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报料:13867300110

黑河才清半月,污染卷土重来

村里组织人员多次排查将两个污染源“一锅端”

2014年05月19日 07:50 来源: 《钱江晚报·今日桐乡》

 

 涉事加工点的排污口。

 

  前些天,河山镇华台村东华台小组的村民发现了一件怪事,村里刚刚花大力气治理好的大桥浜,没过半个月时间又开始发黑发臭了,而且这次污染比之前有过之而无不及。

 

  在诸多猜测下,村里组织了人员对河道污染源再次进行了排查,通过顺藤摸瓜终于揪出了两家污染河道的非法精干品加工点。

 

  河道长期黑臭多年村民称洗脚都嫌脏

 

  大桥浜,它曾是华台村东华台小组村民眼中的母亲河,哺育着沿岸50多户家庭。

 

  然而,就是这么一条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河流,这些年却因屡次遭受污染而黑臭不断,人们的情绪逐渐也从敬畏转至唾弃,路过时宁可远离几米。

 

  今年71岁的老陆,在大桥浜边上生活了几十年,算是大桥浜变迁的见证者。

 

  据老陆回忆,上世纪90年代时,大桥浜的水还很干净,不论是洗衣、淘米还是下河洗澡,大部分村民在闲暇之余都喜欢与河水来次“亲密接触”。“河里鱼虾很多,有时候用脚都能踩到。”老实本分的老陆原以为,这样的场景会一直保留到他的孙子那辈,或许更久。

 

  可梦是美好的,现实却由不得人。

 

  上世纪90年代后期,工业项目遍地开花,不少嗅到商机的村民开始在家中办起了家庭小作坊。

 

  工业生产,难免会有污水产生,在“环境破坏”这一词还未流行的那个年代,几乎所有的作坊业主都选择了将污水直排入河。

 

  污水排多了,河道便逐渐起了连锁反应。先是河水变了颜色,不再清澈透明,而是黑水横流。水质发生了变化,河里的鱼虾也受不了了,翻起了白肚皮,用生命去“抗议”。

 

  最后,连生命力顽强的螺丝都无从“抵抗”,带着“子孙”逐渐离开了让它们伤心欲绝的“家”。

 

  这样的恶循环年复一年地上演,老陆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但又无能为力。“这样的水连洗脚都嫌脏。”由于老陆家的房子离河岸只有几米远,发黑发臭的河水对他家的生活带来极大的影响。

 

  先是养蚕问题,不知从哪年起,老陆家就有个习惯:每年养上几张蚕种,用来贴补家用。养过蚕的人都知道,饲养前,要对蚕匾进行清洗、消毒,如果工序未做精细,蚕宝宝的成活率可能会下降。

 

  家门口的河水不能使用,老陆和妻子只能来回背着10多个蚕匾前往几百米开外的池塘里去清洗,个中辛苦只有他们两夫妻心里最清楚。

 

  养蚕问题勉强解决了,臭气问题却是每况愈下。

 

  对于老陆来说,每年农历3月份至9月份,这半年是家里人最难熬的。

 

  因为,就在这段时间,天气开始转热,河水会随着温度的升高散发出浓烈的臭味。“客人过来串门,我们都不敢收留他们吃饭。”老陆说,不是他小气,而是怕客人闻着臭气吃不下饭。

 

  据了解,这些年来,与老陆有同样烦恼的,还有东花台小组的其余50多户家庭。

 

  河岸边有7家养猪户离河最近的只有5米

 

  今年,“五水共治”浪潮一浪高过一浪,看准机会的当地居民联名要求政府对该河道进行清理。

 

  通过排摸,华台村工作人员发现,短短400多米长的河岸边竟然分布着7家生猪养殖场,而且离河最近的一家竟然直线距离仅5米远。

 

  这7家生猪养殖场中,大一点的占地800多平方米,存栏400多头,小一点的占地30多平方米,存栏10多头。

 

  按照要求,虽然这些养猪场都设计了沉淀池用于沉淀猪粪,但在实际生产中都没有及时清理,大量外溢的猪粪水顺着管道流到了附近的大桥浜中。

 

  源头找到了,接下来便是考虑该如何治理了。“我们先后与7名养猪户做了思想工作,还好他们都表示理解。”华台村村委会工作人员张剑顺说,这一步走得很顺,几乎没用多少时间,养殖户就把存栏的猪给卖掉了,对猪棚进行了拆除。

 

  前期工作完毕,4月17日,村里请了工人对河道进行了清淤,还清理了岸边的垃圾,并用泵站更换了黑臭多年的河水。

 

  看着水质一天天变好,附近的村民喜上眉梢,盼望着寻回记忆中那条能游泳的河。

 

  不出半月河道又被污染罪魁祸首却另有其“人”

 

  可是,不到半个月,村民的高兴劲还没过,河道发黑发臭的现象却卷土从来,而且这一次,河水的颜色不仅黑,上面还冒白色泡沫,臭味也较以往更浓烈。“先期的治水费算是打水漂了。”对于问题再次出现,张剑顺也显得很沮丧,但始终找不出原因所在,但任由河水发黑、发臭总不行,关键还得找到污染的真正源头。

 

  所幸,功夫不负有心人,透过一条冒着黑水的明渠,村委会工作人员顺藤摸瓜找到了两家非法精干品加工点。

 

  发现情况后,工作人员立马将事件上报到了河山镇政府,并责令要求加工点的负责人限期内停工。

 

  张剑顺介绍,所谓的非法精干品加工点,说白了就是将蚕茧、条吐,腐化、脱胶、煮炼、清洗,通过偷排污水省去污水处理费,从而谋取更多利润空间。

 

  虽然目前两家非法精干品加工点已经停工多日,但站在偷排污水的渠道口,还能很明显闻到一股刺激的气味。

 

  或许是因为刚下过雨,渠道内的水流比较大,记者通过肉眼观察,水质依旧有些发黑,滚滚黑水穿过水泥路下的暗管排至河道内。

 

  而受黑水侵袭影响,河道两岸的泥土发黑,像是中了剧毒一般,河中水草凋零,看不见半点生命存在的迹象。

 

  看着河水水质再度变坏,老陆站在河边有些惆怅,他不知道这样反复的现象还会存在多久?

 

  “如果下雨天多,估计黑水还需要半个月才能彻底清理完。”张剑顺告诉记者,待黑水流完后,他们将再组织人员对河道进行清理并换水。他相信,以后大桥浜的河水会越变越清,曾经“移民”或者几乎灭绝的鱼虾,将会重新在此地安家。

 

  大桥浜的污染问题即将得到妥善解决,然而,记者了解到,受产业集聚影响,在河山镇,像这样的非法精干品加工(企业)点影响河道水质的情况仍时有发生,而且前期已经排摸出了50家散布在各个行政村的非法精干品加工(企业)点。

 

  那么,对于这些非法精干品加工(企业)点,政府将如何解决?它们在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哪些危害?一些拒不配合整治的加工(企业)点政府又该怎样处罚?本报将继续跟踪报道。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博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所属专题:
来源: 《钱江晚报·今日桐乡》 作者: 记者 许惠良 编辑: 王志杰
相关稿件:
桐乡新闻网版权声明:

① 本网(桐乡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桐乡新闻网”、“钱江晚报今日桐乡”、“嘉兴日报桐乡新闻”、“桐乡电台”、“桐乡电视台”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桐乡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桐乡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573-89399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