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报料:13867300110

乌镇木心故居纪念馆昨开馆,参观者八方云集

  

  2014年5月25日,烟雨蒙蒙。上午10点,木心故居纪念馆在乌镇东栅晚晴小筑举行开馆仪式。

 

  黑字白墙,木心用他的言语习惯搭造了这座诗城。当年的诗句,今日的情景,不经莞尔,在江南古镇的水墨烟雨中,木心放佛早已预见了此刻与我们的相遇。

 

  自此,乌镇东栅财神湾186号,成了乌镇的一个文化地标。这是对木心先生及其家族的永久纪念,也是乌镇旅游股份有限公司秉承守护人文历史的理念,隆重推出的重点文化项目。

 

  木心故居纪念馆由“晚晴小筑”面南三进房屋组成,分为生平馆、绘画馆、文学馆。“生平馆”由历史照片构成:《乌镇-上海1927-1949》、《上海岁月1949-1982》、《纽约岁月1982-2006》、《晚晴小筑2006-2011》。九成照片均为首次展示。“绘画馆”展示水粉、水彩、石版画及书法近30件。“文学馆”,有木心先生台湾版著作、大量世界文学著作历史真迹、数十件手稿、稿本、乐谱,先生用过的写字台、办公桌、礼帽、皮鞋、手杖等遗物,均为首次展示,并有世界文学史讲席《最后一课》的影像放映。展馆墙面的文字叙述,全部采自木心先生的著作与诗作。

 

  木心先生遗留画作近300件,文学著作10余种,手稿数千页,稿本逾50多册。由于江南旧宅面积有限,目前仅能展示先生作品总量的数十分之一。木心先生的全部作品,将于明年移入位于乌镇西栅景区元宝湖畔木心美术馆,永久陈列,预计明年春对公众开放。

 

  因为木心,爱着他的人,不远千里,从各地赶来。不为别的,只为再次与先生相见,哪怕是透过墙上的相片与文字。正如陈丹青所言,我们日日夜夜建纪念馆,就是想跟木心一起玩,不想跟他分开。

 

  这天,桐乡市领导张林洪、池晓明、沈建坤及相关部门负责人来了,真正将木心先生带到大陆读者面前的学生陈丹青来了,乌镇旅游股份有限公司的总裁陈向宏来了,先生那些散落在民间的读者们也来了。

 

  生前创作的手稿及使用过的物品等。

 

  木心与乌镇的那份难舍情怀

 

  木心,生于乌镇,少年离家……一个文雅的绅士,在外乡经历半个多世纪的沧桑和拼搏后,在他79岁那年,带着沉甸甸的收获,重返故里。

 

  狭长的东栅大街,曲曲折折的石子小路蜿蜒曲折。在乌镇的那段日子里,木心时常拄着银柄意大利手杖出现在石拱桥上、回廊里,或坐或立或缓行,他的背后,正是这诗画般明丽的江南古镇,也是他曾经魂牵梦萦的地方。

 

  似乎只有在故乡的阳光和流水间,他才会露出安详的微笑。这样的场景一次次出现,不禁有人会问起,这位老人是谁?

 

  那段漂泊的岁月

 

  1927年2月14日,在乌镇东栅的财神湾里,传出了一声新生儿的哭声,木心就出生在这里。

 

  木心,本名孙璞,从小就受到良好的传统私塾教育。而且他与茅盾的家在同一条街上,深受影响。木心晚年在回忆起这段往事时,曾说:“少年在故乡,一位著名文学家的‘家’,满屋子欧美文学经典,我狼吞虎咽,得了‘文学胃炎症’,后来想想,觉得几乎全是那时候看的书。”因为孙家与茅盾家带点亲戚关系,所以木心常到茅盾家借书。由于“借书有还”,有时还会把破损的书补好,所以茅盾特别乐意借书给木心。

 

  1946年,木心就读于上海美专,学习油画。但20岁出头的木心因为领导学生运动,被开除学籍,又被国民党通缉,走避台湾。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前,才回到大陆。1982年,木心先生移居美国,从事美术及文学创作。

 

  1994年,木心悄悄回到故乡乌镇时,发现孙家的祖屋不复当年模样,后花园上起了一家翻砂轴承厂,工匠们伴着炉火劳作。

 

  失望伤感中,木心写下《乌镇》一文:“在习惯的概念中,‘故乡’,就是‘最熟识的地方’,而目前我只知地名,对的,方言,没变,此外,一无是处……永别了,我不会再来。”1998年12月,这篇文章发表在台湾某报纸上。

 

  1999年,时任乌镇古镇保护和旅游开发管委会主任的陈向宏看到木心“不会再来”的言语,受到极大震动,2000年,他召集了关于木心的一场民间座谈会。当时,其实很多人都不知道,乌镇竟然还有这样一位文化人。他决定,无论如何要把木心先生请回到家乡。

 

  就在那一年,王安忆到乌镇领取“茅盾文学奖”。颁奖仪式过后,乌镇镇相关领导问她:您知道有一位作家木心先生吗?到哪里可以找到他?安忆说知道啊,便立即打了越洋电话,联系了当时在美国的陈丹青,让她赶紧通知木心先生,家乡在找他呢!

