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预报 总站·浙江在线 浙江新闻 图片 今日桐乡数字报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桐乡
浙新办2006[33]号
 网站首页 | 桐乡新闻 | 国内国际 | 图片频道 | 视听频道 | 党务公开 | 人文桐乡 | 专题栏目 | 文明 | 彩票代购 
 桐乡概况 | 理论视点 | 教育天地 | 财经纵横 | 房产家居 | 汽车时代 | 休闲旅游 | 生活健康 | 资讯 | 民生信息 | 投稿
 【镇街网闻联播】:梧桐 凤鸣 龙翔 濮院 乌镇 屠甸 崇福 高桥 大麻 洲泉 石门 河山 社区巡礼
  您当前的位置 :  桐乡新闻网 >桐乡新闻 >桐乡·人物

  

余耿学:桐乡大学生湘西支教感动甬城

       “有几个学生为了今天来上课,凌晨四点半就从家里出门了,走两个多小时才走到学校,真的很感动,他们的求知欲,以及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这句话摘自宁波大学大二学生余耿学的日记。

 

       炎热的8月,一群来自全国不同高校的90后大学生,为了同一个目标,长途跋涉48个小时,来到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龙山县他砂乡。他们在当地的小学住下,展开了为期半个月的支教生涯。

 

       360个小时,他们带回来的近百篇支教日志,勾画出了一段段真实的故事。余耿学说,半个多月的特殊经历,从走惯水泥路到走山路、从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到翻山越岭去买菜、学会自己做饭、花上四五个小时送孩子回家……他们“长大”了不少 。

 

        孩子们拿野花上课的照片 吸引了余耿学

 

       余耿学,嘉兴桐乡人,宁波大学大二的学生。

 

       一次网上冲浪,他无意中看到了几张照片:一群手里拿着野花的孩子在上课,教室里没有讲台,课桌很旧很旧,一个男孩子穿着一双布鞋,其中一只露出了脚指头,那是在冬天。

 

       这是一篇求助帖,发帖人是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龙山县他砂乡他砂小学的李老师。正是因为这几张照片,开始了余耿学与他砂小学的缘分。

 

        余耿学随即联系上李老师,当他听说那边的孩子几乎没有一本课外书时,他想到:要尽自己的力量去帮助他们。

 

        一开始,余耿学联系到宁波育才小学发动一日捐活动,总共募集到800多本课外书。如今,他砂小学已建起了一个爱心图书室。今年六一儿童节前夕,余耿学又在学校和其他高校网站同时发起倡议。“那次活动,网上有1000多名网友参加,平均每个孩子都能收到3-4份礼物。”余耿学回忆说。

 

       今年暑假前,余耿学向学校提议去他砂小学支教,通过一则帖子,有100多位大学生来报名。最后,确定上海师范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上海戏剧学院、浙江财经学院、浙江树人大学、西南财经大学、浙江理工大学的13名学生前往。“我们14个人,除了一个是我的小学同学外,其他的都是互不相识的人。”8月3日,14个大学生相约杭州南站出发,到5日晚上8点才到达他砂,经历了48小时的颠簸路程,“看着车子在山边开着,真的很危险,再加上山路的颠簸,我们再累也不敢睡。”

 

       放暑假的孩子 一下子来了110个人

 

       “去了之后,看到了很多想象不到的东西。”到达目的地后,眼前的画面让这14个大学生大为吃惊。“孩子们回家的路很长很危险,没有交通工具;中饭最丰盛的就是那种一块钱一包的泡面,他们吃泡面不用筷子,只要倒点水,就直接拿着袋子吃。”

 

        孩子们原本已经放暑假,但是余耿学等14个小老师到来后,“孩子们非常积极,一下子来了110个人,我们开了2个班,但还是不够,经常有三个孩子合坐在两个位置上。”余耿学回忆。

 

       “他们读书的声音十分响,几乎是喊的!”浙江理工大学的徐佳娜说,但是那里的孩子不自信,也不会画画唱歌,所以我们在那里经常是教他们画画,教他们唱我们会的儿歌。为了让孩子变得有信心,我们就会讲一些励志小故事,然后到操场上去做一些素质拓展,最后让学生每天早上起来对着大山大声地喊:相信未来!走出大山!

