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预报 总站·浙江在线 浙江新闻 图片 今日桐乡数字报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桐乡
浙新办2006[33]号
 网站首页 | 桐乡新闻 | 国内国际 | 图片频道 | 视听频道 | 党务公开 | 人文桐乡 | 专题栏目 | 文明 | 彩票代购 
 桐乡概况 | 理论视点 | 教育天地 | 财经纵横 | 房产家居 | 汽车时代 | 休闲旅游 | 生活健康 | 资讯 | 民生信息 | 投稿
 【镇街网闻联播】:梧桐 凤鸣 龙翔 濮院 乌镇 屠甸 崇福 高桥 大麻 洲泉 石门 河山 社区巡礼
  您当前的位置 :  桐乡新闻网 >人文桐乡 >文物古迹

中国移动-桐乡分公司

桐乡吴越古战场史话

  桐乡这片肥沃而平坦的土地有着7000多年的悠久历史,但是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是从春秋时期开始的。它是以一个开天辟地般的大事件拉开序幕的,这个大事件便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即历史上有名的“吴越争战”。《春秋》是我国最早的编年史书,但记录这一大事只有十二个字:“定公十四年,於越败吴于槜李。”“定公十四年”就是公元前496年,而“槜李”就是现在的桐乡一带。可以这样说,是吴越争战把桐乡的历史一下子从迷糊混沌的远古带到了有文字可探究追索的清晰的时代。


  如果说桐乡的历史是一部漫长的电视剧,那么前面的大部分景头只是在扫视莽莽苍苍的天底下有人影在蠢蠢欲动,是吴越争战第一次把桐乡人拉上了近景头,第一次让我们看到了先人们强健的四肢体魄和丰富的面部表情,以及他们脚下那片最先留下了人文印痕的平地、高岗和河道。


  公元前496年,吴王阖闾趁越王允常死,兴师伐越,允常子勾践奋起抗击。战斗中,阖闾被击伤手指,不久后死。子夫差立为吴王,誓雪父仇。于公元前494年再度伐越。勾践大败,割地求和,江(钱塘江)西之地尽归吴国。勾践遂卧薪尝胆,励志图强,十年生聚,十年教训,于公元前473年起兵,一鼓作气,长驱直入,一举灭了吴国,成就了“三千越甲可吞吴”的壮举。而此时的桐乡一带恰好处于吴越之间,距越的都城会稽(今绍兴)200里,离吴的都城吴城(今苏州)180里,真可谓是“吴根越角”。两国争战,这里自然就成了两军对垒厮杀的战场,你退我进绞着拉锯的区域。血雨腥风的战争给桐乡这一片当时原始得还如同一张白纸的旷野上涂抹上了一层战火的色彩,石门、垒石弄、天荒荡、鹞子墩、纪目墩、千人坡、南长营、烽火楼……一个个地名,蕴含着几分战争的痕迹,也透露着几分血腥和野蛮,聚敛了千军万马的气势,铸就了铜墙铁壁的坚固。

 

 

石门垒石弄,传说为吴越两国分界处。


  石门之名可以说是最典型的吴越争战的产物。“尝垒石为门,为吴越两国之限”,兵锋既起,车马相逐,双方遂筑城划疆而治。越王在此垒石为门以防吴,吴王亦结寨屯兵于此以拒越,森严壁垒,针锋相对,俨然一派一触即发的态势,弥漫着浓重的战争气氛。如果说石门是吴越两国的边界,那么垒石弄就是边界的中心线,它处在镇中间,南北向,长不过百米,宽仅3尺,人们倚门而立,可侃侃而谈,也可窃窃私语,亲昵如同一家人。但在那时,却是形同水火、势不两立的两国。一弄分两国,或许是传说,但一弄划两县,却是事实。明朝宣德五年,也就是公元1430年,桐乡从崇德县分离出来,独立设县。石门镇一分为二,隶属两县,两县父母官竟循此传说,以垒石弄为县界,自此直至清朝覆灭,一弄划两县的状态沿袭了近500年之久。垒石为门,结寨屯兵,当时是战争的需要,或许是不得已而为之,但到后代,风烟散尽,遗迹依稀,便成了文人雅士怀古思远的最好来由。“人事有代谢,往事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好古是风雅之士的共性。在石门,也留下了许多凭吊遗迹的诗篇。明代时,嘉兴知府钱荣曾写过一首诗:“苍茫白石锁寒塘,十里尘埋古战场。人物已非天自老,山河依旧世空忙。千年迹在湾流碧,一代兵销草木长。几度登临陪惆怅,西风吹泪洒荒凉。”清代郑镰有《玉湾怀古》诗:“春秋尚争地,吴越此分土。可怜一夫差,属镂杀良辅。不顾抉眼臣,遂亡伤指父。有仇不能报,此恨成千古。”在清代,“石门故垒”还被列为“桐溪八景”之一。邑人陈润的《石门故垒》写得最精彩:“古塞千年尚有基,断横残石草离离。风烟不散英雄气,犹如吴兵百战时。”即使到了现代,亦有风雅之士在垒石弄南首,运河岸边,竖起一碑,上书:“古吴越疆界”,作为追溯石门历史源头的一个标志。

