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预报 总站·浙江在线 浙江新闻 图片 今日桐乡数字报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桐乡
浙新办2006[33]号
 网站首页 | 桐乡新闻 | 国内国际 | 图片频道 | 视听频道 | 党务公开 | 人文桐乡 | 专题栏目 | 文明 | 彩票代购 
 桐乡概况 | 理论视点 | 教育天地 | 财经纵横 | 房产家居 | 汽车时代 | 休闲旅游 | 生活健康 | 资讯 | 民生信息 | 投稿
 【镇街网闻联播】:梧桐 凤鸣 龙翔 濮院 乌镇 屠甸 崇福 高桥 大麻 洲泉 石门 河山 社区巡礼
  您当前的位置 :  桐乡新闻网 >桐乡新闻 >桐乡·三农

中国移动-桐乡分公司

一起动手做 比吃更有味

 

活动现场人头攒动

 

 

今日桐乡记者参与裹粽子比赛

 

 

评委对各组的粽子进行评比

 

 

参赛村民正在煎芽麦塌饼

 

 

今日桐乡记者展示自己的参赛成果

 

       清明节小长假首日,本报与高桥镇党委、政府联合举办了一场特殊的体验活动:本报记者、驻村干部与村民代表比赛做清明节小吃,看谁最拿手——


       10秒钟裹好一只粽子


  4月2日,高桥镇落晚村花园新村的村民沈月清家人气旺盛,作为高桥镇特色小吃文化体验活动的举办场地,沈家聚满了前来参加活动的驻村干部、村民代表。

 
  上午9时30分,裹粽子比赛正式开锣。“2人为一队,赛时5分钟,粽子的大小、形状以示范粽为准,漏米、线散的不算数,粽子的质量要算入评比总分。”总裁判、高桥镇党政办主任庄海杰大声宣读比赛规则。


  随着一声“开始”,由驻村干部和村民代表、记者和村民代表组成的两个参赛组,投入到紧张的比赛中。村民代表多为村里的裹粽高手。只见她们双手麻利地将粽叶卷成漏斗状后,迅速放入糯米和肉,用绳子一绕,一个个标准的粽子展现在观众面前。


  来自龙南村的裹粽高手吴凤仙,今年58岁,受村里邀请,与龙南村驻村干部方青搭档参赛。比赛中,只见吴凤仙拿起两张粽叶熟练地卷成漏斗状,灌入粽米、放上肉,把粽子包成四角状,用绳子飞快地扎紧粽子,整套动作一气呵成。


  “你看,这些裹出来的粽子个头都差不多,不容易。”一旁围观的村民禁不住称赞。吴凤仙上下翻飞裹粽子的技法,让人看得眼花缭乱。记者在旁边看时间,吴凤仙最快是用10秒钟裹好一只严严实实的粽子。


  记者一行分别作为“报社一组”和“报社二组”,和驻村干部一样大多是第一次裹粽子,虽然技术欠佳,但经过赛前热身后,也稍稍有了底气。


  “10、9、8、7、6……0。”5分钟的比赛时间戛然而止。裁判逐个检查粽子情况:“这个不行,一煮的话,米就全漏出来了。”一些外形欠佳、又漏米的粽子被淘汰出局。从10只至21只,11个参赛队的成绩参差不齐。


  在规定比赛的5分钟内,吴凤仙与搭档共裹出了符合标准的21只肉粽,荣获第一。“今天风大,粽叶容易被吹起来,本来可以更快的。”吴凤仙对自己的成绩还不太满意。


  “粽子的外形宜宽不宜窄,四角要对称,线的系法要均匀,这样才能保证粽子在煮的时候不会一边生一边熟。包粽子的时候千万不能把粽叶的叶柄留在外面,因为在煮粽子的时候,很容易把别的粽子戳破。”在比赛结束后,吴凤仙乐呵呵地向村民分享她的裹粽心得。
  
       好吃不好做的芽麦塌饼

 
  每年清明时节,芽麦塌饼成了农家招待客人、馈赠亲友的首选美食。芽麦塌饼是高桥传统美食,面带青色,外面干,里面软,咬一口粘嘴,嚼几口又软又香,热食冷吃都有味。

 
  别看芽麦塌饼吃起来又甜又软又糯,做起来可不轻松。按照比赛规则,每支参赛队要做6个芽麦塌饼,然后煎熟,最后根据“味、形”评选出前三名。而参赛的3名记者都是头回做。芽麦塌饼是以糯米粉、芽麦粉及一种叫“草头”的野草为原料制作的。在正式比赛前,记者特意请教了落晚村做芽麦塌饼的好手陈星敏。


  “做芽麦塌饼,和面至关紧要,面要和得柔韧,做出的饼才不至于塌下来拿不上手。煮烂的草头一捏即碎,和进芽麦粉里,和芽麦粉混为一体,草头钻到里面,清香便四溢开来。煎制过程特别讲究火候和手艺,要将一个个芽麦塌饼贴紧在锅壁上,互相不能碰到,防止粘在一起,把菜油一勺勺过饼,灶火要烧得通红,上面浇上红糖水,等把芽麦塌饼一面烤焦后再翻身烤另一面,这样出锅的芽麦塌饼才美观可口。”


  正午时分,2名男记者组成了一个参赛小队和高桥镇的驻村干部、村民代表同场竞技,尽管面已经提前和好,选手们只需将面揉成饼就行了,但是这简单的要求,对于第一次做芽麦塌饼的记者来说,也是充满了挑战。