 

        那里的孩子上学 要走两三个小时山路

 

       在他砂小学的前几天,14名小老师并不知道这个学校的惯例:老师们每天下午都要把孩子们安全送回家。直到有一天,他们远远地看到三四个孩子后面跟着副校长。

 

        14名小老师商讨后决定也参与这个行动。每天三点钟放学后,他们开始轮番送学生回家。有些村,护送孩子来回至少要花上四五个小时。徐佳娜回忆,有一天,她走山路走到脚上都是泡,“一个小男生这时跑过来说,老师我背你吧,我的同伴眼眶一下子就湿润了。”徐佳娜后来笑着说,老师没事,喝口水又可以走了。于是,一群孩子就跑到很远的一个山泉口,用自己的塑料瓶装了满满一瓶山泉递到她面前。

 

       余耿学也有难忘的“护送经历”:有一次,他送三个孩子回家,分别是7岁、8岁、10岁,她们和奶奶一起住,距离学校很远。余耿学陪她们回家后,天已经很黑了。老奶奶不放心余耿学一个人回去,又让7岁、8岁的两个孙女送他回去。“当时真的很不好意思,但是奶奶一直坚持。路上一只癞蛤蟆的出现,吓得两个孩子连手电筒也掉地上了。”余耿学有点哽咽地说。

 

        没下过厨的他们 半月后有自己的拿手菜

 

        来到山沟里,吃饭成了一个问题。会做饭吗?14个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开始“学习”。

 

       在当地,要做饭就得先生火。第一道工序,就难倒了他们。生一次火,起码要花费半个小时。“我们只能用一些废纸、塑料袋来起火,很难。”有一次,浙江财经学院的邓金健在生火时还不小心踩到了一只钉子。看到他们不会做饭,有一天凌晨,有三个小女孩竟然跑来给他们做早饭,最大的10岁,最小的才7岁。“7岁的小姑娘拿着一把砍柴刀在劈柴,那些柴是山上的樟树,很结实很难劈,而我们连饭都不会。”几个大学生都有点惭愧。

 

       终于,经过一个星期的努力,把饭煮成粥,拿蛋炒饭当菜吃的日子过去了,他们还学会了做白菜炒腊肉、番茄炒蛋、粉丝汤等拿手菜。

 

       买菜在当地也是苦力活。每天凌晨四点半,就要起床赶集。因为学校在山沟里,去附近的洗车河镇或马蹄镇买菜,一般要走上三四个小时。

 

       艰苦的时候,他们总能自娱自乐,还编了顺口溜:“白天上课砍柴赶集买菜,晚上备课驱蚊打蒲扇,喝山泉,睡露天,回味有点甜。”

 

       余耿学说 这次经历一生难忘

 

        离开的那天是8月20日,大学生们之前就和孩子们告别了,留下了自己的邮寄地址和联系号码,鼓励孩子们以后考大学考到杭州、宁波等地。学校为了感谢这些大学生,弄了一个汇报演出,当地的团县委副书记、乡长都来了。

 

       余耿学说,到真正走的时候,因为怕舍不得,就没让孩子们来送。不知道为什么。一个女孩子知道他们要走了,就哭着找到他们,拉着他们的衣服说,老师,把我也带走吧。“后来全部的孩子都来了,他们齐声喊:相信未来!走出大山!”几个女生潸然泪下,有人说,觉得自己是特别坚强的一个人,但是当时真的止不住泪水。真的是在这片土地上付出了真感情。

 

       余耿学说:“这次难忘的经历,与其说是我们帮助了山里的孩子,还不如说他们教会了我们如何珍惜生活,如何生存,如何了解社会。这是我们一生记住的回忆。”


所属专题:
 打印  收藏本页  关闭本页
来源: 现代金报 作者: 记者 章萍 实习生 张丹莹 摄影 余耿学 编辑: 朱勋一
   相 关 稿 件


桐乡新闻网版权声明
① 本网(桐乡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桐乡新闻网”、“嘉兴日报-桐乡版”、“桐乡电台”、“桐乡电视台”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桐乡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须注明“稿件来源:桐乡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573-88118696。
  
最新
 
图片
 
    篮球争霸
    篮球争霸
    感受“3D”
    感受“3D”
    大桥栏杆破损
    大桥栏杆破损
    组织部长与网民面对面
    组织部长与网民面对面
桐乡网警
浙ICP备06047663号 桐乡市新闻网络中心 版权所有 2006-2008(第三版)
电话:(86)0573-88118696 
地址:浙江省桐乡市振东新区环园路578号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