辛过程,“逃难也,逃到桂江西。独秀峰前谈艺术,七星岩下躲飞机,何日更东归”。诗词还记叙了沿途百姓遭难后的惨状,“空袭也,炸弹向谁投?怀里娇儿犹索乳,眼前慈母已无头,血乳相和流”。自从踏上颠沛流离的路途,丰先生内心的故园情怀也变得愈加强烈。《避寇萍乡代女儿作》一诗这样写道:儿家住近古钱塘,也有朱栏映粉墙。三五良宵团聚乐,春秋佳日嬉游忙。清平未识流离苦,生小偏遭破国殃。昨夜客窗春梦好,不知身在水萍乡。在《仁者无敌歌》中,他写道:岂知中华民,万众一心齐。群起卫社稷,抗战为正义。《高阳台·渌江舟中作》:河山自有重光日,奈离魂欲返无由。恨悠悠,誓扫匈奴,雪此冤仇。这些诗词,不再只是单纯地抒发流离的惆怅,更是揭露日本侵略者的罪行,发泄心中的愤懑,语句犹如战斗的口号,一反过去其诗词中表现出的阴柔婉转,凸显出现实性的一面。

  诗词也是丰子恺沟通亲情、互慰友谊的载体。沟通亲情的诗作主要是丰先生写给子女的作品。1931年丰先生作《仿陶渊明<责子>诗》,对已出世的六个子女一一作了独具个性的点评,充满温情而又风趣幽默。对儿女的出色表现,他总是不吝赞美之词,表扬长女:“廿载甘藜藿,长年共患难。侪辈皆似尔,不用学陶潜。”对幼女丰一吟更是怜爱有加,父女分别后,“对景思新语,当筵忆笑颜。群儿皆隽秀,最小即偏怜”,又说“最小偏怜胜谢娘,丹青歌舞学成双。手描金碧和渲淡,心在西皮合二黄”,表现出了作为父亲的欣慰与自豪。丰先生也有一些与师友的唱和之作,如《和贺昌群》、《友人赠红豆作诗答之》等。在战乱年代与师友互通音信,彼此慰藉,一首小诗,维系的是老朋友之间那份愈久弥坚的友谊。

  丰先生的诗词艺术还是其漫画艺术的有效补充,成为其漫画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延伸了绘画本身所无法表达的那部分内容。这既得益于丰先生自幼就得到中国古典诗词的滋养,又出于其漫画创作之初就追求“漫画富有内涵”的影响。丰先生自幼喜爱诗词,后来甚至把对诗词阅读的感悟转接到对绘画艺术的理解上来。他在读《随园诗话》时,对严东友“凡诗文好处,全在于空”一句感受极为深刻,后来在《构图法》一文中就直接将此转化为自己对绘画艺术的总结。竹久梦二的作品《同级生》也曾让丰先生深受触动:“寥寥数笔的一幅小画,不仅以造型的美感动我的眼,又以诗的意味感动我的心。”(《绘画与文学》)这直接影响到子恺漫画“画中有诗”的艺术效果,而子恺漫画中“诗词句图”的创作,更是直接地体现了诗词对子恺漫画创作的影响,丰先生的题画诗和护生诗就是其中的代表。

  建国后,丰先生怀着文化人的赤诚,对新中国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他也同样用诗词为新社会的建设摇旗呐喊,写了一些应景之作。但正如钟桂松所言,这些时政性诗词“出自丰子恺笔下,无论思想性还是艺术性似乎都没有当时那些时政性诗词作家们娴熟,读起来有些别扭、拗口。然平心而论……从老画家此时此境此情来看,也是发自内心的,绝不是无病呻吟,故作姿态”。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博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所属专题:
来源: 嘉兴日报-桐乡新闻 新闻标签: 编辑: 王志杰
相关稿件:
桐乡新闻网版权声明:

① 本网(桐乡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桐乡新闻网”、“钱江晚报今日桐乡”、“嘉兴日报桐乡新闻”、“桐乡电台”、“桐乡电视台”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桐乡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桐乡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573-89399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