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报料:13867300110

诗人李静民

2014年03月26日 08:29 来源: 嘉兴日报-桐乡新闻

大约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我正处在狂热的文青时代,与本邑一地的文青们或聚会,或通信,颇多交往,其中就有毗邻濮院的新塍女文青李静民——是一个女诗人。我不写诗,但喜欢读诗。那时,读到李静民寄来的手写诗稿、自印的诗集,还有报刊上发表的诗作,有一种深切的感受至今栩栩如生:在一行行冷峻、高蹈的诗句表象之下,炽热的岩浆如同激流在奔涌。

 

进入九十年代以后,席卷而来的市场经济大潮,使文学高烧逐渐退热,衣食住行的紧迫需求,把一个个热血沸腾的理想主义者、浪漫主义者打回到一地鸡毛般的生活状态中。文青之间的联系就这样渐渐地疏远了,当然,在我的感觉中,那个在新塍中百公司上班的李静民一直在坚持读诗,写诗。后来,依稀听到她的消息,说是远嫁到了湖南。

 

就这样一去经年。感谢网络,使我有了再次邂逅李静民的机缘。她从湘乡寄来了近年出版的三部诗集:《苍天在上》、《众生之惑》、《人间词语》,还有一部楚子的散文集《耕牛集》,浏览之后,李静民这么多年来的诗生活,让人基本得以寻踪与了解。

 

许多文青早已放弃了手中的笔与纸,而李静民始终不放弃,不抛弃。这种可贵的坚持,注定会结下不凡的硕果。李静民辞去工作,告别家人,从浙江远赴湖南,嫁给楚子,隐居湘乡,有十多年的时间淡出诗坛——但是她的心灵依然沉浸在诗中。曾几何时,滔滔物欲冲毁了纯净的精神家园,多少急功近利的文青们不是在浮躁地喧哗,就是在沉默地堕落。面对诗歌精神的丧失,李静民失望而又愤怒,自觉地远离尘世的喧嚣,站在各种流派之外,甚至“为了养活自己和诗歌”,她开办了一个家庭作文班。她以自己的方式固执而又卓绝地守卫着诗歌的伊甸园,精神世界就这样丰饶起来。

 

在李静民的《苍天在上》与《众生之惑》中,可令人领略她独特的诗歌意境。作为一个江南女子,李静民关注的不是儿女情长,不是风花雪月,而是天空、大地、众生、家园……诗情在宏大的意象中凌空高蹈,落点回到对现实的关怀与批判。例如,她在《不幸的纯情》中写下了这样的诗句:

 

人类的女祖先 她苍白而又清瘦

 

依在夜色怀中 娇小美丽

 

荒凉的山河与家园

 

枕在她的颅下

 

身边站满破败的村庄

 

这首诗收录在她的诗集《苍天在上》,二○○六年十一月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这是李静民自我磨炼十年后推出的第一部诗集,著名诗人彭燕郊撰写了六千余字的长篇序言《我们向往什么?追求什么?》。这首《不幸的纯情》是《苍天在上》的开卷之作,著名诗人、诗评家沈泽宜在诗评《知更鸟的忧患与警示》中认为以上所引的这几行诗“几乎可以看作是一部《苍天在上》的提要”,体现了诗人的“忧患意识、救赎精神和悲悯情怀”。

 

在漫长而又孤寂的诗旅生涯中,李静民在不断地质疑,不断地拷问,不断地求索,保持先锋的姿态,表达自由的思想。彭燕郊在为《苍天在上》写序时对李静民的诗歌进行了深度的剖析,他认为:“我们已经好久没有听到这有如从旷野边缘丛林深处传来的、穿透沉闷、震撼僵固、驱动凝滞的、很人性同时也很有历史感的声音,毫不夸张地说,诗人是在努力把诗的功能提升到超过审美愉悦、精神满足,而到理性传播和信念塑造的高度上,努力把诗的美学价值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

 

李静民对于诗歌因为有自觉的追求,所以才有了纯粹的理想。她的诗集《众生之惑》(中国文联出版社二〇一二年二月出版)中有一首诗歌《最后的幻想》,其中有六行诗句直抒胸臆:

 

我总不肯放弃对可能或也许的期望

 

总不肯放弃对天堂 光明和自由的幻想

 

直到这些幻想变成遍地大雪

 

直到大雪埋住我抒情之魂

 

直到西风站在大地伤口上

 

朗诵我全部的情诗

 

《人间词语》(中国文联出版社二〇一二年十一月出版)是李静民最新出版的一部诗集,收录的诗歌大多是她在九十年代初期及之前创作的。因为其中一部分诗歌曾在当时读到过,今日重温,忽有一种故国家园的亲切感。这么多年的沧海桑田,回首反顾这些诗歌,选题是关乎凡间尘世的人与物,而先锋的表现形式至今仍然闪烁灼人的光芒。

 

应该先读《人间词语》,这是李静民诗歌创作的起点,这个起点很高,一步迈进了诗歌的殿堂。再读《苍天在上》、《众生之惑》,那种蜕变与新生的感觉十分明显。沈泽宜作为一个诗坛前辈,在为李静民撰写的第二篇诗评时,提炼了“英风侠气,忧患深沉”这八个字作为题目,是一种极为贴切的评价。

 

在这篇短文中,很突然地说到楚子,是因为读到了《耕牛集》(大众文艺出版社二〇〇九年十一月出版),更因为他是李静民的丈夫。我要说的是,一个沉静的女诗人,遇到了一个多才多艺的性情中人,尔后携手人生,相敬如宾。楚子的多才多艺,在他的小说、散文、诗歌,还有书法、绘画,甚至出版策划等各方面体现出来。更重要的是,楚子对于李静民的真心呵护,可以从他为李静民所写的多篇诗评中窥一斑而知全豹。我想,漂泊异乡的李静民这么多年来的诗生活,当是受益于这样的生活状态。

 

让我深置尘世 重获内心的清澈

 

这样的清澈 如我每日晨茶

 

如人韶华 但比韶华更美慧的飞舟

 

越过流向 越过以水度日的人家

 

不衰的生命 像不断向前腾起的浪涛

 

翻过堤坝后进入江海

 

让我结束凝望后与你 同道而行

 

这是一九九二年十月二日李静民在《河流》中写下的诗句,表达了诗意的生活憧憬。二十年过去了,诗人李静民正与诗歌、与爱人“同道而行”,还有比这更幸福的、令人宽慰的尘世图景吗?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博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所属专题:
来源: 嘉兴日报-桐乡新闻 作者: 王 立 编辑: 匡万忠
相关稿件:
桐乡新闻网版权声明:

① 本网(桐乡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桐乡新闻网”、“钱江晚报今日桐乡”、“嘉兴日报桐乡新闻”、“桐乡电台”、“桐乡电视台”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桐乡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桐乡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573-89399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