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报料:13867300110

从皂林驿到龙翔街道——读邹汉明《炉头三记》

2014年11月12日 08:45 来源: 嘉兴日报-桐乡新闻 作者: 高玉林

  一个星期天,我到市图书馆参加一次木心研究座谈会,遇到了三十多年未见面的邹汉明先生。他一眼认出了我,寒暄几句后,他从包里拿出一本他的新作《炉头三记》送我,我用了三天时间把它一口气读完。我虽然在炉头工作过27年,但看了《炉头三记》,我才知道自己对炉头的悠久历史和人文信息了解得实在太少了。

  我原来只知“筷长炉头镇”南北市梢头有两爿冶坊,炉头因冶坊的大炉子而得名。读了《炉头三记》才知道炉头实际上由宋代以后的皂林和明代以后的炉镇两部分构成。我们从桐乡到乌镇要经过皂林村,但有几人知道这皂林曾经是运河岸边的一大驿站、一个雄镇呢?

  明清以降,炉头没有一本专门的镇志,史料不成系统,它的历史信息都是碎片状的,零零落落散落在《光绪桐乡县志》等其他地方志及乡先辈的著作中。现在《炉头三记》出版了,这称得上是炉头的第一部“镇志”,但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镇志”。因为修志是有一定的体例的,作者没有必要按镇志的固定格式来撰写,而是用散文随笔的文体,如数家珍地写出了炉头的历史渊源,用故事的形式向读者娓娓道来,可读性很强。汉明是诗人、作家,出版过诗集、散文集、文史集等八种。他说:“炉头是我的老家,是我情感维系的一块血地。”“书写炉头无可推托地成了我的一种责任。”正是在这种责任感之下,邹汉明撰写了《炉头三记》。他为故乡做了一件大好事,让后代人知晓炉头源远流长的历史,从中也能得到启迪和帮助;同时也为如今开发炉头旅游提供了人文地理知识。

  有诗赞曰:“布衣祀两庑,古今能几人?”入祀孔庙两庑的人物,有“先贤”,主要为孔子的弟子以及孔子所推崇的同时代贤人,有“先儒”主要是历代对传承和阐发儒学有卓越贡献的人。而在孔庙“两庑先儒”的行列中,就有一位炉头人,他的名字叫张履祥,又名张杨园。小邑有大儒,足见炉头的分量。《炉头三记》一书中,汉明怀抱着庄敬的心情,感性地书写了杨园先生的一生。分别以“终焉”、“家世”、“师尊”、“交游”、“处馆”、“乱世”、“补农”、“作则”、“入祀”等标题,引经据典,娓娓道来,洋洋数万字,记叙了张履祥作为农学家、教育家、朱子理学家的平淡一生,朴实无华,但是在平淡中屡见他不朽的精神。正如他自己在《后记》中所述:“书杨园的篇幅约占全书五分之一,这果然出于他赫然的地位,而这一专章,竟费去我写其他五分之四文字同等的时日,其中的甘苦,如鱼饮水,冷暖自知。”

  在《炉头三记》中,汉明先生对桐乡名刹龙翔寺也书写了浓重的一笔。龙翔寺自吴越国末期至嘉靖年间,已历八百年之久。抗战期间,寺院衰落,僧徒星散,蔓草丛生,荒凉满目。但是,龙翔寺在上世纪四十年代还有小规模遗存。一九四六年,依托龙翔寺残剩的老房子,桐乡简易师范学校在此处成立,千年古刹迎来了它在二十世纪可谓最热闹的一段时间。在简师礼堂的大柱上书“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的对联。在这里践行了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为全县培育了一批小学教师,以充实各地的小学教育。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中共地下党员陈振于一九四七年插班入简师二年级,并在简师发展党组织。后来对桐乡县政府、县党部、县警察局进行策反,一九四九年五月四日,迎接解放军进城。这些都是不可磨灭的史实。

  汉明流畅的文笔以及自小熟稔的炉头方言,还有许多老照片,为《炉头三记》增添了许多色彩。这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地方文史集。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博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所属专题:
来源: 嘉兴日报-桐乡新闻 新闻标签: 龙翔 一本 写了 知道 娓娓道来 编辑: 匡万忠
相关稿件:
桐乡新闻网版权声明:

① 本网(桐乡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桐乡新闻网”、“钱江晚报今日桐乡”、“嘉兴日报桐乡新闻”、“桐乡电台”、“桐乡电视台”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桐乡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桐乡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573-89399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