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报料:13867300110

“百亿‘新凤鸣’”是这样炼成的——“红海”世界里的“蓝海”探索

 

  企业绩效综合评价结果的出炉,无疑是对企业发展的一种数据呈现方式。在全市299家规上A类企业的名单里,其中在亩均税收和亩均销售收入的两栏分值中,浙江桐乡新凤鸣集团以超出基准分值1.5倍以上的优势脱颖而出。

 

  这一路,是艰辛的。在这个传统行业的红海中,“新凤鸣”在短短10余年内,迅速崛起。从世界领先熔体直纺项目,再到规模化引进德国最新WINGS卷绕设备,一项项大刀阔斧、锐意进取的改革举措,一个个人才的引进,让曾经的小厂脱胎换骨,面貌焕然一新。

 

  10年筚路蓝缕,披荆斩棘。如今,“新凤鸣”已发展成为集聚酯,涤纶纺丝,进出口贸易为一体的现代大型股份制企业。

 

  科技创新提振生产力

 

  有这样一组数据:2002年,“新凤鸣”年产能规模仅13万吨。2004年,不过短短2年时间,产能规模已翻了一番。到2011年,新凤鸣整体产能已突破100万吨,奠定了行业内的佼佼者地位。2013年,整体产能规模一跃至150万吨,产值达到147亿元。今年1-6月,已完成产量84万吨,预计全年产量超170万吨。

 

  在产能年年攀升的背后,对于“新凤鸣”来说,科技创新,是其中的制胜因素。“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让传统产业迸发出新活力。”“新凤鸣”总裁助理赵春财一语破的。

 

  其实,赵春财还有另外一个身份,他是新凤鸣集团纤维材料技术研究院的院长,这几年“新凤鸣”在技术方面的“成长”,赵春财既是见证者,更是领军者。

 

  早在2000年,“新凤鸣”就已拥有了80人左右的研发团队,或许是源自团队和企业本身对技术进步和成为行业翘楚的强烈渴望。2002年,“新凤鸣”引进了6位高级工程师,他们的加入,犹如一剂强心针,也是这个时候,“新凤鸣”在技术研发领域真正迈出了属于自己的一大步。

 

  有着24年研发经验的赵春财就是其中的一员,谈起关于化纤领域的技术研发成果,他如数家珍。

 

  2000年以前,切片纺一直是化纤行业的主要工艺路线,但是它“成本高、用工多、能耗高”的特性一直让赵春财“耿耿于怀”。从2002年起,历经2年的摸索,熔体纺工艺路线成功应用。这对于当时“新凤鸣”的发展是一种突破。

 

  赵春财说,熔体纺工艺流程短,设备简单,价高质稳。他介绍,在当时它每吨售价要比切片纺高500多元,但是在成本上,却比切片纺低200元/吨。目前,熔体直接纺的原料运用已覆盖了“新凤鸣”95%的产品。“新凤鸣”的科技创新脚步远不止如此。化纤,一种传统型行业,如何实现好生产规模化低成本与产品高品质高附加值的统一,成了摆在众多纺织业企业面前的一道坎。

 

  2012年,当项目“超大容量高效柔性差别化聚酯长丝成套工程技术开发”告成,在业内又一次激起了千层浪。赵春财坦言,该项技术结合了熔体纺和切片纺的优点,有效弥补了熔体纺在灵活性方面的缺失。

 

  采访中,赵春财捧出了一大本写有“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字样的荣誉证书,这是对项目技术研发的一种肯定,也是企业在国家科技领域所获得的最高荣誉。

 

  据悉,去年“新凤鸣”销售收入达到130余亿元,其中在产品研发方面投入1.08亿元,在项目研发上的投入更是突破了20亿元。“化纤行业的发展除了设备提升更新这个前提,更需要加快工艺技能的革新步伐,如果一个企业在行业内三五年没有新技术革新就会迅速被整个行业赶超,甚至淹没。”赵春财如是说,近年来,面对化纤行业“多样化、功能化”的新需求,“新凤鸣”保持了“年年重技改,几年大技改”的稳健发展节奏,在产能扩张的同时,品质、品种结构等综合实力亦稳步提升。

 

  节能降耗“抠出”双赢

 

  节能降耗的实质是用最少的投入去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同样的产值,减少了消耗就是增加了收益。在“新凤鸣”,节能降耗工作深入企业生产经营各个环节,间接为企业创收,成为增强企业实力最简单却最有效的方法。

 

 

  如今全行业都在开展节能降耗工作,“新凤鸣”有何独特之处,能走出一条有效的节能降耗之路?

