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报料:13867300110

老桐乡城东门外

2014年10月13日 09:26 来源: 嘉兴日报-桐乡新闻 作者: 丁伯良

  看着日新月异的新桐乡,当年“碗大桐乡城”的景象仍历历在目。

  用现今的说法,我是“40后”,生于日伪乱世,经历了国民政府,在共和国长大。降生后的初浴水倒在东门外南街42号,一生大部分时间也生活在这一带,对这片地域感情尤深。

  以前,老桐乡号称“四城八门”,抗战胜利之后,又改为“四城九门”。所谓四城,是指东南西北四方城垣。“八门”则有两种说法:一是桐乡城四个方向分别有一道城门,每个城门都筑有瓮城,瓮城也有城门,故称“八门”;另一说是,八门,指四道城门外加四座水城门。所谓第九门,是上世纪三十年代,为方便东门外的孩子进城读书,经地方政府批准,北港富户出资在东门与北门之间的城墙上开凿了一道“小东门”。抗战初期,日寇占领桐乡城,为了能将汽车开进城内、到达“轰部”(驻桐乡日军指挥部,在原崇实小学内),把小东门加宽,从而形成了“九门”。

  桐乡城外,数东门外最热闹。当年,县城“内七外三”十条街,“外三”中的两条,都在东门外。

  这两条街道,大致平行,均呈“厂”字形,间距百余米。“厂”字的横,是正街,为东西走向;两个“厂”的撇,一道弯向东门口,另一道弯向小东门。其中,南面一条路,按其方向、位置,称作东门外南街。我曾见过不少文章都将这条街写成“南街”,这是有失偏颇的。因为,在桐乡城内,有东街、西街、北街,但唯独没有南街。按方位布局,城内“应该”叫“南街”的那条街,建县以降,一直是县衙所在地,故称县前街。东门外南街所谓的“南”,是相对于附近那条“北港”而言的。至于人们将东门外南街简称成“东南街”,那是上世纪五十年代之后的事情了。

  桐乡城东门名为青阳门,其瓮城的城门指向南面(除北瓮城门向北,桐乡城几座瓮城门都朝向南面)。东门外南街的最西头连接着东瓮城门,街道沿城墙根徐徐弯向东北,在瓮城最东端直角转弯向东,过东门吊桥(现鱼行街与城河路及羊行头相交处)到更楼(现鱼行街与庆丰路交口)为止,再往东走,便是郊外的东乡了。

  东门外南街,宽不足三米,沿街商行、店铺鳞次栉比。其中,丁永大酱园、施天和中药堂、吴保大茶菊庄、沈福泰磁席店规模较大;徐经寿软糕、吴鹤章羊肉、俞子乾糕饼,特色浓厚;酒肆、茶馆、饭庄,布店、鞋柜、染坊,肉铺、面铺、杂货铺,凡民生所及,大凡不缺。

  北面那条街,称为北港。当年所说的“北港”,有两种理解,一是指北港街道,人们习惯叫为“北港上”,二是指北港河。北港是“厂”字形的,那一撇,俗称湾头里,西端跨汇源桥、越城河到小东门,北端向东拐弯,接北港正街。因早年有木材商行开设于此,俗称木行头。整条北港,南临北港河,全部为单面街路。朱信昌、程克昌等大小商行常在此贸易,大宗收购菊花、湖羊皮、豆类等农副产品,以销往沪穗港澳等地。

  东门外南街与北港之间有三条通道,其中,中间的通道时星桥弄。这条星桥弄颇具特色,虽然名为“弄”,实际却是一条热闹的商业街。百米长的道路旁,就有四爿豆腐店、三家酒酱店、两个水果摊和几处茶馆,还有东门外独家经营的石灰行和铜匠铺。另外,茶菊庄、皮毛行、裁衣铺、餐馆、面店、中药铺,在这里都能找到。难怪老桐乡人说,“城里庙桥街,叫街勿像街;城外星桥弄,称弄市面大”。

  靠东的通道,也值得一说。这条弄是大树弄,弄里有处“更楼白场”,面积比两个篮球场还大,更楼白场南面有道坡,上去是条碎石路。这一带,是桐乡县解放后的三处刑场之一。行刑之日,会在更楼白场北端搭起公审台,当判决书念完,行刑人员便立刻将犯人带下台,再推过更楼白场,推上斜坡,沿碎石路面向东南,择地便执行了枪决。

  上世纪九十年代,为开发庆丰路和金滨路,大树弄被整体拆除,唯有一棵百岁大树得到了应有的保护。如今,大树广场上的这棵树,树干虽然已开裂中空,却依然枝繁叶茂。老桐乡东门外如今可以找到的地标性事物,也许只有它了。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博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所属专题:
来源: 嘉兴日报-桐乡新闻 新闻标签: 乡城 东门外 北港 南街 城门 编辑: 匡万忠
相关稿件:
桐乡新闻网版权声明:

① 本网(桐乡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桐乡新闻网”、“钱江晚报今日桐乡”、“嘉兴日报桐乡新闻”、“桐乡电台”、“桐乡电视台”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桐乡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桐乡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573-89399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