 

 

古吴越疆界碑,在石门镇运河之畔。


  天荒荡在河港密布的桐乡绝对可以说是一个另类。它在原同福乡境内,现在属于凤鸣街道了。“上水无埠头,出水无路头。”天荒荡是一片地势高而平坦的旱地,1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竟无一条河流贯穿,哪怕是一条小小的浜汊也没有,这在桐乡是极其罕见的。光绪《桐乡县志》载:“荡地甚大,相传为吴白喜教车战处,土人耕种,往往得败甲朽镞。” 以前,这是一片蓬蒿遍地的荒原,四周六七里之内无人居住,当地老人说,旧时夏天晚上,时有鬼火(磷火)闪烁,令人毛骨悚然。清代嘉道年间,文人张观澜路过天荒荡,写下《吴越战场》一诗,把这个千年古战场写得如同阴间地府一般,鬼哭狼嚎,阴森恐怖:“千年旧事空遗躅,夜雨阴磷照残镞。土蚀寒骸剥碎青,啾啾冤鬼来相哭。”新中国诞生后,上世纪50年代末,天荒荡水利开发,才彻底改变了原貌,荒凉的古战场变成了经济作物小桑苗、杭白菊的主产区,春来桑海泛碧波,秋至菊田披白雪,四周村落也逐渐向荡中延展,人烟渐稠。本世纪初,又建起工业园区。现在,天荒荡内厂房林立,交通四通八达。人们来这里或乘车经过这片朝气蓬勃、人来车往的工业园区时,谁还会想起脚下曾是一片血肉横飞、刀光剑影,令人闻风丧胆的战场呢?

 
  天荒荡南北各约三里,有两墩,南为鹞子墩,北为纪目墩,均为吴越争战的遗迹。鹞子墩传说是吴军放飞鹞子以辨风向的地方。光绪《石门县志》记载:“鹞子墩,在东九都,为吴越战地。”纪目墩又名“纪目坡”,民间传说是吴王夫差的刀兵冢,直到现在附近百姓还在向他们的子孙口口相传。但成书于清光绪年间的《石门县志》则另有说法,而且言之凿凿,有名有姓,让人很难摒弃其说。它说纪目墩“高十丈,周三百步,环以水泾。邑士朱天麟幼时见坡侧钟生家运土得旧碑,断缺漫灭,大略谓吴王夫差募兵五千牧养于此。名曰纪目者,立纪纲而有条目也。”纪目墩在上世纪70年代时尚存,还有五六丈高,附近年纪稍长的村民小时候都在墩上玩耍过,后在平整土地的运动中才被彻底铲平,现在已是一片茂密的桑园,与周围的田地无异,只是遗址四周的河流还在,可以想像当年孤墩独立、绿水环绕的风景。传说从前坡上还有一亭,名“纪目亭”,但这是很久以前的事了,连光绪《石门县志》也没有记载。


  说起吴越争战,还不得不说说槜李、语儿和何、晏、萱三城。司马迁在《史记》中写到“吴世家”时曾说:“吴伐越,勾践迎击于槜李。”那么槜李在哪里呢?相当于现在的什么地方呢?元朝至元年间成书的地方志《嘉禾志》明确说:“槜李城在县(指嘉兴)南四十里,高二丈,厚一丈五尺。”《古今图书集成》则记载得更明确:“府治(仍指嘉兴)西南四十五里,春秋时越败吴于槜李,吴王伤指卒于此。”光绪《桐乡县志》除了记载槜李外,还记载了其他小地名:“去嘉兴西南四十五里,有古槜李城址,即越败吴址也,其地有烽火楼、千人坡,在今千金乡。”千金乡在今桐乡城南百桃、屠甸、南日一带,这一带特别是百桃至今还是槜李的正宗产地。


