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乡唯一 新闻门户

社区党员《建功簿》上留美名

2012年06月27日 08:57来源: 嘉兴日报-桐乡版 作者:见习记者 鲍燕楼 记者 赵红

  在梧桐街道环南社区,时时活跃着社区党员为居民服务的身影,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美名——“文明和谐传播员”。


  与“做好事不留名”的传统观念不同,社区党员争相做好事,为的就是能在《建功簿》上记下实实在在的一笔。8年来,《建功簿》就像一个无形监督员,一个党员带动一批人、影响一批人、组织一批人的作用得到有效发挥——

 

 

 

插图 李莉莉

 

 

《建功簿》上留美名

 

 

年终会上评典型    通讯员 周佳亮

 

  开放式小区多、联建房多、城中村多是环南社区特有的“三多”现象,社区管理难度可见一斑。数据显示,环南社区目前在册人口4997人,而社区工作人员仅有7名。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社区党总支书记宣金映坦言,“有些事情实在管不过来。”


  一个支部就是一个堡垒,一名党员就是一根标杆。如何把社区的95根标杆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成了社区党总支一群人的共识。2005年,聘请社区党员担任“文明和谐传播员”的想法被提了出来,并且让党员将所播撒的文明、和谐言行记录在《建功簿》上,年底时由社区党总支部根据记录情况进行汇总,评选出典型,并统一存入社区档案。“服务奉献握手中,新家园中有你功。功簿存入档案中,为建和谐立奇功。”对《建功簿》的评价,宣金映用一首诗概括。

 

  他是社区“老娘舅”


  嵇尔利,79岁,是一名有着56年党龄的老党员。见到他的时候,正赶上社区党员开会,早早到会场的他和记者攀谈起来。“今年《建功簿》上已经记了我4件事情。”嵇尔利高兴地说。


  社区哪儿有邻里纠纷,嵇尔利就会出现在哪里。今年上半年,他所在的小区一对夫妻闹得不可开交,妻子吵着要离婚。俗话说,“宁拆一座庙,不拆一桩婚。”调解纠纷有一手的他当起了“老娘舅”,几次上门了解情况。事情的起因是丈夫约网友游玩,回来路上出了车祸,这才惹恼了妻子。弄清了来龙去脉,嵇尔利和社区工作人员一方面让丈夫承认错误,保证绝不再犯,另一方面给妻子分析利弊:组成一个家庭不容易,相互信任、相互包容才能经营好一个家,不要轻易说离婚。“现在,夫妻俩已经和好如初了。”嵇尔利说。


  在嵇尔利的《建功簿》上,像这样的案例数不胜数。调解家庭纠纷,打扫楼道卫生,宣传治安环保……“虽然做的都是一些小事,文明和谐就体现在这一桩桩小事中。”与此同时,嵇尔利也收获了荣誉。2010年,他被评为“党员积极分子”;2011年,又被评为社区“十佳文明宣传员”。


  社区的工作人员都说,老嵇虽然年纪大了,却生得一副热心肠,社区有什么事情都爱叫上他帮忙。平时社区有什么想法要传递给居民们,嵇尔利往往是最积极的宣传员。例如,要进行卫生社区评比了,请大家继续保持小区卫生;年关到了,让大家注意防盗……每次从社区开会回来,嵇尔利都会认真地把会议的精神传达给他的邻居们。


  “我虽然年纪大了,但身体还算硬朗,作为党员,还想发挥一下余热。”对于为何如此热心社区的事务,嵇尔利给出这样的回答。

 

  她是社区“宣传员”


  “爱华,又在出黑板报啊?”“爱华,这期板报准备出什么内容啊?”看到在小区里义务出黑板报的仰爱华,周围的居民们总会关心地问上一句。


  “当时社区让我帮忙出小区的黑板报,我想想这也是力所能及的事,就答应了,不知不觉竟也做了十几年。” 仰爱华说。虽然只是块小小的黑板报,却也是社区一个重要宣传阵地。为了充实这块阵地,每一期的内容,仰爱华都会认真挑选。保健、娱乐、政策……居民关注什么,需要什么,仰爱华就写什么。


  带动家人一起为社区出力,在仰爱华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看到儿媳对黑板报这么上心,仰爱华的婆婆也开始帮她张罗起来。老年报上,电视新闻上,看到有意思的内容,她都会记下来,留给儿媳作板报的资料。平时,儿媳因为工作忙,抽不出时间参加社区党员活动,婆婆也会自告奋勇代她参加,回家再把内容告诉儿媳。在这些共同的活动中,婆媳之间的关系也更融洽了。


  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在仰爱华的《建功簿》上没有轰轰烈烈的大事,有的只是细水长流般的坚持。从2000年开始,仰爱华加入了无偿献血的行列,少则200ml,多则400ml,每年一次,雷打不动。


  说起献血的初衷,仰爱华的理由显得尤为朴素,“听说血库缺血,我就上去献血了。力所能及的事,并没有什么。”仰爱华不仅自己献血,还带动身边的人一起献血。刚开始,有不少人因为对献血不了解,觉得这是件很可怕的事情。仰爱华就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去说服他们,“献血一点都不可怕,对身体也没什么影响,你们看,我这不是挺好的吗?”打消疑虑后,不少人也加入了献血的行列。现在,已经有3个人在她的影响下连续3年无偿献血。前不久,又有一位居民准备加入献血行列:“爱华,今年你献血的时候一定要叫上我啊。”说起这件事,仰爱华开心地笑了。