 

  据陈丹青先生的博文记载,2006年9月8日,木心先生在陈丹青的陪同下,在纽约肯尼迪国际机场登上了回国的飞机,10多个小时的旅程,他既兴奋又紧张。机上屏幕不断显示飞越区域:白令海、西伯利亚、外蒙古,直到中国境内!木心几乎没有睡觉,只是缓缓地、轻声地与陈丹青说着话。

 

  那一年,木心先生79岁,在外漂泊多年的游子终于叶落归根。那一年,桐乡人张开双臂,将这位游子拥入怀中。“老爷子一生坎坷,却从不抱怨。”陈向宏说,这次请他回来,是家乡人对他的最好礼遇。

 

  与木心在一起的短暂时光

 

  2006年以来,木心先生一直居住在这座名叫晚晴小筑的江南小院落里。院子里绿树成荫,一派古色古香。

 

  在这里,写诗、作画,这是木心先生回到家乡后的主要生活片断。

 

  伺护、厨子,先生的生活被料理得有条不紊。

 

  从那一刻开始,木心的生活便与乌镇的景和人融为一体。

 

  A.慈祥

 

  邵云,乌镇旅游股份有限公司顾问,曾与木心先生有过一面之缘,遗憾的是,这也成了他俩最后的一次对话。

 

  还记得,2009年那个夏日的午后,在东栅的某一处长廊下,一位满头银发,身穿白色长袖、宽松裤子的老人,倚在美人靠上,那把银柄意大利手杖,不离身,只是看着流水潺潺,沉默不语。

 

  “介个就是财神湾的孙家里(指木心)……”才走出几步,一位街坊老人偷偷暗示邵云。不知是好奇还是敬仰,他决定折回,去会一会木心先生。“您是木心先生吗?我是旅游公司的小邵,也是土生土长的乌镇人。”明知是木心先生,邵云还是用传统的客套话作了对话的开场白。

 

  听到声音,让原本一旁安静的木心,将远望的目光聚焦到了面前的这个陌生人身上。“今天出来坐一坐啊?”虽然,此前对木心有所了解,想到他在国外生活那么多年,邵云还是用普通话打开了话局。“嗯,出来坐坐。”木心回答时,说的却是乌镇土话,虽然有些“蹩脚”,却显得那么亲切。

 

  当初短暂的相见,至今让邵云记忆犹新,或许正是因为这一口方言,让他对木心先生的敬仰更加重了几分。“淡然、低调,如果抛开所有的成就,木心先生或许就是乌镇的一位普通老人,慈祥而有修养。”仅仅数分钟的接触,却让木心先生在邵云心里定格成了一种永恒。

 

  B.寡言

 

  如果没有父亲这一层关系,或许68岁的沈汉清也不会与木心对上话。

 

  沈汉清的家与木心的老宅仅几步之遥。沈汉清回忆,小时候只是偶尔听到过父亲说起,但是具体说了什么事,早已记不清。

 

  木心重回乌镇后,沈汉清并没有特意去拜访他,只是时常路过他家门口。对于木心的身份,在沈汉清看来,仅仅只是父亲的小学同学。“基本都是大门紧闭的,很少会敞开门。”沈汉清说,开着门的时候自己会走进去看看,两个人聊的也只是木心先生与他父亲之间的童年趣事,并无其他。

 

  但毕竟是父辈们小时候的事,对沈汉清而言,知之甚少,所以聊的话题常常是同一件事。“每次不是在看书,就是在写书。”在沈汉清印象里,木心沉默、寡言,最喜欢跟笔墨打交道。“很多时候只是蹦出几个简单的词,有时也会说一些我并没有完全听明白的话。”

 

  C.亲切

 

  “2009年2月8日,乌镇来电,说‘明天木心先生要请你看病,有车子来接。’第二天上午9点钟,驾驶员直接驱车到西栅185号木心先生住处。”那年的元宵节,徐树民第一次见到了木心先生。

 

  5月24日,记者来到中医徐树民家中时,已近傍晚。

 

  看完等候的两位病人后,徐树民与我们聊起了木心先生。他说,自己曾七八次被邀请到乌镇为木心先生把脉。在徐树民的记忆里,木心先生虽年事已高,但除了脾肾之外,并无大碍,所开的方子多以滋补为主。“2009年年底,先生多次打嗝,于是来电咨询。我嘱咐他多服红参,果然见效。不久又打电话来,笑着说要服一个冬天。”徐树民说,这样的电话,曾有过多次。

 

  七八次的接触,温温而雅、幽默风趣、待人客气,是徐树民对木心先生的印象。“每次见面,先生总招呼我在大茶几南边朝北坐下,他则隔着茶几朝南对面坐下。寒暄过后,他问我要红茶还是绿茶,我要了绿茶。”徐树民说,木心先生的客厅四壁装饰和家具,中西合璧,典雅古朴。

 

  徐树民还说,每次喝茶闲聊时,木心先生从不会摆出大人物的架子,言语间充满了智慧,偶杂以诙谐幽默,令人解颐。问其籍贯时,则自称“希腊人”。“每次临走时,先生都亲自送我到门口,挥手后再目送我离开。”

 

  2013年5月19日,徐树民最后一次为木心把脉。他说,临别时,先生还赠予了他一本画册。

 

  “知道他病危,是在他过世的前一天。”徐树民说,印象中,对于木心的离世,徐树民深感突然。“没有想到这位步履沉稳、思路清晰的老人这么快就离我们远去了。”沉重的言语间,徐树民似乎也不想多说什么。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博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所属专题:
来源: 《钱江晚报·今日桐乡》 作者: 孙怡 程新星 编辑: 匡万忠
相关稿件:
桐乡新闻网版权声明:

① 本网(桐乡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桐乡新闻网”、“钱江晚报今日桐乡”、“嘉兴日报桐乡新闻”、“桐乡电台”、“桐乡电视台”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桐乡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桐乡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573-89399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