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报料:13867300110

“百千万”实践活动是践行群众路线的创新之举

——桐乡“进百村住千家联万户”实践活动研讨会观点选粹

2014年07月01日 08:58 来源: 嘉兴日报-桐乡新闻

  编者按:6月27日,由市委组织部与《桐乡新闻》联合举办的桐乡“进百村住千家联万户”实践活动研讨会在桐举行,以中共中央党校原副校长李君如为代表的多位知名党建专家对“百千万”实践活动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桐乡这一活动是践行群众路线的创新之举。我们摘编了部分嘉宾的精彩发言,以期让大家能对“百千万”实践活动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和思考。

 

 

  在与群众朝夕相处中增进感情、增强本领

 

  桐乡市委书记卢跃东

 

  所谓的“百千万”就是“进百村住千家联万户”。桐乡全市有168个村,让干部进百村,也就是村村见干部、全覆盖的意思;住千家,住村干部用三年时间住进一千家左右普通的农户家里;联万户就是要求住村干部联系老党员、贫困户、种养大户等万户左右的代表性农户。

 

  市委、市政府作出这样的决策,派这么多干部下去是经过充分的调查研究的,也是直面脱离群众这一执政党面临的最大危险,对基层组织、基层队伍进行重新加固,让干部和最基层的人民群众打成一片。

 

  中央指出我们执政党存在四大危险,即“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消极腐败”。我们认为最根本的危险是脱离群众,如果真正跟人民群众朝夕相处、对人民群众有感情、心中装着为人民服务的责任,是不可能出现精神懈怠、能力不足、消极腐败的。有人也许会说,你们都是县、镇一级最基层的执政单位了,天天和老百姓打成一片,怎么会脱离群众?其实联系群众也要防止“灯下黑”的现象,越是跟人民群众打成一片的地方,如果我们稍不留神,反而越容易脱离群众。比如说,我们现在的公务员队伍中没有基层工作经历的不在少数,在公务员队伍配备中,三分之二在机关,三分之一在乡镇,加之桐乡交通发达,从镇、村到县城很方便,最远的开车半个多小时就能回家了,许多乡镇干部家在城里,工作在乡下。多年以来不知不觉形成了一种现象——乡镇干部几乎不住村、不住镇,有些是十多年、二十多年都没有在镇里住过一次。镇里的干部一大早从城里赶来上班,因此形成了“走读”现象。村一级的干部也存在同样的问题,而且现在村里有机关化的倾向。村里的干部就坐在村委会等着群众来,按理说,最基层的干部应该经常跑田间地头、车间码头的,但有了固定的办公楼、办公场所后,村干部就等着大家来办事。时间长了,就会导致干部对基层感情不深,主动作为不够。

 

  我们搞“百千万”活动,还有一个原因是工作做得好不好,得由桐乡100万老百姓说了算。要做到为人民服务的话,至少有一个前提:经常和人民群众在一起。如果不经常在一起,那就会脱离群众。我们要求干部在一年时间和他们同吃同住同劳动,“三同”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尽管现在交通很发达,但实际上我们主动上门到普通群众家里的次数却少了;通讯发达了,但与群众说话的机会少了;干部的文化程度高了,但和基层群众坐在一起共同语言少了。“键对键”还是代替不了面对面,感情是要在朝夕相处的过程中培养的,所以我们让机关干部从机关里走出来,走到人民群众中,在农村住下来,全面了解基层群众生活过得好不好,感受群众疾苦,通过朝夕相处来增进感情,在农村的克难攻坚中增加我们的本领,转变我们的作风。

 

  三年下来,这项活动取得了很大成绩。从年轻干部的角度讲,基层的干部群众用一年时间给他们上了一堂非常生动的群众路线教育课,干部成长很快。我们的“百千万”工程还有一个特点是,一名机关干部下村,他所在的单位就成了他的坚强后盾,因此架起了机关与基层沟通的桥梁,两者之间的互动也多了。对农村来说,村里多了一名城里来的干部、一名知识分子、一名不需要村里付任何工资奖金的干部,对农村工作也是一种助推。对全市的干部队伍建设来说,能和基层群众打成一片,亲如一家人,这是我们党的事业之幸,也是人民之福。三年实践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部分年轻干部家庭负担比较重,下乡了家里照顾不到了,得作出许多牺牲。有的刚参加工作,蹲点住村指导基层工作有一个磨合期,也存在村与村之间不平衡的情况。怎么样来确保这些举措能取得实际成效,助推“三农”事业的发展,我们也需要多一点创新举措,以便做得更好一些。

 

  现在恰逢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我们希望把三年的工作成果巩固下来,形成制度。这已经是我们党建工作的品牌,品牌的含金量在于它的实际效果。只有当干部需要,人民群众更需要的时候,我们这个品牌才是有生命力的。所以,我们很希望通过这样的研讨座谈,请专家出谋划策。

 

 

  “百千万”活动是践行群众路线的创新之举

 

  中共中央党校原副校长李君如

 