  谈起党员建功簿的作用,仰爱华说:“它可以时刻触动你,是无形中的一种动力。你今年为大家做过什么,这个月又做了哪些事?它时刻提醒着我要不断地做好事、做实事。”

 

  她是社区“文艺委员”


  每天黄昏时分,振兴西路经信局前的场地上,总有20多名阿姨欢乐地跳着排舞。而在前面领舞的,正是环南社区的党员潘志凤,一台社区配备的录音机是这支排舞队的全部家当。“舞蹈是我根据网上视频学来教大家的,虽然没有舞蹈教室、没有专业老师,但我们很欢乐也很满足。”


  年轻时候就喜欢唱歌跳舞的潘志凤,退休前是单位的团委书记,组织人员办活动向来驾轻就熟。谈起办这支舞蹈队的初衷,潘志凤实话实说:“这么做既是为自己,也是为大家。自己的身体得到了锻炼,又给大家的业余生活提供了一种新选择。尤其是新居民,来到这里,人生地不熟,多参加集体活动,会让他们更有归属感。”


  与一般舞蹈队不同,潘志凤的队伍人数是不固定的。每天晚上,她就像是一个召集人,音乐响起,自然会有爱好者们聚集。一起跳舞的阿姨们常说:“白天很忙,到了傍晚空下来了,却不知道该干什么了,不是看电视就是上网,现在每天来跳排舞,不仅能够交朋友,还能锻炼身体,真不错!”去年,排舞队还参加了市里建党90周年的庆祝活动,受到了大家的好评,大家的劲头更足了。


  两年前,刚刚退休的潘志凤将组织关系转移到了环南社区党总支,与此同时,她也收到了一个红本子——《建功簿》。在加入社区党总支的第一年,她就在《建功簿》上写下了浓重的一笔。


  潘志凤组织关系转入的时候,适逢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刚退休不久的她还没来得及享受闲暇,就在社区邀请下,一头扎进了普查大军。“说起来,普查比上班还累呢!”潘志凤感慨道,当时她所包干的普查区域约有300户人家,不仅要挨家挨户调查普查数据,还有严格的时间限制。最忙的时候,她得早上6点起床,赶在住户上班前去做调查,白天除了午饭时间,都在自己的包干区里面走家串户。由于许多住户白天家中无人,吃完晚饭,潘志凤还要继续入户调查,每天晚上回家都要超过10 点。在调查的同时,她也力所能及地给一些居民解答孩子的户口、上学问题等,帮他们解决了不少难题。这次普查下来,潘志凤和社区的不少居民都熟悉了,关系也更亲近了。

 

  既要做好事也要留美名


  “梅雨季节,不少老小区下水管道又堵了,见此情况,第一时间予以疏通。”“社区几个新居民生活较困难,给他们送去垫被……”这是记者在社区党总支书记宣金映的《建功簿》上摘录的两段文字。“要发挥好《建功簿》无形监督员的作用,我作为社区书记理应带好头,起好步。”宣金映如是说。


  《建功簿》刚推出的时候,也遇到过不少问题。不少党员“做好事不留名”的思想根深蒂固,觉得都是一些芝麻绿豆的小事,不值得记,更不值得让大家都知道。为此,宣金映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给党员们集体上了一堂思想教育课。“观念转变了,做起事情来也就更顺利。”


  从《建功簿》推出到现在,已经足足积攒了4000多条好人好事。在《建功簿》走过的8个年头里,这本传播文明和谐的小册子也进行了改版。2009年,除党员外,社区把居民组长和居民骨干也招揽进来。现在,楼道脏了,不用文明和谐传播员出马,居民自己就会主动清扫。


  为了将这股文明和谐之风一直保持下去,环南社区党总支和居委会为此也想了不少办法。比如:年终,在社区报《新家园》上评比表彰,给社区党员过入党生日。“每年我们都会给他们发一张‘生日贺卡’,正面印着他们的入党时间,反面印着入党誓词,时刻提醒他们不忘作为一名党员的重要职责。”宣金映说,“为了加深印象,每次党员大会的时候,社区还会公示党员《建功簿》记录进度。人都好面子,别人已经写满一本了,自己才记了两三条都会觉得不好意思,这种良性竞争让《建功簿》更加深入人心。”


  几年来,在社区党员和全体居民的共同努力下,环南社区在各项创先争优活动中收获了荣誉,其中就包括“国家级充分就业示范社区”、“浙江省绿色社区”、“浙江省和谐示范社区”、“省级卫生先进单位”等。宣金映诚恳地说,这些成绩的取得都与这本小小的《建功簿》密不可分。


  8年过去了,宣金映也发现,《建功簿》上的活跃分子依旧是老面孔居多。“年轻人工作忙,但他们思想活跃,如果能把这批人也调动起来,《建功簿》将更有分量。”宣金映说。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博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所属专题:
来源: 嘉兴日报-桐乡版 新闻标签:编辑:王颖
相关稿件:
桐乡新闻网版权声明:

① 本网(桐乡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桐乡新闻网”、“钱江晚报今日桐乡”、“嘉兴日报桐乡新闻”、“桐乡电台”、“桐乡电视台”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桐乡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桐乡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573-89399348 市府网:559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