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乡唯一 新闻门户

别样母亲节 共编同心结

2012年05月14日 15:40来源: 《今日桐乡》 作者:见习记者 周玥 见习记者 徐盈哲 刘晔 通讯员 瞿晓莉 摄影 记者 李晟中

 

一对婆媳在展示她们的作品

 

 

驻村干部临时搭档学编同心结

 

 

老师现场教授,婆媳学得认真

 

 

今日桐乡记者采访活动感受

 

 

今日桐乡记者上门为困难母亲送同心结

 

       温馨五月,感恩母爱。母亲节临近,在城市,通常儿女都会选择送鲜花或是各色礼物为母亲庆祝节日。但在农村,很多母亲可能都不知道自己的节日。梧桐街道梧桐村、新玄村驻村干部看到这一情况后,和本报记者一合计,决定为村里的母亲过一个特别的节日。

 

       母亲节临近,5月9日,梧桐村、新玄村的6对模范婆媳,在驻村干部钟琴、李远的牵头发动下,和《今日桐乡》的记者们一起在梧桐村村委会参与“婆媳同心,共编美好——母亲节感恩活动”,提前度过了一个温馨和谐的节日。

       婆媳同心 共编美好


  “老师,这种中国结要怎么编?”“我这样的编法对不对?”活动还没开始,几位阿姨便迫不及待地围在传授同心结编织方法的老师身边,拿着红绳,认真地和老师学起挑压的手法。


  “5月13日是母亲节,俗话说,婆婆也是妈。我们想通过这样一次婆媳共同参与、同心协力的活动,来增进婆媳之间的感情,让大家过一个有趣味、有意义的母亲节。”随着梧桐村驻村干部钟琴的召集声,村里的模范婆婆和媳妇开始落座。记者们也分别和几对婆媳组成了临时拍档,一起完成同心结的现学现编。


  台上,专门从市区幼儿园请来的倪老师和同事分步骤演示同心结的挑压方法,台下,婆媳学员们学得异常专注。婆婆沈翠宝和她的儿媳妇王学群一人挑线,一人钩线,配合相当默契。“这根要钩到我左手中指上的。”虽然儿媳妇担当着编同心结的主要任务,自己只是给她固定住线圈,但是沈翠宝还是会时不时地给儿媳妇出谋划策。


  记者在被一会儿挑线、一会儿压线的编织手法绕得云里雾里的时候,坐在前排的婆媳学员陈翠宝和儿媳妇钱松仙已经跟着老师成功编好了一个同心结。她俩的专业级手法让记者忍不住上前拜师学艺。“这根线挑错了,应该绕到食指上来。”在陈翠宝的指点下,记者手中原本散作一团的红线终于有了一点同心结的雏形。


  正当大家跟着倪老师学得热火朝天的时候,有一对婆媳却选择另辟蹊径,自创编法。“我觉得这挑挑钩钩的方法和我平时织毛线衣也差不多。”看着倪老师的一招一式,让婆婆范杏仙联想起了自己的拿手活儿——织毛衣。看着范杏仙和她的儿媳妇戴忙所不紧不慢地琢磨着用织毛衣式方法编起了同心结,记者也拿着绳子比划起来,一堂课里能学到两种编法也是一件乐事。


  “成功啦!”当记者看到范杏仙编好的同心结与倪老师所教的同心结不仅神似,而且比老师教的样式更为丰满时,不禁惊呼起来:“‘范式’同心结就此新鲜出炉啦!”


  在活动现场,驻村干部钟琴和李远也搭档做了一回同心结。而在活动正式开始之前,他们为了准备编制材料和样式已经花了好几天的工夫。“我们到屠甸和桐乡市区内找了好久,好不容易找到一个小地摊有卖这种编绳,摊主却执意只卖成品,不卖材料,最后还是在网上买的材料。”看到活动顺利地开展,现场气氛融洽和谐,钟琴觉得之前的准备工作做得非常值得。


       母慈子孝 相处之道


  近年来,刻画现代家庭婆媳关系的影视剧越来越多地出现在电视荧屏上,我们常常能看到婆婆和媳妇之间的“过招”。但在活动过程中,记者仔细观察了现场的几对婆媳,媳妇轻柔的话语、婆婆慈爱的笑容,红色的丝线在她们手中来来回回直到结成牢牢的同心结,营造出了一种别样的和谐氛围。


  俗话说,婆媳亲,全家和。那么,她们的日常生活又经历着怎样的平凡而温馨的故事?在她们眼中,如何才能够建立起良好的婆媳关系呢?


