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报料:13867300110

那里的树,那里的桥,那里的人兴衰起伏,历尽沧桑,归于平淡

“穿越”千年的皂林可安好

2014年11月27日 08:39 来源: 《钱江晚报·今日桐乡》 作者: 实习生 朱秀华 记者 黄薇

  11月末,薄雾轻笼的龙翔街道皂林村,树木稀稀落落,房屋三三两两,村道蜿蜒绵长,如一位擅长水墨画的画家在此落笔成画,必定不俗。

  忽而,落下黄豆般大小的雨滴,随后又变成绵绵细雨,淅淅沥沥,仿佛要洗尽一切铅华。雨后的“皂林”,空气更加清新,隐约还能嗅出一丝泥土的气息。这大概便是大自然的味道。

  老桥古寺、历史传说……“皂林”好似一位满腹经纶的老者,静卧在大运河畔,倾听着、诉说着……

  一棵树,一村名

  皂林村,因古时该地皂荚树成林而得名。

  江南曾经普遍存在皂荚树,其结出的荚果可去污垢,很受人们喜爱。皂林村支部委员徐郡说:“听老人讲,曾经村里到处都是皂荚树,从外面望过来就像树林一般。”

  遥想当年,京杭大运河北侧、金牛塘以东,即如今皂林村所在处,遍地都是高高大大的皂荚树。褐色的枝干、碧绿的树叶,一到春天便开出淡黄色的花;炎热的夏天,浓密的树荫成了人们乘凉的好地方;秋季结果,树枝上便挂满了扁豆似的荚果。或许是为了保护自己,皂荚的树干上长着纤细的小刺。

  皂荚树就这样安静地直立在那里,看云卷云舒,饱受风霜雨露,寒来暑往,最终还是堙没在了流年之中。

  历史上的皂林,曾历经多次大规模战火。

  春秋战国时,皂林烽火连天,百姓流离失所,一片荒芜景象。宋代,皂林驿形成。驿站既是古代供传递官府文书和军事情报的人或来往官员途中食宿、换马的场所,也是文人墨客汇集的地方。人来人往,皂林一度十分繁华。徐郡告诉记者,明代以后,驿站被迁移到了石门,皂林的功能性逐渐减弱。元、明时期,皂林又是战事不绝。兵事频繁造成了皂林的衰败。

  古书上有皂林镇一说,随后演变成皂林驿,明国期间曾是皂林乡,今日为皂林村。自始至终,“皂林”都未曾更名。

  千百年来,皂林村熬过了颠沛流离的战争岁月,终于拨开迷雾见月明,迎来了安逸富足的好时光。

  一座桥,一道景

  许是坐落在大运河畔的缘故,皂林村像极了一位温婉的水乡女子。有水的地方就有河,有河的地方自然少不了桥。

  “最著名的要数‘姐妹双桥’。”徐郡兴致盎然地介绍道,“我小时候还看到过,西面的叫西双桥,东面的叫东双桥,两桥相距大约300米,南北走向,横跨在京杭大运河之上。傍晚,太阳快要落山的时候,可以看到‘双桥帆影’的景观,确实漂亮。”

  “不过现在看不到了,都拆掉了。”说到这里,徐郡的脸上满是惋惜之情。

  保存最好的古桥,便是望龙桥和迎香桥了。

  跨进柞溪小区的大门,望龙桥映入眼帘。这是一座造型精致的单孔石桥,上下坡均是石阶,中间有一个小平台。平台两侧、圆孔之上都雕刻着“朢龍橋”三个字。

  徐郡说,望龙桥差点被拆掉,后来经过整修才得以保留,始建年代他也不清楚,只知道确实有点“年纪”了。

  或许是为了保护古桥,或许是为了行人安全,石桥南北两桥堍被铁丝网拦着。虽然失去了作为桥该有的功能,但其风采依旧,镶嵌在小区之中,成了一道难得的景观。

  迎香桥亦是一座单孔石桥,同样南北走向,同样石阶平台,不同的是它有东西两道阶梯,中间30公分左右是平整的。

  虽然也被修缮过,但不失其本来面貌。迎香桥最别致的地方,莫过于它的栏杆,石板被雕刻出精巧的造型和精美的图案,最高处“蹲”着4只栩栩如生的石狮子,两两相对。

  桥南是水杉林、庄稼地,桥北是白墙黛瓦的房屋,桥下是缓缓流过的小河。这样的布景相得益彰,令人赏心悦目。

  一座寺,一福祉

  南有凤鸣寺,北有龙翔寺,都是桐乡有名的古刹。

  龙翔寺距今已有千余年,宋朝祥符元年改为宁国院。明朝洪武二十四年高僧宝昌法师重建,定名为龙翔寺,当时已初具规模。康熙乾隆年间修葺扩大。光绪年间,在济广法师主持下,龙翔寺得以很大发展。