  语儿也称“御儿”,最早出现在《国语》一书中:“勾践拓地,北至御儿。”是说越王勾践开疆拓土,最北达到御儿这一地方。而成书于东汉、专门记述吴越两国地理人事的《越绝书》中明明白白地记载御儿(即语儿)是越国的土地,而且还介绍了这地名的由来:“语儿乡,故越界,名曰就李(即槜李),吴疆越界为战地。”“勾践入臣于吴,夫人产女于亭,养于就李。勾践胜吴,更名女阳,更就李为语儿乡。”崇德古称“语溪”,渊源即于此。崇德城南原有女阳亭(也称“语儿亭”、“语溪亭”),位置在今运河与南沙渚塘交汇处。清朝时,此亭虽已残破不堪,但遗迹尚在。同治光绪年间,石门县有一个徐福谦,字漱珊,号寿石的老人,曾官至通奉大夫户部郎中,晚年倦游归乡,流连于“萧寺黄叶、柳影津水”之中,撰有“语溪十二景”,其中一景便是“女阳夕照”,并题诗一首:“越女名亭迹已非,荒烟蔓草认依稀。城南泛棹寻诗去,犹有颓垣映夕晖。”直到1971年,崇福市河拓宽,女阳亭颓垣拆除,遗址才荡然无存。


  这场发生在2000多年前的吴越争战自然也少不了女人的参与,这个女人便是位列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首的西施。这个生于苎萝山中的浣纱越女,天生丽质,与世无争,却被焦头烂额的勾践当作一粒诱饵、一剂迷魂汤送给了正踌躇满志的吴王。由于她是吴越两国瞩目的大美人,在她依依惜别故土前往吴国的途中,虽然没有“狗仔队”一路跟着,但还是留下了一路的花絮,一路的故事。桐乡一带无山,但水好;无山珍海味,但槜李好吃。所以她一步一移,逗留得最久,于是她洗脸的小河,被叫作了“胭脂汇”;她汰脚的河滩,被唤作了“濯足滩”;她梳妆的亭子,被唤作了“西子妆楼”;她练习歌舞的楼台,被称作了“歌舞庙”。最神奇、最美妙、最不可思议的当数她摘过、吃过的槜李,竟然从此留下了一道淡淡的、清晰的美人爪,经历千年而不褪。美人、名果、爪痕,引得后世无数的文人雅士不仅馋涎欲滴,而且还浮想联翩,甚至想入非非。现在人们所能看到的题咏槜李的诗,几乎每首都联系这西施留下的爪痕,如:“兴亡常事何须问,且向西施觅爪痕”、“吴宫花草久荒凉,犹剩西施爪甲香”、“记得爪痕曾把玩,频劳纤手摘高枝”、“爪掐纤痕留颗颗,琼浆吸尽润诗喉”。但最有名的还是朱彝尊的那一句:“闻说西施曾一掐,至今颗颗爪痕添。”吴亡后,传说西施逃出吴宫,与功成身退的范蠡泛舟五湖,终老烟波。在桐乡,以范蠡来命名的湖泊竟然有两处,一在濮院,今已湮没。一在屠甸,至今仍完好保存着。湖泊大约百亩,旁边野芦丛生,中有小洲一,上面杂树葱笼,远望烟波缈缈,常有渔舟来往,此景颇有古意,也相当入画。当年,范蠡深知与勾践相处,只可同患难不可同享福,遂退隐江湖,远离政治,后人曾作《范蠡湖》一诗称赞其明智:“乌喙深知不可亲,功成只合老江滨。五湖剩有闲风月,甘作鸱夷寄此身。”

 

 

范蠡湖,位于屠甸镇原蠡湖村。传说吴国灭亡后,范蠡和西施曾在此隐居。 ■摄 金卫其


  “土化吴王甲,骨锈越王兵。五月菖蒲草,千年槜李城。”2500多年前的这场吴越争战距离现在已经太久太远了,但它是桐乡最早的有文字记载的一段历史。时间是最无情的,经过千百年的筛选,这场战争留在后人心目中的似乎只有美丽的传说了,只有当我们探究起一些桐乡最古老的地名时,才遥想起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曾经是刀光剑影、鼓角争鸣的古战场。


所属专题:
 打印  收藏本页  关闭本页
来源: 嘉兴日报-桐乡版 作者: 颜剑明 编辑: 朱勋一
   相 关 稿 件


桐乡新闻网版权声明
① 本网(桐乡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桐乡新闻网”、“嘉兴日报-桐乡版”、“桐乡电台”、“桐乡电视台”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桐乡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须注明“稿件来源:桐乡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573-88118696。
  
最新
 
图片
 
    大锅羊肉 香飘古镇
    大锅羊肉 香飘古镇
    法律咨询服务上街
    法律咨询服务上街
    乌镇湖羊美食节
    乌镇湖羊美食节
    妈妈的拥抱
    妈妈的拥抱
桐乡网警
浙ICP备06047663号 桐乡市新闻网络中心 版权所有 2006-2008(第三版)
电话:(86)0573-88118696 
地址:浙江省桐乡市振东新区环园路578号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