  “你们看,我又做好了一个。”61岁的婆婆沈翠宝高兴地向周围的人展示着自己的作品。沈翠宝是梧桐村油车桥小组的村民,编织同心结对她来说似乎特别得心应手,老师教了一次便学会了,还一口气编了其他好几个花样的同心结。看着“童心未泯”的婆婆,一旁帮忙的媳妇王学群也温柔地笑着。


  王学群25岁便嫁进沈家,到今年已经与婆婆相处了15个年头。当记者问及与婆婆相处有什么秘诀时,王学群微笑着说出了简单的几个字:“相互体谅。”她说,婆婆是长辈,作为媳妇,首先应该尊重婆婆,少一些斤斤计较,多一些包容谅解。


  她告诉记者,尽管在这10多年里与婆婆从未有过争吵,但长年生活在一起也曾发生过一些不协调的事情。比如家中小孩的教育问题,就曾让婆媳之间有过矛盾。王学群记得,以前孩子放学后只想着和小伙伴们玩耍,她教育孩子先完成功课再玩。但由于两代人教育理念有差异,婆婆有时会帮着孩子说话,两人便产生了分歧。若是长此以往,难免会引发争吵。“每当这个时候,我就会通过和婆婆拉家常的方法,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她,只要互相谅解,哪怕再大的矛盾也能够及时化解。”王学群说。


  “姆妈,你小心点,剪刀有点锋利。”家住梧桐村沈家场小组的婆婆范杏仙一坐下就学着老师的样子裁剪起了丝线,说话的则是小儿媳妇戴忙所。很难想象,眼前这位说着一口流利桐乡话的小戴竟是一位江苏媳妇。据钟琴介绍,这个“外来媳妇、本地婆婆”的特殊组合在村里可是出了名的模范婆媳,从未红过一次脸。


  “媳妇是从外地嫁过来的,起初连桐乡话都不会说,当时我还用‘半土半洋’的普通话和她说话呢。”范杏仙笑着回忆道。尽管10多年过去了,范杏仙还记得戴忙所刚嫁进家里时的情形。当时,一切对于戴忙所来说都是陌生的。为了尽快融入这个家庭,戴忙所努力学习桐乡话,拉近和家人的距离。一有空,戴忙所还会向婆婆范杏仙请教,学习烹制桐乡风味的土菜。就这样,“外来媳妇”戴忙所渐渐赢得了家人的心。


  “这个儿媳妇真是没的说,对长辈非常孝顺,做事勤快利索,比女儿还贴心呢。”说起戴忙所,范杏仙赞不绝口。在家中,煮饭、洗碗、洗衣、拖地等各项家务活,戴忙所总是抢着去做。婆婆生病住院,戴忙所主动到医院全程陪护,从未喊过一声累。


  听到婆婆的赞许,戴忙所只是淡淡地微笑着帮忙缠绕丝线。交谈间,又一个同心结从婆媳俩的手中诞生。


       特别的礼物 送给特别的母亲


  经过1个多小时同心协力的编织,桌上已经堆满了大大小小的同心结。这时,钟琴提道,村里一些较为贫困的家庭,作为母亲勤勤恳恳为家操劳了大半辈子,毫无怨言,一生都在努力扮演好母亲的角色,却从来没有庆祝过母亲节。于是本报记者连同驻村干部、村干部一起,将编好的同心结,送给村里的母亲们,顺便也看望她们。


  “钟阿姨,这是我们刚编好的同心结。母亲节快到了,送给您当作母亲节的礼物。”记者和钟琴分别拿着一个漂亮的同心结送给村民钟彩明。“谢谢,谢谢。”钟阿姨接过同心结,很是惊喜。她热情地从屋里搬来了椅子,招呼大家坐下。


  “钟阿姨,最近您自己身体还好么?”“女儿的病情控制住了么?”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询问钟阿姨的情况。


  在闲谈中,记者们了解到钟彩明的经历。今年64岁的她原来是梧桐村的退休妇女主任,29岁就入党了。自1973年国家倡导计划生育以来,她是村里第一个带头实行计划生育的母亲代表。家里只有一个孩子,当然特别的宠爱。可天有不测风云,在1999年的某一天,已为人妻的独生女被检查出来患有白血病,听到这个噩耗,当母亲的钟阿姨一下子瘫倒在地上。


  “十月怀胎生下的是自己的亲骨肉,如果可以,我宁可代替我女儿生病。”每每提起这件事情,钟阿姨就觉得心里很疼,眼泪不禁流了下来。记者见状,马上掏出纸巾递给她。后来,钟阿姨辞掉工作,专心待在家里照顾女儿。那时候全靠老公炒花生的微薄收入支撑着整个家。然而仅时隔1年,老公因为摔了一跤而中风,送去医院后,又查出同时患有气管炎、轻度癫痫、糖尿病等疾病。


  家里没有了生活来源,钟阿姨又不能放下家里的两个病人去工作。生活和心理的压力逼迫着她坚强起来。那段时间,靠着每个月政府支持的100元补助艰辛地生活。每天,她一大早起来跑去买菜,再回来烧饭、洗衣服,端茶送水,一个人忙里忙外。“我家那口子到了下雨天特别是冬天的晚上,就会癫痫发作,一个星期至少一次。每到这时候我晚上是没法睡觉的。”钟阿姨告诉记者。那段时间的艰辛也让她留下了病根子,现在只要心里一急,就会一整晚没法睡觉。


  尽管生活困难,但是钟阿姨从来没有服输过,生活在她的肩膀上压得越重,她越是迈着坚定的步伐向前走。


  “一家有难八方支援,我们作为驻村干部,也会力所能及地帮助她。”钟琴说道。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博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所属专题:
来源: 《今日桐乡》 新闻标签:编辑:宋琼燕
相关稿件:
桐乡新闻网版权声明:

① 本网(桐乡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桐乡新闻网”、“钱江晚报今日桐乡”、“嘉兴日报桐乡新闻”、“桐乡电台”、“桐乡电视台”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桐乡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桐乡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573-89399348 市府网:559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