 
  面团在记者的手里显得特别“不听话”,不是太干了粘不起来,就是太粘手。在一旁观赛的村民替记者着急,“揉的时候要均匀”;“粘的话就要再放点芽麦粉”;“饼不能做得太薄了,不然煎的时候会塌下去”……村民热心地当起了现场指导员。


  饼揉好后,随后就被送到煎锅进行后一道工序。记者一人掌勺煎饼,一人在旁协助。煎制最重要的是时机的把握,何时换一面煎,何时浇上红糖水,何时出锅,都颇为讲究。看着另外几队选手香气四溢的芽麦塌饼出了锅,而记者锅里的芽麦塌饼却不争气地塌成一团,围观的人在一旁急得不行。


  和龙南村一名村干部组队的记者则显得有条不紊。由于米粉团比较粘手,记者拿棉线从大米粉团上面勒下一小团的米粉,接着一边蘸芽麦粉防止粘手,一边往米粉团子里放豆沙馅,将馅儿裹好后,再将米粉团搓得浑圆,最后轻轻一拍,一个芽麦塌饼就完成了。之后,下锅、翻面、浇红糖水,按部就班,做出来的饼倒也像模像样的,在最后的评比中,和村干部搭档的记者队一举取得了第三名的好成绩。

 
  与村民们一起分享着自己做的芽麦塌饼,记者感觉到从未有过的美味。
  
       快乐赛场

 
  “奶奶,我们洗手去。”裹粽子比赛一结束,永安村驻村干部管亦柠就亲切地招呼和她一起搭档参赛的陈玲娥老人去洗手。在活动现场,她一直挽着陈玲娥的胳膊,亲热如祖孙俩。


  管亦柠住在陈玲娥家,驻村这段时间,她和老人一家已经处得像一家人。“我从来没裹过粽子,赛前专门让奶奶教了一下,今天成绩大有进步。”赛后,管亦柠还拿着自己的比赛成果和67岁的陈玲娥老人一起合影留念。


  和湘庄村驻村干部朱岩搭档参赛的,是朱岩的住户张培仙。朱岩是河南人,对桐乡本地的清明节特色小吃不熟悉,张阿姨就耐心地给他讲解。朱岩一边听,一边点头,而本地结婚、丧葬这些习俗,张阿姨之前跟他讲起过,他大致也了解了。


  参加这次特色小吃文化体验活动的驻村干部很多是拖家带口而来。作为裹粽子比赛中首位登场的男选手,驻村干部钟惠荣和队友配合得相当默契,在5分钟的比赛中,钟惠荣9岁的女儿一直站在爸爸面前,目不转睛地看着他裹粽子,到小组比赛快要结束的倒计时时段里,这个渴望老爸胜出的小姑娘激动得快要跳起来了。


  驻村干部方青在参加裹粽子比赛时,带来了强大的亲友团,她的丈夫和女儿都来助阵鼓劲。“你赢了,你们赢了!”第三组比赛成绩一揭晓,方青的女儿就兴奋地扑到妈妈怀里。方青和搭档吴凤仙组成的龙南村代表队,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方青的家人显得异常高兴。

       爱吃不会做


  粽子、芽麦塌饼、青团、高桥糕……说起桐乡地方特色小吃,很多人会如数家珍。然而真正会做的,却不多。

 
  高桥镇永安村村民陈玲娥老人告诉记者,制作芽麦塌饼的野草只生长于清明前后一个月时间,过后这些野草会开花老去,不能食用。过了清明后,就吃不到好吃的芽麦塌饼了。

 
  从某个角度来说,制作特色小吃的过程,就是从中了解民俗文化的过程。高桥镇迎丰村村民姚慧瑾今年24岁,在比赛当天与驻村干部搭档的选手中,她的年龄最小,显得格外抢眼。在裹粽子比赛中,她和迎丰村驻村干部袁莹璐合作,完成了11只粽子。问及参加比赛的原因,姚慧瑾告诉记者:“我想和大家一起感受一下高桥镇的传统小吃文化,因为年轻人已经不太会做这些传统美食了,自己也是最近才向奶奶学了裹粽子的方法。”


  相比大妈们制作特色小吃时的熟练手艺,年轻选手的技术大多显得笨拙很多。高桥镇毛水浜村的农户陈凤英却很理解,她说:“现在30岁以下的年轻人,已经不太会裹粽子、做芽麦塌饼,一般家里面都是上了年纪的人来做,年轻人都嫌麻烦,不愿意学。”记者随机采访了活动现场的一些年轻人,从小吃过这些特色小吃的有很多,但是会做的极少。


  不要让传统小吃失传,是这次比赛的题外话。


所属专题:

桐乡市“进百村住千家联万户”实践活动

 打印  收藏本页  关闭本页
来源: 《今日桐乡》 作者: 今日桐乡记者 梁英 今日桐乡见习记者 赵红 陆烨 岑军  鲍燕楼 编辑: 宋琼燕
   相 关 稿 件


桐乡新闻网版权声明
① 本网(桐乡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桐乡新闻网”、“嘉兴日报-桐乡版”、“桐乡电台”、“桐乡电视台”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桐乡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须注明“稿件来源:桐乡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573-88118696。
  
最新
 
图片
 
    驻村干部为农户落实保险
    驻村干部为农户落实保险
    爱卫月宣传
    爱卫月宣传
    化妆舞会
    化妆舞会
    新居民开设儿童游乐场
    新居民开设儿童游乐场
桐乡网警
浙ICP备06047663号 桐乡市新闻网络中心 版权所有 2006-2008(第三版)
电话:(86)0573-88118696 
地址:浙江省桐乡市振东新区环园路578号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