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报料:13867300110

乡村婚宴

2014年11月12日 08:52 来源: 嘉兴日报-桐乡新闻 作者: 姚孝平

编者语:欢迎来稿,欢迎描写当下生活,反映现实生活之文字(千字左右)。来稿请注明投稿“梧桐树”。

前几天,表弟结婚,在农村摆了十七桌酒席。桐乡农村结婚讲究场面,近亲要吃两天四顿,远亲吃两天三顿。先是主人家选定良辰吉日,然后拿上红糖和糕到亲戚家一一上门邀请,言明哪天去。这天,表弟家装饰一新,入口的充气泵上写着“恭贺新郎新娘志喜”几个大字,门上贴满喜字,楼上挂着两排十六只灯笼,墙上挂着几块贺喜的匾,是姑父娘舅家送的,一派喜庆气氛。亲戚们带上礼物或大米陆续赶来喝喜酒,几个乡村土厨师早就支起大锅在烧猪脚大肉了。客人一到齐,相帮们赶紧上菜,有的客人早就等得肚子咕咕叫了。

婚宴头天晚饭时,舅妈将一包礼物送给每一家亲戚,里面有香烟、花生、喜糖、香肠、馒头。晚饭后,客人们陆续将红包交到舅妈手里(小舅已过世),舅妈指定一个人负责记录名字和礼金数额,本家送八百元,远亲两三百块,礼金加起来不是个小数。现在的客人都是一放下筷子就走,没啥兴趣看结婚仪式,但表弟晚上还要“上头”。“上头”是农村婚礼一道重要仪式,就是摆上馒头等物祭拜上天和先祖。上完头的馒头叫“上头馒馒”,婚后要分给亲戚村民,寓意吉祥喜气。

第二天是正日,早上表弟带领一众朋友到新娘家将新娘娶回家中,当地话叫“讨新娘子”。讨新娘子不是件容易事,新娘的小姐妹要故意刁难新郎,要他唱歌猜谜回答问题甚至塞了红包后才徐徐开门。以前新娘到新郎家是坐船的,现在条件好了,都用轿车了,少则三四辆,多则十多辆,浩浩荡荡,十分显眼。

新娘讨来了,就在家举行拜堂仪式,新娘先围着白场转几圈,由亲戚(以前指定是新郎娘舅)将新娘抱到里屋,然后“坐茶宴”,就是新娘和几个年轻朋友坐在一张桌子上,上面放满各种糕点,本家来个阿姨给大家倒茶,叫大家吃,大家就装装样子吃几块喝几口,几分钟就完事。随后双方家长交叉给新郎新娘戴上金项链戒指、穿上新皮鞋红袜子,然后行跪拜之礼,这时,有人会撒些糖和硬币,大家就争着捡,都想沾沾喜气。此时,乐队声音和鞭炮声混成一片,声音响彻云霄。

新娘娶回家了,舅妈将一个红包交给每家近亲手里,说是新娘子见面钿,拆开一看是四十块,然后我们加一倍包八十块的红包,由舅妈领上楼让新娘叫一声,把红包给她后拿回一个被套和一包喜糖。最后一餐是大餐,菜是最好的,有珍宝蟹、羊肉、大蹄髈、猪脚、蛋糕,新郎新娘依次给每个客人分糖分烟,拍录像的紧跟其后,记录这瞬间的喜悦。酒足饭饱后,客人们陆续散去,几个本家就在白场送客。婚宴正式结束,但新郎新娘还要闹洞房。

农村结婚没有司仪,各种程序规矩都是老底子传下来的,各地又都有不同,比如新娘在白场转圈时,白场上要放一个稻草把,但有的地方改成了芝麻把。有的地方疏忽忘记了,大家就热心提醒帮助下。

在大家的赏脸和帮助下,一场婚宴总算圆满收工。但风光背后也有说不出的辛酸,子女终身大事可能要掏尽父母一生的积蓄。像表弟老婆家虽没要彩礼,但要求表弟买一套房。表弟只好东拼西凑付了首付,每月要还房贷两千多,而他工资每月四千多。这一场婚宴,也得花个几万。

参加农村婚宴,最令我感慨的是亲戚间见面的不容易。远在江苏的大舅一家,虽开车距离也才一个多小时,但平时并不来往。大舅妈和外婆娘家的亲戚,已是四十多年没见面了,当年大家都是年轻的脸庞,如今已是满头白发,孙子都快结婚了,紧紧相拥后赶紧相互介绍自己的家人。如果没这种酒宴,怕一辈子也不能相见了。大舅妈热情请他们去玩,说等老得走不动时想见也不能了。分别时,老姐妹间还拉着手。多年不见,相见的那一刻,除了温暖还有感慨。人生一世啊,这时间都去哪了?

农村婚宴是人生一次难得相聚,见见人说说话,只要有时间,不管是事业有成的大老板,还是普通的农民,都十分珍惜这样的机会,这是乡村风俗和文明得以延续的重要载体。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博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所属专题:
来源: 嘉兴日报-桐乡新闻 新闻标签: 婚宴 表弟 农村 客人 红包 编辑: 匡万忠
相关稿件:
桐乡新闻网版权声明:

① 本网(桐乡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桐乡新闻网”、“钱江晚报今日桐乡”、“嘉兴日报桐乡新闻”、“桐乡电台”、“桐乡电视台”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桐乡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桐乡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573-89399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