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预报 总站·浙江在线 浙江新闻 图片 今日桐乡数字报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桐乡
浙新办2006[33]号
 网站首页 | 桐乡新闻 | 国内国际 | 图片频道 | 视听频道 | 党务公开 | 人文桐乡 | 专题栏目 | 文明 | 彩票代购 
 桐乡概况 | 理论视点 | 教育天地 | 财经纵横 | 房产家居 | 汽车时代 | 休闲旅游 | 生活健康 | 资讯 | 民生信息 | 投稿
 【镇街网闻联播】:梧桐 凤鸣 龙翔 濮院 乌镇 屠甸 崇福 高桥 大麻 洲泉 石门 河山 社区巡礼
  您当前的位置 :  桐乡新闻网 >人文桐乡 >文化新闻

中国移动-桐乡分公司

《桐乡方言》第三版将刊印出版

  平湖通过保护钹子书曲艺,用说唱的方式传承平湖方言;海宁寻找地道“发音人”,用“方言词典”留住海宁方言;在桐乡,有一位名叫钟瀛洲的老人,倾注多年心血,完成了一本专门记录桐乡当地方言的书籍,这也是桐乡第一部方言俗语辑录。

  “白落落一场空(付出没有结果),懒汉过年扮羊叫——咩(没)”……这些桐乡人最为熟识的乡音俗语,平常只闻于寻常巷陌,如今都被钟瀛洲老人收录在了《桐乡方言》里。

  现在,《桐乡方言》第三版正在紧张校对中,近期将刊印出版。“带上它,这是一片故乡的云,这是一抔故乡的土。”这是钟瀛洲写在新书扉页的一句话,希望那些已离开或即将远离故土到外地学习工作的游子能记住故土的乡音。

  少小离家 乡音无改

  对于钟瀛洲老人而言,他收录的每一条方言词汇、谜语谚语都是宝贝,寄托着自己对乡音的一片痴情。老人是桐乡石门湾人,在10岁时就远离了故土,先后在上海、贵州、吉林、海南等地工作和学习。令人称奇的是,在外近40年的旅居生活,钟瀛洲老人竟能做到“乡音无改”。

  为什么会想到要把桐乡方言收录成书呢?钟瀛洲老人笑着说,自己从小就喜欢模仿别处的语言,而长年生活在外的他对家乡的方言俗语更是倍感亲切。“一次在海南,我突然听到一个女人说‘囡囡勿要哭,再哭陌陌人(陌生人)要抱侬去’。当时我很激动,马上与她攀上话,她竟然是海宁人。回家后,我想若能把历年来积累的方言俗语汇编成一本书,作为联络乡谊之用该多好。”

  1992年回到家乡后,他总喜欢往茶馆里跑,听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闲聊。每当听到一句还未收录的方言,他就会拿出随身携带的香烟壳或名片,认真地记录下来,并问清楚发音、意思和出处。

  慢慢地,老人的方言越集越多,细细数来竟有5400多条,就这样,老人的第一本《茅盾、丰子恺故里——乡音录》出版了。在之后的2年里,他将新收集到的600条方言俗语补充到书中,还对每条方言作了注释,并一一标注了国际音标,这才又出版了第二版。

  从《乡音录》到《桐乡方言》

  到目前为止,钟瀛洲老人收录的桐乡当地方言俗语已有6800条。在原来《乡音录》的基础上,又增加了新收集到的乡土谜语,如“铁店里翻跟头,肉店里唱山歌(吃炒蚕豆)”、“阿婆拉门对有只碗,三日三夜落不满(鸟窝)”等都是他走进农村、深入农家收集来的。“这些谜语乡土味很浓,描述的很多东西现在已经看不到了。”

  自2002年《乡音录》第一版问世至今已经有10年时间了,新的方言条目增加了千余条。原先的《乡音录》以收集自己老家石门地区的方言俗语为主,而钟瀛洲老人现在又收录了洲泉、崇福、濮院等乡镇的方言,收集范围更广了,可以说是囊括了整个桐乡地区的方言俗语,所以老人就将书名改成了《桐乡方言》。

  《乡音录》的欧洲奇缘

  钟瀛洲老人告诉记者,《乡音录》第一版完成不久之后,他将这本书的打印稿送给了在上海从事翻译工作的女儿。说来也巧,一个匈牙利朋友易姆利无意中看到了老人女儿放在办公桌上的这本书,非常感兴趣,当时就问:“这本书是谁写的?”当易姆利得知是她的父亲所写时,就说等书正式出版后,一定要送给他一本。

  原来,易姆利非常喜欢收集东南亚地区各国的民俗、语言等,而钟瀛洲老人的这本书对他来说无疑“正中下怀”。更巧的是,2004年的一天,当易姆利在英国大不列颠图书馆看这本书的时候,该图书馆馆长问起了这本书的来历,并希望能将这本《乡音录》保留在馆内,还特地开出了收藏证明,委托易姆利转交给老人的女儿。

