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报料:13867300110

在离着最近的地方,忆起金仲华

 

  

    人物名片:金仲华(1907-1968),浙江桐乡人,杰出的新闻工作者、国际问题专家、著名社会活动家和人民外交家。



   早年主编 《世界知识》等进步刊物,为上海文化界救国会发起人之一。抗日战争期间,协助宋庆龄主持“保卫中国同盟”,为国际反法西斯斗争作出贡献。



   1949年参加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曾任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副主席,上海市副市长、市政协主席,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副主席及上海分会主席,并兼任 《新闻日报》、《文汇报》、《中国建设》、中国新闻社社长和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等职。



   “文化大革命”中遭受迫害,含冤去世。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获平反昭雪。

 

  古朴的门扉,挂满岁月沧桑。昨天,来自全国各地的国际问题研究学者聚会桐乡,共同追寻现代著名国际研究问题专家金仲华先生走过的足迹。

 

  在金仲华61年的生命轨迹里,创下了中国史上多个“第一”。他是中国时政新闻地图的创始人;他是中国新闻社的第一任社长;他曾被视为宋庆龄“最信任的人”;他曾被巴金誉为极具人性魅力的“吸铁石”;他还曾被爱泼斯坦(波兰裔中国作家)称为“知识渊博的国际主义者”。

 

  46年后的今天,以他命名的第六届“金仲华国研杯”征文颁奖、研讨系列活动,在他的家乡继续延续……

 

  在这里遇到先生

 

  昨天上午9时30分,国际问题研究者们聚集在金仲华纪念馆。他们此行的目的,是为了参加第六届“金仲华国研杯”颁奖仪式暨国际形势与中国外交研讨会,第六届“金仲华国研杯”青年学者论坛暨第十五届上海市国际关系学会青年学者论坛。

 

  木结构的楼房内,陈列着金仲华许多照片。在金仲华纪念馆内,看着先生所著的文稿,抚摸先生用过的物件,后人不禁开始追忆,这位现代著名国际研究问题专家的点点滴滴。“这是我第一次来桐乡,也是我第一次离金仲华先生那么近。”与会嘉宾金莎莎,是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中外政治制度专业的研二学生。她说,金仲华先生是新中国国际问题研究的开拓者之一,也是上海市国际关系学会创始会长和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创始所长。作为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的学生,金仲华的精神一直激励着像她这样的国际问题研究的后辈们。

 

  在记录金仲华生平事迹的橱窗前,与会学者们纷纷停留,有的甚至情不自禁地诵读起展板上的文字来。

 

  “国研杯”被冠以金仲华之名

 

  “上海国研杯”征文活动历经5年发展,与前几届不同的是,本届被冠以“金仲华”之名。征文活动由中国国际关系学会、上海市国际关系学会、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桐乡市人民政府、文汇报社、《国际展望》编辑部联合举办。今年的征文主题为“中国外交理念的传承与发展:中国特色与世界贡献”。

 

  “金仲华先生一生热爱祖国,他的成绩和精神值得我们敬仰。”桐乡市委副书记、市长盛勇军在会上表示,这次在桐乡举办“金仲华国研杯”有利于青年人才脱颖而出,为成长中的青年学者提供了一个交流学术思想、提高科研能力的良好的平台。

 

  研讨期间,数十名专家学者围绕中国当前的外交环境交流畅谈。

 

  在展馆里,记者遇上了金仲华的长子金立诚,他正与一旁的专家聊着父亲。金立诚告诉记者,此次活动,他们兄妹三人专程从香港、北京、长沙等地集聚到桐乡。

 

  “但愿‘金仲华国研杯’征文活动今后能扩展到香港、台湾等地,甚至发展到世界各地。”会上,金立诚这样说,“但愿今后来自海内外的青年学者,能以‘金仲华国研杯’征文活动为荣。”

 

  “在父亲眼里,研究国际问题如果没有示意地图,就远远达不到令人信服的效果。”金仲华长女金立勤说,对于国际问题研究和对国际问题研究学者的培养,父亲一直很执着。在家乡举办以父亲名字命名的国际形势与中国外交研讨会,也算是完成了父亲的一桩夙愿,“他在世界的另一边肯定看着呢”。

 

  金立勤说:“父亲曾说过,写国际问题文章,就是分析国际局势发展的动向,来帮助读者对变动中的世界加强认识。”至今,已80岁高龄的金立勤仍关心国际形势,在她眼里,总觉着父亲不曾离开,还在继续写着。

 

  忆起先生是莫大的幸福

 

  在多数人眼中,金仲华是受人景仰的传奇报人,是现代著名的国际问题研究专家,是孙中山夫人宋庆龄最信任的助手,是活跃的社会活动家。几十年后的今天,作为他的子女,他们眼中的金仲华又是怎样的呢?

 

  研讨会结束后,金仲华的子女以及他生前的秘书金以筠,拂去40多载岁月,与记者讲起了那些与先生相伴的岁月。

 

  在金立勤印象中,父亲总是温和、亲切,有着桐乡人特有的性格。“小的时候,父亲工作很忙,但仍然会利用空余时间教我读书。”回忆起儿时的情景,金立勤依然感慨父亲的言传身教,这让她受益终身。“他总让我多读书,要有文化底蕴。”金立勤说,因从事新闻工作,父亲在收集资料时,总将资料整理得井井有条,并贴上不同的标签,将资料分门别类。“现在我也有了这样的习惯,都归功于父亲。”“父亲虽然很忙,但对我们子女的教育和生活也非常关心。现在回想起来,他的关心不是一般口头上的,而是从大的方面着眼,尽量给我们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和活动空间。”金仲华的幼女金立敏告诉记者,他们三兄妹很早便离家乡,分别到广西、北京、湖南工作。子女们天各一方,身为父亲,不论多忙,经常给他们写信勉励,并寄去各种书籍、学习材料和照片。

 

  说到金仲华,还要提到一个人,与他曾朝夕相处的秘书——金以筠。

 

  在子女们外出工作,没有一人留在金仲华身边时,金以筠陪伴他整整走过了11个年头。“我享受到的待遇,有时连他的子女也享受不到。”回忆起在金仲华身边工作的日子,今年82岁的金以筠感慨万千。她说:“先生待我就像家人一样,有时在家工作晚了,便会留我在家吃饭。”

 

  “他每天亲自整理资料到深夜,从不间断,不过零点,是不会睡觉的。”在金以筠的记忆里,金先生勤奋好学给她留下的印象是最深刻的。

 

  无论是专家学者还是家人抑或是金以筠,他们因“金仲华国研杯”相聚桐乡,他们都说聊聊记忆中的往事,也是一种莫大的幸福。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博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所属专题:
来源: 《钱江晚报·今日桐乡》 作者: 记者 陈亚萍 编辑: 王志杰
相关稿件:
桐乡新闻网版权声明:

① 本网(桐乡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桐乡新闻网”、“钱江晚报今日桐乡”、“嘉兴日报桐乡新闻”、“桐乡电台”、“桐乡电视台”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桐乡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桐乡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573-89399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