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报料:13867300110

牮屋:一门依存于江南传统建筑的老手艺

2013年09月13日 08:56 来源: 《今日桐乡》

 

  范来兴老人向记者演示牮屋的施工过程。记者   张卓君 摄

 

  “牮屋”两字,年轻人可能连发音都不会,更别提了解其意了。但在老一辈中,可能家中都曾有过“牮屋”的经历。将倾斜的房梁拉回原位,把歪了的房子扶正,听着像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可在牮屋匠的手中这成了可能。9月10日,记者来到洲泉镇湘溪村许家漾小组,探访了曾是洲泉地区唯一的牮屋匠范来兴。

 

  这是祖传三代的手艺

 

  耳聪目明,思路清晰,这是记者在与83岁的牮屋匠范来兴交谈后的第一印象。

 

  范来兴的牮屋手艺来自祖传。爷爷范阿才是技艺高超的牮屋匠,虽然家里是世代农民,但爷爷和父亲很少下田种庄稼,全靠牮屋这门手艺“吃饭”。

 

  16岁时,范来兴就随着父亲范有生出门揽牮屋活了,跟在父亲身边打下手不过一年多时间,父亲就去世了。顶着“祖传三代”的头衔,范来兴正式成为一名牮屋匠。“那时全靠我年轻,头脑活络,不然哪能在一年多时间里学成这么多的东西。”讲起往事,范来兴颇为自豪。

 

  靠着父亲传下来的麻绳、铁钉等传统牮屋工具,范来兴单干了起来。没过多久,范来兴凭着牮屋的手艺,顺利被招进洲泉建筑公司。随后又在崇福建筑公司工作了16年。这期间,范来兴还改进了传统牮屋工具,专门前往杭州、苏州等地的机械厂定制了更为耐用的铁制、钢制工具。最后,范来兴又回到洲泉建筑公司,一直干到了70多岁。

 

  最多一次修了19间的连榀房

 

  桐乡地处江南,旧时民房均为砖木结构。日久年深,房屋一般都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倾斜,或是木制的房梁和柱子受到侵蚀损坏。把房子拆掉重建,一般人家可没有那么多资金,因此牮屋匠的存在显然是十分必要的。

 

  每次接到任务,范来兴带上三四名小工和牮屋工具便出门了。到了雇主家里,可不能急着下手,得先做一会儿“梁上君子”。带上手电筒,范来兴要先上梁逐个检查房梁上所有柱子和横梁的交接处,把整体情况和细节全记在脑子里。“有些接口松了,这里就不能动了,一动整个房子就得散架,那下面的人可就遭殃了。”范来兴说,做这一行其实非常危险,犹如小孩子玩搭积木,哪块搭得不好,整个积木就得塌下来。

 

  勘察后,范来兴就要把在房梁上事先找好的受力点用几条钢筋和铁链与扎在地上的螺栓相连接,然后才能正式开始牮屋中最关键的步骤。慢慢拉紧螺栓,将原本倾斜的房梁拉回原位,同时,还得随时注意房子四周的情况,哪里发出一点异响,范来兴都要放慢手中的动作,仔细辨别过才能继续工作。在这个过程中,丝毫马虎不得,因此牮屋的进展必须放缓,完成整个工作一般都要持续3至4天时间。

 

  由于旧时村民建房大都选择拼墙而建,这样的连榀房出现倾斜问题,还会发生不同间的房梁往不同的方向倾斜,这也增加了牮屋的工作难度。一般来说,修10间以下的连榀房对范来兴来说是小菜一碟。但面对19间的连榀房,范来兴也得暗自为自己加油鼓劲了,“19间的连榀房,我花了七八天时间才能完成。不过这样的情况也不多见,干了牮屋一辈子就碰上过两次。”

 

  除此之外,换柱子也是牮屋施工中的一种。“要先用千斤顶把房梁顶起来,再更换旧柱子。”范来兴兴致勃勃地讲着,记者想象中胆战心惊的工作场景,在他的口中成了最刺激、最有意思的挑战。

 

  凭着多年积累下来的经验、胆识和技巧,范来兴的牮屋手艺也被乡亲们所称道。最远如宁波、德清地区也有村民慕名来请范来兴上门牮屋。

 

  旧时,会做牮屋这活儿的手艺人十分少。在洲泉、崇福地区,算上范来兴也就3位师傅。

 

  范来兴准备让弟弟传承这门手艺,结果弟弟没学几年就去部队当兵了。最终,范来兴这项牮屋的祖传手艺没能找到传人。而且,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发展,农村里木结构的旧房所剩无几,新建成的楼房坚固耐用,无需牮屋了,上了岁数的范来兴也无法适应这样高强度的工作了。

所属专题:
来源: 《今日桐乡》 作者: 记者 张卓君 通讯员 许琳 编辑: 宋琼燕
相关稿件:
桐乡新闻网版权声明:

① 本网(桐乡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桐乡新闻网”、“今日桐乡报社”、“桐乡电台”、“桐乡 电视台”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桐乡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桐乡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
联系电话:0573-881186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