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报料:13867300110

夏家浜

2014年10月15日 08:58 来源: 嘉兴日报-桐乡新闻 作者: 余一卒

  夏家浜之陈家厅

  夏家浜目前是一条小巷,早先却是一处浜湾。据说曾有明代夏姓尚书居于此,故而名之。而一处明代故宅就被认定为尚书府邸的遗存。

  小巷的格局还依稀可辨,九零年代的楼、六零年代左右的平屋,以及三四十年代的木构铺面与庭院,杂处一隅,相安无事。如果你愿意换一种眼光打量,也许可以梳理出一些别样的思绪来。我来寻访四百年前的府邸,星移物换,人事两非,哪有什么砖雕门楼?哪有什么深宅大院?

  我只看到一块蓝底白字的铁皮路牌:夏家浜,马马虎虎贴在人家楼台的侧面。一壁高楼的外墙绘满了爬山虎枯败的茎蔓,没有一片绿叶——生机勃发的时节,它却某种原因而归于死灭。另一处裸露的红色砖墙上,茂盛的蒿草迎风招展;两个硕大的垃圾桶贴墙而立,小巷里飘散着一股夏日里特有的气味。

  掩鼻而过,未几又见同样形制的路牌,已然是“朱家浜”。而后是三重或者更多岔路,也许曲折之后可到河滨,也许转过墙角即是另一条更小的巷弄,而我也看到了一处破败的院落——

  松动的石库门上有“夏家浜X号”的门牌;院墙高耸,里面七倒八歪的一幢小楼,上下两层,面阔三间,两边还有同样两层的厢房;庭院一隅栽植一株挺拔的枇杷树,枝叶葳蕤,探过院墙,几乎遮蔽了庭院上方的一角天空。院门内侧还保存了相对完整的门楼,门额剥落,不知道镌刻的是“松茂竹苞”?还是“源远流长”?两侧残存的门柱,镶贴的水磨青砖所剩无几;石础底座,一边雕刻了嘴衔灵芝的仙鹤,展翅盘旋;一边是麋鹿,扭头观望,意欲奋蹄,仿佛正瞧见了翻飞的白鹤。木楼破败,横梁、拱架、窗棂、门扉,仿佛随时都会坍塌下来,正厅里堆满了破烂家什,只留一条湿漉漉的过道通向后宅——也许还存有后宅吧——墙角边儿遗留了地砖,碎了一地……

  如此情景,几乎连想象也无从说起。恰巧路过的老人告诉我,这是陈家厅,夏家厅是隔壁那一幢。见我惶惑,便指着毗连的几间小屋说那就是夏家厅。

  我这才恍然大悟,那几间无中生有的小屋欺骗了我——它们正建在那幢明代故宅的门楼下,若不仔细关顾,如何看得到只露出一角的砖雕门楼?外乡人赁居于此,窗门紧闭。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般情形,又该如何言说?老人说这旧宅院早些时是养鸡的,也做过学堂——那是四五十年前的事了——再早派啥用场、住了谁,就不清楚了。老人慢慢述说着,颇有些“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的沧桑意味。他说后面还有房子,可惜看不到。我读过一篇文字,描绘了里边的景况:

  “府第分左中右三路,左路已毁,幸存中、右两路,其中中路为一幢五进三开间的建筑,尚存头门、仪门、厅屋……头门与仪门呈‘丁’字形布局,附近居民称之为‘转弯墙门堂’,也称钉墙门堂。这样的建筑格局,相传是特有的规制……内里三间大厅,有匾额题为‘怀德堂’……”

  至于“高近四米、水磨青砖砌成的门楣”,“额题已废,但额题周边的戏曲人物浮雕尚存。底部花岗岩须弥座,两侧镌有麒麟、麋鹿及飞马一类的图案,雕工可谓精美。”可惜我也不能一一确证,只好浮想联翩了。

  老人说现在文化部门接管,马上要整修开发,据说给一个大画家做艺术馆——那个画家我是知道的,“大”不“大”却是我不懂的。老人伸出手一划拉,说眼前这一片以前就是浜湾——那是特意开挖的,给官老爷的官船进出——后来又填掉了造房子,一下雨就淹掉,住在这里的人就像鱼鳖一样……

  夏家浜其实已经没有多少住户。夏家的后人确实一个都没有了。而洋洋大观的地方志,也没有夏尚书的任何记载。不过,并不影响传说的流播,捕风捉影,又头头是道。

  老人说大家都等着动迁,协议也签了,应该快了。

  夏家浜目前还是一条小巷,以后会是什么?不知道。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博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所属专题:
来源: 嘉兴日报-桐乡新闻 新闻标签: 也许 小巷 门楼 一幢 年代 编辑: 匡万忠
相关稿件:
桐乡新闻网版权声明:

① 本网(桐乡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桐乡新闻网”、“钱江晚报今日桐乡”、“嘉兴日报桐乡新闻”、“桐乡电台”、“桐乡电视台”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桐乡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桐乡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573-89399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