  在方言的海洋里畅游

  方言,是中国多元地域文化的承载者,是中国民间生活思想最朴素的表现形式,也是含义最丰富最深刻的语言形态。随着人口的流动、社会多元化发展,方言对于新生代的年轻人而言是陌生的,一些方言日渐式微,甚至面临着消失的危机。近日,浙江省档案馆为全省18个地方最正宗的方言“入库”,通过录音等方式保存“乡音土话”。

  “格两日真刚忙煞特了,一塌刮子三个人,生活做来昂刚不能登,一淘出去白相随便乃哈勿来了……(大意:这两天真的忙死了,一共三个人,工作还没做完,一起出去玩肯定不行了)”这句话对于说普通话的人来讲,可能是一头雾水。如果不了解桐乡当地的文化和传统,就会有更多的年轻人,对自己的故乡越来越感到陌生。

  “我真想能编成一只过滤网,带上它天天在方言的海洋里畅游。在今后的生活中,只要遇到好的内容,我仍会将它们充实到书里。”钟瀛洲老人对收录方言的执着令人钦佩。

  【桐乡方言条目举例】

  (1)惯用语:顶勿错(最好,最合适);掼匹子(摆阔气,其势如甩扑克牌);一噗团(一堆,一起);吃钝头(对主动者而言,讥讽、挖苦;对被动者而言,碰钉子)。

  (2)俗语:寒毛凛凛(毛骨悚然之意);牛头夜叉(荒诞不经之意);什野糊糟(一塌糊涂之意);踏沉船头(落井下石之意);横争直来,死争活来(强词夺理之意)。

  (3)歇后语:蒋堡里淘箩——好得只嘴(口)(今龙翔街道正福村出竹器);曲蟮游太湖——野豁豁(曲蟮:蚯蚓);脚炉盖当镜子——穿完穿完(看穿);哑子讨娘子——好来话勿来。

  (4)谚语:螺蛳壳里做道场(比喻小场面办大事);蛤蚌炒螺蛳(比喻掺杂在其中不受欢迎);鸟叫做到鬼叫(比喻起早摸黑)。

  【你也来读读下面的话】

  我走上水乡的“一爿爿”桥,领略着江南如诗如画的风景,耳闻水上传来的悦耳的欸乃摇橹声。我凝视着来来往往的“篷船”激起的“浪头”和“河滩头”穿“蓝印花布”的洗衣姑娘甩起的水花;侧听着“桥硐”上隔岸邻里间的对话:“跟朝来客人啊?”“儿子放假了,买点‘弯转’、杀只鸭……”“桥堍下”,在“小囡囡”吵着要父亲“卖狗”的哭闹声中,我嗦嗦嗦地照吃“羊肉面”。我“轧进”茶馆店,同“老老头”们坐勒“一噗团”,泡壶茶,笑眯眯听“伊拉”“讲山海经”,哪怕“牛头夜叉”,甚至碰着“关子头上敲潮烟”,我仍兴致勃勃。

  清明里“轧蚕花”、“拔茅针”;立夏日结伴到深乡下去烧“野火饭”。我会像孩子似的“轧进”桑树地里去采“乌都”,吃得嘴巴“漆紫”;我也能同农民兄弟一道“出田畈”去体验“从鸟叫做到鬼叫”的生活:或“掼稻”,或“捋菜子”,或“采菊花”。我喜听着乡间收花人的戏语:“这担花(蒸制的杭白菊),皇帝也要叫伊娘——太厚太厚(后)。”进农舍,我特去“羊棚头”亲自去看“一只羊叫出来——满棚吃”的情景。咩咩叫声中,不禁又想起“懒汉过年扮羊叫——咩(没)”这横生妙趣又颇有教育意义的歇后语。——选自《桐乡方言》


所属专题:
 打印  收藏本页  关闭本页
来源: 南湖晚报 作者: 记者 马国海 编辑: 宋琼燕
   相 关 稿 件


桐乡新闻网版权声明
① 本网(桐乡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桐乡新闻网”、“嘉兴日报-桐乡版”、“桐乡电台”、“桐乡电视台”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桐乡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须注明“稿件来源:桐乡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573-88118696。
  
最新
 
图片
 
    我为爷爷读报
    我为爷爷读报
    商家向消费者征集建议
    商家向消费者征集建议
    食品安全 生活安心
    食品安全 生活安心
    基干民兵治安巡逻队
    基干民兵治安巡逻队
桐乡网警
浙ICP备06047663号 桐乡市新闻网络中心 版权所有 2006-2008(第三版)
电话:(86)0573-88118696 
地址:浙江省桐乡市振东新区环园路578号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