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报料:13867300110

从购苗变育苗——

创新发展模式 提升水产养殖效益

2013年09月23日 08:05 来源: 《今日桐乡》

  连日来,河山镇堰头村恒盛泥鳅养殖专业合作社的张福林正在为9月底孵化的泥鳅苗忙前忙后。从以前引进泥鳅苗饲养,到现在自己能够培育泥鳅苗,老张钻研了近5年时间,现在他培育的幼苗不仅可供自己的泥塘饲养,还能满足周边一些水产新手的引种需求,在降低饲养成本的同时,也为他带来了额外的经济收益。

 

  泥鳅素有“水中人参”之称,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泥鳅在市场上总是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主要原因就是泥鳅的育苗十分困难。2009年,意识到泥鳅育苗的广阔市场后,张福林开始钻研起育苗。

 

  “这32个都是孵化器,将产下的卵放置容器内,通过循环水增加氧气。”张福林带着记者来到了他的“实验天地”,只见150平方米的场地上,摆满了各种设备。张福林说,养泥鳅是一门技术活,一旦有任何的差错或闪失就会“全军覆没”。在一次次的失败基础上,进行一次次的技术改进,逐步提高了成活率。每年的泥鳅实验,他得投入10多万元。

 

  刚孵化出来的泥鳅苗非常细小,长度只有几毫米,用肉眼不易看清,泥鳅苗长得很快,一个星期就能长到两厘米左右。在基地里,张福林不管走到哪里,身上都揣着一个放大镜,随时观察泥鳅苗的生产情况。“还得给种鳅打催情针,让他们配种,再到产卵、孵化,每个环节都很重要。”张福林坦言。

 

  张福林告诉记者,一般泥鳅苗的销售价格在30元/斤,目前的孵化成活率在40%左右,一年可以成功孵化近1000万条的泥鳅苗,主要销往建德、杭州等浙南地区,利润达30万元。

 

  张福林的经历也正是我市水产养殖业发展的缩影。在洲泉镇湘溪水产养殖园区里,20多名养殖户们如今在越来越成熟的养殖技术基础上,逐步走上了科技型、技术型养殖道路。

 

  洲泉镇湘溪水产合作社负责人张建国介绍,洲泉镇起先发展水产业时,往往是从外地以高价引进苗种,如果当年苗种数量减少,就会大大影响到所有水产养殖户的效益,也就是说养殖户的经济命脉被别人控制着。“以前养殖户饲养的汪刺和白鱼苗种是从湖州买来的。”张建国说,经过几年摸索,目前育苗技术已比较成熟,园区内已有数十名有着丰富经验的养殖户开始尝试自己配苗,自给自足。苗的数量可以自行控制,不仅可以降低养殖成本,也不用再因市场波动而受影响,避免了市场风险。

所属专题:
来源: 《今日桐乡》 作者: 记者 孙 怡 编辑: 王颖
相关稿件:
桐乡新闻网版权声明:

① 本网(桐乡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桐乡新闻网”、“今日桐乡报社”、“桐乡电台”、“桐乡 电视台”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桐乡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桐乡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
联系电话:0573-881186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