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报料:13867300110

西栅桥话

2014年07月21日 09:02 来源: 嘉兴日报-桐乡新闻

 

  乌镇西栅的平桥 摄影 钱建萍

 

  乌镇水多,河多,桥自然也多,据明李乐编撰的《乌青志》记载:“两镇之桥合七十七。”乌镇古桥历史,源于新石器时代的“刳木为舟”,到清末时期两镇之桥已有一百三十多座。而西栅因地形独特,纵横交错的河网港汊把西栅分为若干个岛屿,再加历代乌青两镇达官贵人宅院多数建在西市河南面,为方便往来自然需要造桥通行。

 

  青石条光溜溜的,耸在半空。时而平躺着,时而拱立着,形成了两张八仙桌大小的桥面,很轻松很随意地将两岸连为一体。通济桥和仁济桥像两道彩虹交织横跨在宽阔的河口,形成独特的“桥里桥”胜景;三洞拱桥如亲密的一家三口伫立在河上眺望优美水乡风光;只有一级石阶的平桥和曲尺形的一步二爿桥似小家碧玉有点羞涩的样子;石墩桥石级却配上木栏杆木桥板的“石墩木桥”具有鲜明的个性色彩……西栅古桥,样式纷繁多姿,风格迥然有异,虽经百年的沧桑,却依然保持着固有的恬淡和朴实,宛如一个古桥博物馆,浓缩着中国古桥的经典。

 

  乌镇古桥,饱含着丰富的桥文化。通济桥位于京杭大运河河口,舟楫如梭,因此桥洞宽敞高大,数十吨大船从桥下通过也不用落篷收帆;一步二爿桥通常建在十字河口,走过桥同时可过两条河;而有些古桥上建有亭阁,既可让行人遮阳避雨,又可供人在此休憩,凭栏观赏水上风光。不少古桥的望柱、栏板上,都雕有精细的图案花纹,增添了韵味,寄托着乌镇人祈祷吉祥平安的美好愿望。

 

  说到桥文化,不得不提到的是古桥的建筑。在缺乏现代科技测量工具和建筑机械的古代,工匠们能造出现在我们所看到的桥,其成就令人叹为观止。据史料记载,古代工匠按照要造的桥的式样,以1:1的比例先在地上画出这座桥的图形,然后由石匠依照图形把每块桥石打凿出来。全部打凿完毕,砌好桥墩,搭起荫架,把桥石用糯米和石灰拌成的浆一块一块砌上去。有的桥石是互相用石榫镶嵌上去的。拱桥中最要紧的是桥洞上面那块龙门石,所以这块龙门石必须请当地最有能力的石匠精心打凿,不能有丝毫差错,否则前功尽弃。那时的乌镇人还懂得利用真空的原理来增加桥的承受力,在桥两头的桥墩下各埋有四只抽出空气形成真空状态的七石缸,建桥用的石料都是坚硬的花岗岩,这样的桥可以数百年乃至上千年不倒。

 

  西栅的桥,不仅仅有优美的线条和精美的装饰,还随时光流转承载着无数人或甜蜜、或浪漫、或伤感、或惆怅的故事,那是时光无法带走的沉积。如此,就不难理解,为什么那么多的文学作品中,都有桥的身影。明朝诗人赵恒就为西栅的桥写了不少咏桥诗,“安丽桥西通霅坊,弓弦街衢三里长”。

 

  乌镇民间围绕桥的各种民俗活动虽朴实无华却也趣味盎然,为乌镇桥文化锦上添花。每到重阳节,儿孙们总要搀扶老人走桥,谓之“登高”。因为乌镇地区无山,走桥有登高之意。做父母的有抱新生婴儿或手携儿女走桥,取“高”的好口彩,祈望儿女长高或高中。尤其是正月十五元宵节晚上,大家更是纷纷出门提灯走桥,各爿桥上人声鼎沸,灯光点点,宛如天上星星洒落人间。到了八月十五中秋佳节,西栅各座高高的石桥顶上挤满了人,大家翘首观赏一轮满月,凉风习习,月光下是一双双充满希望的眼睛。据说每年中秋夜,月亮上的桂花树都会掉下一片金叶子,登得高有福分的人就会捡到……

 

  如今,乌镇包括西栅在内,许许多多的古桥重新被修复,不致湮没在历史的尘埃里。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博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所属专题:
来源: 嘉兴日报-桐乡新闻 作者: 虞振华 编辑: 王志杰
相关稿件:
桐乡新闻网版权声明:

① 本网(桐乡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桐乡新闻网”、“钱江晚报今日桐乡”、“嘉兴日报桐乡新闻”、“桐乡电台”、“桐乡电视台”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桐乡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桐乡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573-89399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