  桐乡“百千万”活动搞得比较早,而且坚持了下来,还总结了自己的经验,这个经验非常珍贵、有意义。党怎么执好政,这是一个大难题。嘉兴是党的诞生地,在建党93周年即将来临之际,来桐乡学习很有意义。一个干部要成长,要到基层去,尤其要到农村去。中国的农村是中国社会的缩影,干部的成长离不开农村、农民的培育。农民是最可爱的人,一到农村去,就能感受到农民的真情实意,中国的文化根基、社会根基都在农村,农民的话也最实在。

 

  年轻干部的培养,始终是一个大战略,桐乡市抓这项工作抓到了点子上。经过农村这所学校磨炼出来的人,将来是可以担当大事的。让年轻干部知道我们社会是怎样的,知道老百姓是怎样的,知道我们的工作是怎么做的,知道我们的路线方针,那么将来他们担当大任的时候,就可以给中国一个光明的未来。

 

  对于这个活动,我有几点感想:第一,这个活动是践行群众路线,构筑党群紧密联系渠道的创新之举。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怎么让党更加接地气、增进与人民群众的感情,桐乡的探索是十分有益的。

 

  第二,这一活动是巩固党执政基础的创新之举。从战略上讲,党怎么能够长期执政、而且为人民执好政,这是很大的课题。执政党应该是什么样的党?执政党员怎么样才合格?党怎么样才叫做善于领导?“百千万”活动的意义对于破解这些问题有着很大的现实意义。

 

  第三,这一活动是建造没有围墙的党校、加强干部培养工作的创新之举。党校是我们党的秘密武器,党的决策都是通过大家学习讨论,变成党员干部的共识的,我们是学习型政党,不仅要在课堂中学习,还要在实践中学习,向人民群众学习。“百千万”工程实际上是建造了没有围墙的党校,学习群众经验,有利于干部的培养。

 

  第四,通过干部深入基层,能让我们的相关方针、政策走完“最后一公里”,因此这一活动是落实党的中心工作的创新之举。有时候我们的方针政策很好,但基于种种原因下不去,“百千万”这个活动实际上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这个问题,能把中央、省委、市委的决策通过具体的渠道落实下去,而且落实得很漂亮。我非常赞赏“后援团”这个举措,帮助老百姓解决了很多问题,值得推广。

 

  对于这项活动,我觉得理论上还需要进一步深化总结。对于“百千万”活动的思考,要提升到怎么样破解脱离群众这一问题上来。同时还要思考,怎么防止党由社会公仆变成社会主人,如何破解权力对工人阶级先锋队的诱惑、挑战、考验,从这个角度想想“百千万”活动就很有意义了。

 

  官本位意识、行政化体制也是我们脱离群众的重要原因,掌握权力之后,势必有一批共产党员成为干部,掌握权力,形成官本位意识,脱离群众。“百千万”工程让干部从机关里走出来,到村民中去、到群众中去,增进与老百姓之间的感情,这对于破解官本位主义思想和行政化体制很有意义;其次,干部结构的变化也是造成我们脱离群众的原因。“三门干部”就是指没有到基层实践锻炼、没有到群众中去的干部,现在我们明文规定,年轻干部要到群众中去,这是破解这道难题很有效的方式。另外,群众利益的多元化是我们做群众工作碰到的难题。感情淡漠是一种社会现象,执政党如何面对这种现象,怎么把群众凝聚在党的周围,这是一道难题。

 

  因此,从破解脱离群众最大威胁,破解官本位思想和行政化体制,破解年轻干部培养难题,破解应对群众利益多元化诉求这几个角度出发,再结合桐乡“百千万”活动的实践,可以得出一些理论成果。

 

  建议桐乡要提高对这项活动意义的认识,要思考这三年活动的意义在哪里;深化对“百千万”活动的统筹创新,进一步打通党执政的通道;使住村干部在基层的一些调查思考,能直通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让领导看到他们的建议;研究建立“百千万”工程的可持续推进机制,使这个活动能坚持下去,使其长效化、机制化。

 

 

  深入群众、深入基层、深入实际的“桐乡模式”

 

  中央党史研究室宣教局副局长薛庆超

 

  开展“百千万”实践活动,这是一种深入群众、深入基层、深入实际的“桐乡模式”,把群众路线工作具体化、典型化、长效化、持续化。根据中央八项规定,要求开小会、开短会、开有成效的会,这次会议时间不长,但是意义深远,今天,我们市委书记卢跃东特地做了介绍,市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蒋惠玲一直在做笔记,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沈建坤主持会议,还让好几批住村干部讲了他们的切身体会,我深受启发。

 

  第一点,深入群众、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是我们党的一项重要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也是根本工作路线,从建党之初,到遵义会议,再到改革开放直至如今,我党始终坚持群众路线不变。

 

  第二点,我觉得“桐乡模式”可以概括为“三个深入”,即深入群众、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就是指干部从机关、城市、办公室深入到千家万户,“走村不漏户,户户见干部”,去面对面、心连心,拉家常、谈实践,办群众需要的事;深入基层是指干部来到农村、来到农户、来到基层、来到最前线,投身于农业生产第一线,体验农民群众的甘苦,体验农村干部的艰辛,体验农村家庭的需要,体验农业发展的前景;“深入实际”即深入千家万户,经风雨,见世面。

