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报料:13867300110

水墨乌镇

2014年10月28日 09:08 来源: 《钱江晚报·今日桐乡》 作者: 任克良

  一直以来,我总觉得水色江南用传统的中国画写意手法表达更为贴切,且用淡淡的水墨涂染即可,比如桐乡的乌镇。

  虽不是最佳时令,北方早已进入隆冬飘雪的十二月,我还是来到了向往已久的乌镇,感受她看似清静却颇为别致的风情。当地朋友告诉我,游走乌镇,最好是在阳春三月,最好有霏霏细雨或低脚云霭。可惜这次来没法赶上。也可以想象,以乌镇这种飞檐屋脊、陈砖旧瓦、柱础石栏,再点缀上柳绿桃红,那才是国画渲染的意境啊!四面环水,河港纵横,青堂瓦舍,临河而建的乌镇自古就有“苕溪渔隐”之称。现今“东栅”、“西栅”遗韵和“小桥、流水、人家”的意境及千年不变的“民和、家兴、业旺”的繁荣,让人觉得心暖暖的,只愿醉卧其中,不愿被唤醒。

  行走在乌镇千年街巷里,我的脑海中时常会闪现出这样的念想:那些古朴典雅的阁楼里,说不定会走出一群方巾儒士,依旧谈笑风生、激扬文字。在这水墨乌镇,他们体察到了什么?又联想到了什么?漫步水墨乌镇,仿佛为你打开尘封了的记忆,心也会随踪而去。你也许会感觉她的温馨,宛如就是儿时嬉戏的故乡小巷,即便你并非生于斯。从残照烟柳的古戏台到飞檐临波的茅盾故里,从沿河而建逶迤连绵的靠街走廊到书塾依然清晰的文昌阁,无不隐然传续着乌镇的古风遗韵。古今犹是。

  乌镇保留了江南水乡的全部记忆,小桥流水,乌蓬横巷,这里有江南人最真实的生活,最能直捣人心灵深处的东西——浓浓的乡土气息。乌镇完整地保存着原有晚清和民国时期水乡古镇的风貌和格局,犹如一位端庄秀丽的浣纱女,含情脉脉地守望着这里的一廊一桥、一阁一楼,清水中纤手舞动,心里却还在想着心事儿。以河成街,街桥相连,依河筑屋,水镇一体,乌镇似世外桃源一般。那水阁、亭台桥梁、石板巷、茅盾故居等独具江南韵味的建筑因素,体现了中国古典民居“以和为美”的人文思想,以其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和谐相处的整体美,呈现出了江南水乡古镇的空间魅力,这才是人们流连忘返的因由。

  走进乌镇,脚步扣在那用青石板铺成的狭窄的小街上,展现的不仅是一种久违的乡韵惬意,还有历史的沧桑与厚重。看到两边各式各样的民居和仍住在民房中的居民,就会让人有一种亲切自然的感觉,蓦然间会想起儿时声声唤你乳名的阿公阿婆,会想起一起嬉戏水间巷尾的玩伴。作为历史古镇,乌镇无论是整个镇还是观前街,都似散发墨香的国画,让人心旷神怡,回味无穷。走进这个从农耕文明走来的古镇,漫步于古镇绵延一里多长的石板小街上,可以倾听脚步在另一小巷上的回音,心境也会旋即豁达敞亮起来。你可能见过许多名川大河,可没有像乌镇的河跟人如此亲密,你可能看过无数个村落古镇,可没有几个能如此打动你的心扉。乌镇,是历史的延续,延续得没有衔接过、没有镂刻过的痕迹。

  恰如水墨画的乌镇,会让人沉浸其中。在从乌镇走出去的作家作品里感受另一个时代:爷爷的酒楼还在出迎南来北往的客人;奶奶的米酒还在香溢街巷;父亲种下的青梅树,依然花开花落,果实盈枝。在这个纤尘不染的古镇上,让人想到的不仅是童年,还有那段写进历史的记忆。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博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所属专题:
来源: 《钱江晚报·今日桐乡》 新闻标签: 乌镇 古镇 历史 记忆 还在 编辑: 匡万忠
相关稿件:
桐乡新闻网版权声明:

① 本网(桐乡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桐乡新闻网”、“钱江晚报今日桐乡”、“嘉兴日报桐乡新闻”、“桐乡电台”、“桐乡电视台”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桐乡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桐乡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573-89399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