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报料:13867300110

建议你穿越濮院古镇

2014年05月21日 09:14 来源: 嘉兴日报-桐乡新闻

 

  我在濮院古镇生活过五年,若是连头带尾算的话。

 

  我的二十六岁至三十岁的步履,踏在了这个古镇的弯曲逶迤的青石板小街上。下雨天,水花就会随着几块摇动的青石板溅湿我的裤腿,使我的青春岁月加倍湿润。

 

  当然,那是一段属于“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日子。虽然所在单位已经不是“乡”而是“厂”,全称叫做“浙江生产建设兵团第三师濮院丝厂”,并且这个新建的厂子很快就由于“兵团”的撤销而整体移交给了桐乡县。

 

  因为濮院镇属于桐乡县。

 

  桐乡县出过的名人有茅盾,还有丰子恺。前者生于乌镇,后者生于石门镇。

 

  乌镇、石门镇与濮院镇,都是坐落于典籍之中的弥漫着历史青苔的古镇。木橹咿咿呀呀摇过这些古镇的时候,泛起的涟漪都是宣纸上的墨渍。

 

  那些年我只留意过遍及全镇的石头花纹,以及老房子檐头壁脚的雕饰,没有去系统了解镇子的古老程度,再说那年头也无法看到镇志。我并不了解这个镇子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是“草市”,称作“槜李墟”,范蠡拖着美女西施就是在这里转来转去的;也不知道随宋室南渡的著作郎濮凤就择居这个遍植梧桐的乡村,他的濮姓后来就成了镇姓,“凤栖梧桐”成了这个古镇的图腾。

 

  那些年我在丝厂从事宣传文化工作,苦乐牵于本厂出品的“白厂丝”,只大体知道所在的古镇与丝绸历史渊源很深,“日出万绸”的“濮绸”曾经名动天下;但并不了解“濮绸”的起源与它后来的绵长足迹,不知道是濮氏家族中最具远见的经商奇才濮鉴在市中构居开街,设立了丝绸贸易市场,完善了濮绸生产与销售的产业链,使远道而来的客商免却羁泊之苦,让古镇有了“永乐市”的美名。

 

  当然,后来,“濮院羊毛衫市场”的概念更使这个古镇突然扬名整个当代中国,仿佛这个小桥流水的江南古镇竟是一片无际无涯的大草原,多少羊群在这里出没。这当然又是经济中国的一个当代传奇了,甚至是一个当代神话。这一传奇或者神话终于彻底改变了一个古镇的风貌与地理,直至激得今天的文化人要时时发出“抢救古镇”的呼吁。

 

  幸亏古镇的历史还在。

 

  幸亏这一久远的值得细细品味的历史,在青苔与蛛网的卫护下没有丝毫受损。

 

  当然需要文字上的发掘。

 

  我们需要文字让这个古镇从源头上完美地站起来,让当代人欣赏到她风貌的整体性。我们知道这种历史的欣赏也将关联到她未来的经济发展与文化发展,意义很大。

 

  当然,这一文字的发掘需要特别的认真与严谨,甚至需要文字本身的优美与精良,文字最好也带有江南的那种湿漉漉的温润之感。

 

  使我们感到欣慰的是,生于斯、长于斯的王立与其夫人陈滢很好地完成了这一任务。他们访古寻踪,探幽析微,以一个家族、一匹濮绸、一件毛衫为切入点,以散文笔法,串起了一粒粒散佚在历史深处的珍珠。

 

  显然,他们的裤腿不仅被历史深处那几块摇动的青石板所溅湿,也被当代的商品大潮打湿。他们辛苦地做了一件很有意义的事,而且做得相当优美。

 

  我们知道,濮院一向有修志存史的传统。自明清两代到民国时期,共有志书十五部问世,今虽散佚过半,但是留存下来的志书仍是起到了文化传承的桥梁作用。就这个意义而言,这本《人文濮院》也是很好地承接了濮院古镇的人文历史,算是一次“无缝接轨”,可以成为濮院百姓认识家乡的文史普及读本,也是濮院以外的人们了解这块土地的珍贵指南。

 

  现在,我就建议你的脚步走进书页,去踩响那条音乐般的青石板小路,建议你在运河、石桥、古屋、大树、茶肆、客栈、灯笼与绵绵细雨中品尝历史,并且在运河的越来越急骤的流速中,遐想古镇的未来。

 

  在你走出这本书的时候,你一定会说出“不虚此行”的断语。这是肯定的,就像我在这个古镇生活过五年的感觉一样。

 

  (本文为《人文濮院》序)

 

  《人文濮院》王立、陈滢著

 

  浙江人民出版社2014年5月版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博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所属专题:
来源: 嘉兴日报-桐乡新闻 作者: 黄亚洲 编辑: 匡万忠
相关稿件:
桐乡新闻网版权声明:

① 本网(桐乡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桐乡新闻网”、“钱江晚报今日桐乡”、“嘉兴日报桐乡新闻”、“桐乡电台”、“桐乡电视台”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桐乡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桐乡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573-89399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