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报料:13867300110

消失了的乡村风景线——耘田

2014年05月27日 11:15 来源: 桐乡新闻网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这是南宋诗人范成大的诗,首句就提到了耘田,可见耘田这一农活有着漫长的历史了。

 

  初夏,小满刚过的季节。水稻田里,绿油油的秧苗已经长起来了,稗草也伴随而生。这时该要耘田,即除草了。“昼出耘田”,白天下田去除草,这在当时是男人们干的活。我从字面上仔细的推敲过这个“耘”字,觉得满有诗情话意的:田间劳作,白云相伴。唐朝诗人聂夷中不愧是出生于家境贫寒的农家子,所以才有“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念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千古名句。

 

  现在,随着农业机械化程度的提高,早先水稻管理中的耘田农活目前已消失了。以往,耘田可是水稻管理中的重要一环,它担负着扶苗、除草、松泥、拔稗和均匀肥料等多种任务,促使水稻茁壮生长,保障稻子全面丰收。

 

  “稻靠三遍耘,凡事三思行”的古训是农民的口头禅。耘田的方法有很多:借用工具耘,采用双脚耘,用两手耘田等等。而浙北地区的农民大多是用手耘田,因为这一方法要比前几种方便且能保证质量。

 

  老农民常说:“头遍挞,二遍挖,三遍赶老鸭。”耘头耖田绝不能马虎,要心到功夫到。我们地区插秧六棵为一行,耘田时,双膝跨在正中间二棵的两旁,左、右手各负责二棵,对称拖行往前操作。有句老话叫:“种田不用学,肚下二株落;耘田不用学,一行正中落。”耘头遍时,头耖在稻秧刚移入大田不久,秧根还浮而不实,所以必须十分小心地用双手揿按,叫“揿浮株”,使其真正入泥。看到粗细不匀的秧苗,要做好“分粗补细”的工作。此外,扶苗、匀肥、拔稗等都要顾及。

 

  过些日子,稻苗分蘖以后,着手耘二耖田。那时,稻株之间杂草始长,稻根泥土稍有点硬,所以说“二遍要挖”。每棵稻苗都要挖摸到,并且把挖起的杂草折揉成草团,揿入淤泥中,腐烂成肥。有老农说:“一团草就是一把谷呀!”大家一个个如虔诚的孝子在田里一字排开的跪着。这两只手宛如发动机里的连杆、曲柄不停地做作前后左右运动,一边爬松土表,一边拔除着杂草,同时还应将拔除的杂草塞进禾兜。整个田段哗哗哗的是一片水声、泥浆声,人人弯着腰,放眼望去,只看到前行的腰背,看不见一个高昂的人头。

 

  耘三耖田时,稻苗长高“怀孕”抽穗了,爬在田里耘田,稻叶子戳脸后就会发痒起红疙瘩,就得戴上竹篾编制的“推苗”去耘田。“推苗”形似淘箩,不过竹篾稀疏,不挡视线,上有个圆环,正好套入头颈里,挡住稻叶,保护五官。这种奇特的农具,在一些老农家中也许还能找到。

 

  每次耘田前,农民们脱掉长裤,高挽衣袖,双脚踏入淤泥之中。怕三种情况,有一种生活在腐泥中的小虫子,形如粪坑蛆虫,俗称“田钻”,咬起来钻心的痛;二是高温天,田水被烈日晒得滚烫,下在田里的猪粪、羊肥滑溜溜的冒出一股怪味;三是那蚂蟥追债似的往你腿上爬,弄不死,扔不掉,搞得人心烦意乱。

 

  耘过早稻田,还有“单季稻”和晚稻田,农民们就这样晚睡早起的辛苦着,一辈子淡饭粗菜的吃着,难得有几天自自在在的歇下来,更没有机会走出去到外面的世界看看走走。

 

  但也有诗情画意的,下面这首诗,描绘了雨天耘田的景色:

 

  “头上,云满天,

 

  脚下,苗一片。

 

  上上下下雨如线,水晶帘儿随风卷。

 

  烟雨田间,

 

  融入了淡褐蓑,笠点点。

 

  晃晃---动动哟,彩笔难描水乡天。

 

  禾苗泥不染,

 

  绿油油—光鲜鲜。

 

  蓑衣、箬帽齐争光,水鸟开心飞着看。”

 

  富有诗意吧。你看那下雨天,一望无际的田野上,绵绵细雨中,青青的禾苗满目碧绿,随风荡漾,一队队头戴竹笠身穿蓑衣,齐刷刷并肩耘田的农民,远远望去极像古代排列横队持戈前行的武士。现在回味那时赤脚踩在软绵绵的田泥里的惬意感觉,间或凝神倾听着雨丝洒在竹笠上“淅淅沥沥”的响声,以及伴随在身边老农们你一句我一言的闲聊乡语,眼见得稻禾丛中冷丁出现的活蹦乱跳的青蛙、蜿蜒游动的泥鳅、黄鳝,立马会激起我们的少许惊喜,老农随即将其收入腰间篓中。一对小伙姑娘耘在最前面,乘着下雨天的蓑衣、箬帽遮掩,正在会心地说着悄悄话-------好一幅鲜活的田园风景画,只是现在的乡村,越来越难觅这样的场景了。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博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所属专题:
来源: 桐乡新闻网 作者: 沈新华 编辑: 王志杰
相关稿件:
桐乡新闻网版权声明:

① 本网(桐乡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桐乡新闻网”、“钱江晚报今日桐乡”、“嘉兴日报桐乡新闻”、“桐乡电台”、“桐乡电视台”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桐乡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桐乡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573-89399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