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报料:13867300110

家门口,桐乡人“入戏”

2014年11月06日 08:16 来源: 《钱江晚报·今日桐乡》 作者: 记者 程新星

  去年5月,乌镇举办了首届戏剧节,一场戏剧的梦由此展开。今年10月30日,第二届乌镇戏剧节开始了,这场戏剧梦做得更美,更大了,越来越多桐乡百姓受到感染,也开始走进剧场,看一场难得的话剧。“戏剧就是向生活‘挖墙脚’。”11月3日下午,著名编剧、策划人史航在乌镇西栅景区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对于这一现象表示欣慰。

  史航说,让戏剧更生活化,让生活更戏剧化,多美。

  桐乡人家门口看“好戏”

  去年的戏剧节,对很多桐乡人而言尚有些陌生。随着小镇对戏剧氛围的营造,许多桐乡人开始有了走进剧场的欲望。尤其是乌镇人,他们不再只是看看“西洋镜”,而是真正参与其中,被戏剧感染。

  老肖是古镇土生土长的居民。去年,面店里老伙伴们在谈戏剧节时,他还嗤之以鼻:“这些洋玩意儿,跟我们有啥关系。”

  可当他进到西栅景区,看到一波波精彩的嘉年华演出在街头亮相,一批批游客纷至沓来,又在闲逛时偶然遇见了黄磊,这个老人惊讶于古镇的变化,一辈子都没见过这样的表演,怎么也想不到自己生活了一辈子的地方会因为一个所谓的“戏剧节”而变得如此精彩。

  今年,老肖托儿子在网上买了两张《青蛇》剧票,决定带老伴去开开“洋荤”。

  C区,第一排,老俩口穿着雨衣,坐在年轻人堆里,笑呵呵地感受着从未有过的精彩。老人说,刚开始看有些不习惯,但越看越有味,“话剧,离咱老百姓也不远。”

  改变,不仅仅是每天沉浸在这个处处是戏的地方的乌镇人。整个桐乡,似乎都“骚动”起来。

  小诺妈妈,是位80后。今年,她惊讶地发现,微信朋友圈里,朋友们都在晒看话剧的照片和心情。“更关键的是,我们宝宝班里的家长群也在讨论乌镇戏剧节。我觉得我落伍了。”小诺妈妈赶紧上网购票,发现《青蛇》已经售罄,只好加了200元买了黄牛票,“明年要趁早啊。”

  乌镇戏剧节不仅给了外来的戏剧爱好者、游客一个看戏剧平台,还给了桐乡老百姓一个接触高雅文化、异乡文化的广角。

  情怀在家乡生长

  更欢喜的要数桐乡的话剧迷们。“天空”和“小希”是桐乡彼岸话剧社的发起人。当年,二人也是因为热爱话剧而走到了一起。今年,他们不仅购买了《青蛇》、《北京的腔调》等几部剧,周末还特意带儿子到乌镇,感受了小镇浓浓的戏剧味道。

  “让孩子从小感受一下戏剧氛围。”“小希”说,“这是培养小话剧迷呀。”

  这样的理念与乌镇旅游股份有限公司总裁陈向宏的想法不谋而合。在采访中,史航告诉记者,陈向宏曾说过,希望让乌镇的孩子、桐乡的孩子也像北京的孩子一样,从小在这里就能接触到国际级的戏剧,让他们对文化的理解、艺术的理解都是在乌镇本地实现的……

  陈向宏的一番话,在史航眼里是爱家乡的方式。“爱家乡有很多种方式,爱家乡就让她长出一个戏剧,长出一个剧院,这就是一种爱。”史航说。

  话剧怎么看都行

  虽说,桐乡人渐渐有了看剧的愿望,但仍有不少人觉得话剧太过“高大上”。比起桐乡人熟悉的传统越剧、电影,话剧的节奏、语言、背后传达的思想,一般会令初次看剧的朋友望而生畏。

  上周末,桐乡姑娘小秋从朋友那里获赠了一张剧票,是孟京辉的《女仆》。“说出来也觉得不好意思,这是我第一次接触高雅艺术。听别人笑,我就跟着笑笑,看别人鼓掌,我就跟着拍拍,最后是看了简介,才明白讲了怎么一回事。”小秋一脸实诚。“看不懂?”史航用轻松、诙谐地语气表达三个字,没关系!“昨天我在主持孟京辉讲座时,讲过一件事,我不信人有本事看不懂一个东西,看不懂特别需要本事。一张脸最后看成一张不是脸,一个字能盯着笔画觉得陌生,看不懂是很难的。”史航说,你一定有态度,一定有取舍,是再呆5分钟,还是马上就走,是懂了之后才会有的判断,不懂,是因为你懂的东西,不希望它存在,抗拒它而已。“戏剧是最没有标准答案的,有必须背的台词,没有做的解释,戏剧不是星图,而是晚霞,看得不同的才是好,看成什么都行。”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博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所属专题:
来源: 《钱江晚报·今日桐乡》 新闻标签: 编辑: 王志杰
相关稿件:
桐乡新闻网版权声明:

① 本网(桐乡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桐乡新闻网”、“钱江晚报今日桐乡”、“嘉兴日报桐乡新闻”、“桐乡电台”、“桐乡电视台”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桐乡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桐乡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573-89399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