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报料:13867300110

武术之村三界桥纪事

2014年11月10日 09:36 来源: 嘉兴日报-桐乡新闻 作者: 颜剑明 沈玉明 摄

  凤鸣街道合星村有一个自然村叫三界桥,现有40多户人家,村民历来以种田、养蚕为业,多殷实之户。然而,与附近村庄相比,此村有一个显著不同之处:其民风悍勇,村中青壮年男子多会舞刀弄枪、耍拳脚,是远近闻名的武术之村。

  三界桥村民尚武之风,要追溯到150多年前的清咸丰年间。当时,正值太平天国战乱时期,太平军占据石门县城(今崇福镇)和石门镇,兵船常来往于运河之中,运河沿岸村庄屡遭兵匪骚扰。三界桥村富户遂组织“团练”自卫,种田养蚕之余操弄刀枪,一旦遇到侵扰,立即群起抵抗,保家自卫。后来,战乱平息,但三界桥村民尚武之风却传承了下来。

  三界桥村的陆纬声先生现年77岁,从小喜欢武术。据他说,村中最早学武术的人有两个,一个是他的曾祖父陆臣房,绰号“蛮六伯”。另一个人姓沈,绰号“白毛四伯”,沈的本领更强,村中至今还流传着他与福严寺武僧比武的故事:有一次,沈与武僧比武,从前山门打到后山门,再打到天中山下,武僧招架不住,纵身一跃,跳过荷花池,不慎一个踉跄跌倒在地,而“白毛四伯”跃过荷花池后,双脚稳稳落地。武僧一见,暗自感叹功夫不及对手,遂甘拜下风。

  据陆纬声回忆,三界桥村民传承的拳术源于少林拳,另外还有“弄堂十八记”、“小八仙”、四闷拳三种拳术。他十几岁时,曾多次随大人们去清河双庙渚表演,从拳术到刀枪剑戟,十八般武艺通通表演几番,常引得其他村的表演团队和岸上观众啧啧称赞。大约在桐乡解放的前一年,某日,杭州有一家报社记者来采访,还专门安排他和三个喜爱武术的小伙伴摆好姿势,拍了一张照片。照片拍摄的地点,是在乡长沈贵祺家一间闲置的平屋里,背景是插满十八般兵器的一幅鸾架。

  沈贵祺在民国后期任同福乡乡长,口碑甚好,老百姓称其为“好好乡长”。沈也会武术,曾任崇德国术队队长,擅长猴拳和“滚钉牌”。所谓滚钉牌,是一种专门用来对付马军进攻的武术,一手持盾牌,一手持刀,在地上打滚,专削对方马蹄。沈贵祺曾手绘过一套拳术套路图,共有几十张,他的孙子沈明海(现为桐乡知名的眼科医生)小时候曾见过,惜散佚已尽。

  陆纬声说,村中祖辈、父辈两代人中,武术最好的有陆金虎、沈万龙,沈金龙、沈进庆、沈宝庆、沈永明等人。他讲了两个村中前辈的故事:民国时期,石门镇南街有一霸,绰号叫“干猪头”,生得人高马大,重达二百来斤,一向欺行霸市。一日,沈万龙出市到石门,与干猪头发生争执,干猪头被沈三拳头打倒在地,从此,此人在石门镇上销声匿迹。另一个是讲沈金龙的。一次,沈金龙出市,与“海脚子”(即搬运工)发生争执,“海脚子”们不知沈金龙有功夫,凭着人多势众,得寸进尺,惹得沈金龙火起。他一拳挥过去,对方便顺势倒下了三个。几十年过去了,此事直到今天还为村人津津乐道。

  民国初年,江湖戏班子“龙凤大舞台”经常来五社庙戏台演出,戏台前人山人海,热闹非常,免不了有“青头几”(爱闹事的小青年)起哄轧起人潮,但只要三界桥的人在戏台前一站,哄声立停,人潮立息。

  陆纬声也好抱打不平。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展“积肥”活动时,一日,他去杭州“耙垃圾”,见到一个很高大的杭州人欺负一名老实巴交的农民。陆纬声实在看不下去了,挺身而出,一把揪住那人胸前的衣服,拖到街当中。那人一边挣扎,一边战战兢兢问“到哪里去”,陆纬声狠狠地说:“今天要拖你到阎罗王那里去!”那人讨饶不已,陆纬声见他还算识趣,便放了他。

  三界桥村东面有两个自然村,一个是五社桥,有许多村民做道士,擅长吹打,以红白两事赚钱。另一个是渡家埭,村民没有什么专长,农闲时,不少村民无所事事,常以赌博为乐。于是,人们有一句地边文(顺口溜)流传:“三界桥拳脚好,五社桥吹打好,渡家埭出了现世报。”现世报者,败家子也。

  陆维声老人今虽年近八旬,身手依然不错。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博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所属专题:
来源: 嘉兴日报-桐乡新闻 新闻标签: 武术 三界 村中 金龙 一个是 编辑: 匡万忠
相关稿件:
桐乡新闻网版权声明:

① 本网(桐乡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桐乡新闻网”、“钱江晚报今日桐乡”、“嘉兴日报桐乡新闻”、“桐乡电台”、“桐乡电视台”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桐乡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桐乡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573-89399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