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报料:13867300110

丁 字 街 上 的 “叫 花 子”

2014年09月15日 12:42 来源: 桐乡新闻网 作者: 徐顺堂

  清明那天,我陪从无锡来的隔壁兄长去丁字街转了一圈。突然,一位瑟瑟溜抖的老者挡住了我,他向我伸出一只肮脏的手、一只破旧的洋铁杯子……,哀求着:“同志,行行好,给点吧!”……我望着他那呆滞的眼睛,凌乱的头发,褴褛的衣衫……,勾起了我儿时的一段记忆。

 

  早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桐乡南门外的丁字街是一条热闹、繁华的老街,街上商店林立,人来人往,川流不息;人流中有周边的农民、外来客商以及街坊居民等,其中当然也少不了一群群篷头垢面、衣衫褴褛,手捏讨饭棒,沿街乞讨的叫花子。他们以乞讨求食为生,成员结构十分复杂,其中有确实因残废,丧失劳动能力的;或是贫病交加者,破产者,孤苦弃儿,鳏寡无依,只得靠人施舍赖以为生者.。此外,还有一些地痞流氓,逃犯流贼也混杂其间。本地的叫花子居破庙、凉亭、廊棚,大多采取单挑独讨;而外来的主要是一些江湖叫花子,他们以船为家,四处漂泊,居无定所,成群结队乞讨;他们有组织,有首领、有规矩,一般不偷不抢。

 

  叫花子这一行当自古有之。到了清代时,开始承认叫花子的职业地位,颁布了一系列对叫花子的管理制度。将叫花子编入地方保甲组织,选立丐头为管束之人,查造丐户牌册。各县设一丐头,由朝廷勒封其为“未入流”官衔(是从九品之下的又一个品级)。

 

  从清朝末年到民国,桐乡县的丐头之职一直由王宝林担任。“叫花轧头”王宝林的名字在桐乡境内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矮墩墩的个子,圆圆的面孔,长着一张“吃四方”的大嘴,常常捏着一根大烟管(即丐头权威信物),反绑着手,若无其事地在街上转悠着。他家住在朱家浜西面一座朝东名为“总管堂”的小庙里,娶有一位小他十多岁的哑巴子为丐头太太。每到农历正月,各个店家都要到王宝林处,上交三四十块钱的“看照费”,领取一块红底黑字印有“江湖人等,不得强讨”落款为“桐乡县正堂丐头王宝林”的方形“看照”木牌,置其于店门上方,以防“犟叫化”挑恤滋事;王宝林也很守信用,恪守“收人钱财,替人消灾”的江湖规矩,凡有叫花子滋事的,他总会出面处理,随叫随到,因而深得各店家老板的信赖;他还经常到南门外丁字街陈荣生茶馆吃茶聊天,以察丐情,凡发现有叫化子越轨的,王宝林的管束办法很简单,他用大烟管朝越轨者头上敲一记头塔,被敲的叫花子心知肚明:“适可而止,有钱赏赐” ,赏钱不多,三、四个铜板,然后王宝林将其训斥一顿,责令改正。王宝林在众多叫花子中威望极高,只要他的大烟管一敲,附近的叫花子就会乖乖地悄然离去,所以在城内、城外凡有婚丧喜事的,都要请王宝林夫妇入席压阵。

 

  据一位老人回忆:在日伪时期的一天上午,在南门外丁字街陈荣生茶馆头台位子上,来了一位不速之客,泡了一壶红茶,但不吃茶,揭开茶壶盖放在桌子上,背靠桌子朝街面骑长凳而坐,静静地等候着(即江湖叫花子向当地丐头求援的信号),这时王宝林捏着大烟管刚巧路过,往茶馆店里括了一眼,走了几步后,又回过头来朝茶馆店里望了一望,然后扭头就走。王宝林的这番举动,激怒了这位不速之客,他马上回到停泊在八字桥河边的船上,命令七、八只江湖叫花船上的所有叫花子上岸闹街。顿时,整条丁字街扎满了叫花子,上演一台“叫花子大闹丁字街”的好戏。顿时,“滚地龙”(即两只大腿全部切除,滚着身子前行)在街上滚,“坐地虎”(即截掉两只小腿,双手撑着两只小凳,屁股随之前行)到处坐,“独脚仙”拄着拐杖满街窜,玩蛇的挽着青蛇吓老板……;更有甚者,有几个“犟叫花”,一只手捏着长钉,另一只手拿起砖头,扬言要“开天门”(即用钉子钉脑门),吓得店家提前打烊关店板。此时,好得王宝林及时赶到,否则后果不堪设想。经王宝林与那位不速之客协商谈判,最终以二担米的代价摆平此事。

 

  每年农历三四月间,是叫花子乞讨的旺季,形形色色的叫花子各显神通,施展浑身解数,现身于丁字街的狭窄街道上,象走马灯似地走了一批又来一群,少则五六个,多则十来个……。江湖叫花子一般分为“花搭子”、“武搭子”和“叫街”三类。所谓“花搭子”是通过献艺乞讨,如拉胡琴唱小调、顶碗杂耍、猢狲变把戏等;还有以丑陋、滑稽、逗人发笑的小节目而博取老板们的“善心” ,如套着画有二只牛眼、装着二只牛角的麻衩袋充黄牛,由人牵着,边走边唱“黄牛到,年成好,黄牛叫,财神到,黄牛呐咯叫。”、“哞哞哞……”的“黄牛党” ;三四个叫花子赤着膊、摇着破蒲扇、头上戴一只形似乌龟的稻柴结、边叫边跳、一人领叫二人附和:“小乌龟呐咯叫” 、“叽叽叽” 、“大乌龟呐咯叫” 、“嘎嘎嘎”的乌龟党……等等。“武搭子”往往采取硬缠软磨的手段,不给钱赖着不走或拿起剃头刀往脑门上一放,扬言“开天门” ,逼人施舍。“叫街”的是一些残疾的叫花子,如“滚地龙”、“坐地虎”、“独脚仙”等滚着,撑着,窜着,赖急喉咙哀叫着,他们利用人们的怜悯心理,博取施舍。

 

  最让人同情的是三三二二沿河乞讨的“疯子船”(烂脚烂手烂鼻头的麻疯病人,一般为夫妻二人),他们摇着用芦扉或篾簾作船蓬的“破水船” (经常漏水、破旧的小船),敲着开口的毛竹管“笃笃笃……”,向人乞讨;人们一听到敲梆声,纷纷在岸边用竹竿挑着装有剩菜冷饭或铜钿的小篮放在他们的船头上,然后小船继续随着“笃笃笃”的敲梆声缓缓前行,慢慢远去。他们就这样长年累月蜷缩在与世隔绝的阴暗、狭小、潮湿的船舱里,不敢抛头露面,不与人们交往,孤苦伶仃地挣扎在小河上、河滩边……。那一记记敲梆声,传出了悲惨世界之中的悲惨生活!丁字街上的叫花子,仅仅是旧社会一个小小的缩影,但它所揭示的却是一个贫富不均的社会问题。它告诫人们不要忘记过去,更不要重蹈复辙……。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博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所属专题:
来源: 桐乡新闻网 新闻标签: 编辑: 王志杰
相关稿件:
桐乡新闻网版权声明:

① 本网(桐乡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桐乡新闻网”、“钱江晚报今日桐乡”、“嘉兴日报桐乡新闻”、“桐乡电台”、“桐乡电视台”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桐乡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桐乡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573-89399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