  据监院宏扬大师介绍,昔日的龙翔寺占地60多亩,僧侣百余,香客数千。“建筑富丽堂皇,环境清幽雅致,四季花开,宛若仙境。”听着宏扬大师生动的描述,龙翔寺的“前世”在眼前愈渐清晰。

  琼楼玉宇,亭台楼阁,画梁雕栋,飞檐峭壁,假山鱼池相映成趣。民间罕见的奇花异卉,寺内却随处可见,一尊尊佛像金光闪闪,令人肃然起敬。

  每逢农历五月廿十和七月三十,是寺内香火最为鼎盛的日子。各地的香客从水陆两路赶来,操外地口音和本地乡音的人交织在一起,摩肩接踵……

  然而,由于日军的侵略,龙翔寺被毁于一旦。2008年获准重建后,规模远不如从前了。现有僧侣十多人,设有几个小殿。辉煌不再,留下的,唯有人们心中的一份虔诚。

  寺庙是一个可以寻求心灵宁静的地方,也是人们实行互助、彼此慰藉的平台,更是僧俗两界联络情感的重要载体。“要是有什么困扰,不妨来这里坐坐,梵音袅袅,可远离尘俗,忘却烦恼。”宏扬大师说。

  在龙翔寺的西南角,有3棵300多年的香樟双树。所谓双树,即同一条根上长出两个枝干,一般粗细,平分秋色。如若只是一棵如此,倒也不足为奇,但3棵都是这样,也是奇观了。这不免让人猜想,是否与龙翔寺的庇佑有关。

  一个人,一段情

  冬风吹黄了茭白叶,大片的黄色随风涌动。

  在皂林村的东北角,有一个唤作“桃园”的自然村,就隐在这一片金黄里。

  徐郡回忆,以前的桃园可非同一般,地形地貌与其他地方不一样,低的地方很低,高的地方很高,形成一个个小岛,就像人工开凿过似的。“低的地方种水稻,高的地方种果树。一旦发洪水,其他地方基本淹了,唯独桃园里的人家安然无事。他们的家都安在高处。”徐郡说,讲到种果树,有个人的故事不得不说。

  62岁的翁乐明,生在桃园,长在桃园。而故事的起源正是他的父亲翁老先生。

  翁老先生原是绍兴人,年轻的时候跟随一位杭州先生,在其开设的丝绸店里做掌柜,后来不幸得了肺病,遍访名医无效。当时,那位杭州先生在桃园买了30多亩地,他让得病的翁老先生去桃园帮他种树。

  就此,翁老先生在桃园定居了下来,种树养鸡,日子过得倒也安安乐乐。更让人意外的是,因久居桃园,每天呼吸清新的空气,翁老先生的肺病竟不治而愈了。“那个时候主要是种桃树和槜李,赚得比别人多些,这才养活了我们兄弟姐妹5个。”翁乐明说,幸亏到了桃园,不然,父亲的病怕是好不了的。正因为此,翁乐明对桃园的感情更深了一层。

  2002年经过推土,桃园已不似往昔。物已非,但情依旧。

  裘士根,61岁,祖祖辈辈都是桃园人。“一辈子没离开过,以前种果树,现在种茭白,一家人和和乐乐的,知足了。”裘士根说,年纪大了,生活无非图个安稳自在,住在桃园很开心,这就够了。

  落叶尚要归根,老一辈人对故土的眷恋,总有千百种情怀。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博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所属专题:
来源: 《钱江晚报·今日桐乡》 新闻标签: 龙翔 皂荚 老先生 都是 一位 编辑: 匡万忠
相关稿件:
桐乡新闻网版权声明:

① 本网(桐乡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桐乡新闻网”、“钱江晚报今日桐乡”、“嘉兴日报桐乡新闻”、“桐乡电台”、“桐乡电视台”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桐乡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桐乡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573-89399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