 

  第三点,桐乡的“百千万”工程,就是通过具体化、实践化的行动提升人民的幸福指数,中国梦不是空的,是实打实的。在桐乡,通过市委的用心设计,通过市委组织部、宣传部各部门的精心运作,“百千万”工程深入到千家万户,使“中国梦”工程成为每个桐乡人的新符号。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要具体落实到每一个县、每一个乡、每一个村,桐乡这个“百千万”工程把十八大的奋斗目标转换为看得见、摸得着、实实在在的行动,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在桐乡落到实处。

 

  第四点,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重心,历史证明,搞革命离不开群众路线,搞建设离不开群众路线,搞改革开放离不开群众路线,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同样离不开群众路线。

 

  怎么实践群众路线,怎么坚持群众路线,“百千万”工程就提供了一个落实、贯彻、发展群众路线的提纲和模式。我觉得深入群众、深入社会、深入基层的这一“桐乡模式”有三个特点:第一个特点是规模大,“百千万”工程在全市范围内实施立项后,进百村,入千家,覆盖了全市的乡村,覆盖了每一个没有基层工作经历的青年公务员;第二个特点是效益高,采取了一种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运作模式,而不仅仅是制定计划,做个部署,召开大会,媒体宣传,热热闹闹一两天,而是真抓实干。刚才我听了几名住村干部说的民情处理,的的确确感觉到人民群众从中得到了实惠,不仅解决了实际民情,而且还让干部与群众结了亲情,交了朋友;第三个特点是可持续,这项工作细致入微,不是大张旗鼓地来了一阵风就无声无息了,而是一直持续着。

 

  这个“百千万”工程,一年比一年深入,一年比一年扎实,一项工作如果能够持续多年而不断,本身就说明这项工作是有生命力的,经得起时间检验的,有助青年干部成长的。桐乡的这项活动也促进了农村事业的发展。

 

 

  最淳朴、最本色、最直接、最实在的为民服务模式

 

  浙江《共产党员》杂志总编辑吴建平

 

  嘉兴作为党的诞生地,有许多独特的为民服务平台。但是我觉得,从直接联系群众的角度,从有效增进老百姓情感来看,我们桐乡“进百村住千户联万家”这种做法,是一种最淳朴、最本色、最直接,也是最实在的平台。

 

  首先,桐乡通过一年又一年扎扎实实的服务,与群众面对面交流、心贴心沟通,3年来,在桐乡形成了一种党群关系良性互动的政治效应。他们经常在一起,朝夕相处,攀亲结友,这种方式也许不一定是桐乡首创,但必定是桐乡让这种模式发扬光大。

 

  其次,这项活动有利于增进与群众的感情,实时、实地、实景地实现常态沟通,活动形式不做作,可以真真切切地看到老百姓今天在吃什么、在做什么、在用什么,听得到老百姓想的、盼的、忧的,实现情感交流,这才是真正的接地气。所谓一把钥匙开不了所有的锁,只有接了地气,工作方法才能对路。服务群众也要对路,桐乡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

 

  再次,联系群众要有实实在在的行动,也要有危机感,关键是要践行。方法一套一套,材料也有许多,但是你要的结果却始终没有“肉”,那就不行了。有些机关、办公室人比较多,资料室里材料比较多,手机、电脑、微信用的人比较多,会议室里找人听汇报也比较多;有些地方什么都是设置好的,走好路,看好点,听好话,见到的群众都是挑过的,讲的话都是演习过的,无法看到真实的基层现状,这样怎么能拉近群众距离?所以说,我们党最大的威胁就是脱离群众的威胁,这个要引起重视。

 

  最后,我认为浙江一直以来做群众工作有很多好的渠道,尤其是在“三同”方面有很多典型。所谓群众之事无小事,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时曾提出“分量理论”,干部把百姓放心上,百姓才会把干部放心上;干部把百姓当亲人,百姓才会把干部当亲人;群众分量在干部心中有多重,干部分量在群众心中就有多重,联系群众鱼得水,脱离群众树断根。浙江省委书记夏宝龙也曾说过“走村不漏户,户户见干部”,始终强调干部要扎扎实实走进基层。

 

  我们桐乡的做法在“三同”的基础上,又推进一步,增加许多内容,如今在新形势下,面临主体多元、利益多样、问题复杂等现象,这项工作一定要继续扎实推进。桐乡这种模式一定要打“持久牌”,一年一年坚持下去,且要继续扩展,做到常态化。

 

  (本版文字由记者周志鹏、杨薇根据录音整理图片由徐新、周迅鸿拍摄)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博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所属专题:
来源: 嘉兴日报-桐乡新闻 作者: 周志鹏、杨薇 徐新、周迅鸿 编辑: 匡万忠
相关稿件:
桐乡新闻网版权声明:

① 本网(桐乡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桐乡新闻网”、“钱江晚报今日桐乡”、“嘉兴日报桐乡新闻”、“桐乡电台”、“桐乡电视台”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桐乡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桐乡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573-89399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