 

  “‘新凤鸣’的节能环保要从装备水平说起。”新凤鸣集团副总裁沈健彧说,早在2002年,新凤鸣集团投资2亿多元,引进了当时世界环保要求最高,也是最节能的废气收集与处理工艺——杜邦工艺。能在10多年前采购设备时就考虑到节能实属有“先见之明”。

 

  杜邦工艺的“加盟”,大大改善了最耗能的第一道聚酯工序的节能情况。此外,“新凤鸣”还邀请杜邦公司的专家到车间进行现场指导,结合企业与外部的力量,挖掘节能降耗的潜力。

 

  走进“新凤鸣”的厂区,绿意盎然,空气清新,记者闻不到一般化工企业常有的刺鼻气味。说起这个,沈健彧脸上露出了自豪的神色:“我们有一套非常有效的废气处理系统,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乙醛经过焚烧、收集和利用,百分百可以作为热量实现再利用。”

 

  水,也是“新凤鸣”值得骄傲的另一大亮点。如今,“新凤鸣”已在全厂区实现雨污分流和污污分流,企业中的用水几乎达到了全循环。沈健彧用了这样一组数据形象的表述,在实行污水处理前,生产1吨产品需要消耗4吨水,现在,1吨水就能生产4吨产品。

 

  1:4的低耗水量让新凤鸣赢得了“节能好口碑”与“低成本高收益”双丰收。

 

  生态、环保、绿色是企业生存竞争的“长久之计”。“在规划新增产能与购置设备上,尽管能耗低的设备价格会贵一些,企业还是会钟情这类设备。”沈健彧坦言,通过理性计算,选择能耗低的设备,多出的采购费用会在几年内收回,长期看企业还是得了实惠。

 

  “机器换人”换来发展“红利”

  在新凤鸣集团子公司中辰化纤有限公司的一个包装车间里,记者看到只有寥寥数人,一边庞大的机械手臂经过横竖交叉,将一个个化纤筒放入指定的地方。

 

  2008年,正当全球金融风暴席卷,多数企业在危机中挣扎。“新凤鸣”却开始大展拳脚,逆流而上,抓住了转型升级的机遇。

 

  当时在建的中辰项目瞄准当时进口设备价格低的好时机,毅然引进行业第一条最尖端的自动包装线。

 

  沈健彧是当时项目的总指挥,他告诉记者,自动包装线的引进,减少了产品碰毛的现象,大大提升了产品的质量,更明显的变化是,自动化的装备对工人的需求直接减少了一半,人力成本大大降低的同时,工人劳动强度也得到明显下降。

 

  除此之外,2010年中维项目“自动落纱系统”的加入,使得包装前道工序实现了全程自动化,这意味着进一步延伸了自动化产业链。从最初引进的2条线,到现在的42条,每条不少于300万元的投入,可见“新凤鸣”为实现自动化的“大手笔”。

 

  在中辰化纤的厂区车间里,员工沈勤芳正在进行产品检验。

 

  “现在的工作简单了,工艺流程和包装工作都是机器自动在操作,出来的产品品质也提高了。”沈勤芳说,过去生产线上,每一道工序都需要工人自己操作,尽管如此,产品质量的把握仍然很难做到极致。现在,产品从生产到成品包装都是全自动的,精细化的操作把工人的双手解放出来,但是生产的效率却得到了大大的提升。

 

  到今年年底,“新凤鸣”生产线的自动化率将覆盖全厂80%的生产环节。从无到有,从有到精,“新凤鸣”的“机器换人”之路走得坚定,自动化不仅仅是其自身规模化的一个缩影,也是它屹立于行业之林不倒的支撑。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博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所属专题:
来源: 《钱江晚报·今日桐乡》 作者: 记者 孙怡 实习生 吴孟骄 编辑: 匡万忠
相关稿件:
桐乡新闻网版权声明:

① 本网(桐乡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桐乡新闻网”、“钱江晚报今日桐乡”、“嘉兴日报桐乡新闻”、“桐乡电台”、“桐乡电视台”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桐乡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桐乡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573-89399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