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预报 总站·浙江在线 浙江新闻 图片 今日桐乡数字报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桐乡
浙新办2006[33]号
 网站首页 | 桐乡新闻 | 国内国际 | 图片频道 | 视听频道 | 党务公开 | 人文桐乡 | 专题栏目 | 文明 | 彩票代购 
 桐乡概况 | 理论视点 | 教育天地 | 财经纵横 | 房产家居 | 汽车时代 | 休闲旅游 | 生活健康 | 资讯 | 民生信息 | 投稿
 【镇街网闻联播】:梧桐 凤鸣 龙翔 濮院 乌镇 屠甸 崇福 高桥 大麻 洲泉 石门 河山 社区巡礼
  您当前的位置 :  桐乡新闻网 >桐乡新闻 >桐乡·时政

国庆60周年:难以忘却的革命先辈(上)

       前言: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这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日子。为了这一天的到来,付出了多少人的心血和汗水,甚至宝贵的生命。而在这些革命先辈中就有我们桐乡的儿女。沈雁冰、沈泽民、张琴秋和王会悟,他们代表着广大桐乡人民,为全国解放作出了不朽的功绩。在建国60周年来临之际,本报选取了几位较有代表性的先辈进行缅怀。

 

 

茅 盾 革命先驱 文学巨匠

 

  1981年3月14日,茅盾在医院的病床上,大概是有不测感觉,提出想坐起来写这么两封信,他说这是他久久的心愿。儿子韦韬便委婉地告诉他:你现在坐不起来了,没有力气。你口述,我记录好了。当儿子笔录完毕,给他读了之后,先生点了点头,硬是挣扎着要起身签名,韦韬于是用手扶持着,助父亲一臂之力,使得老人才勉强握起笔,郑重地在致党中央和致作家协会的两封信上颤抖地分别签署上了沈雁冰、茅盾五个大字,但是他嘱咐儿子要在他死后递交。他还喃喃细语说:“我死了,反正什么也不知道了,那时如蒙追认,将是我一生的荣耀。”


  这是两篇多么不寻常的遗言啊!它包藏着一颗对党、对共产主义事业的赤诚之心。1981年3月27日5时55分,一颗伟大的心脏停止了跳动。中国文坛又一颗巨星陨落。


  沈雁冰,原名沈德鸿,字雁冰。“茅盾”是他1927年9月发表《幻灭》时用的笔名。1896年,他出生于乌镇一个半官半商的大家庭里。早在沈雁冰年幼时,其文学才识和伟大抱负就展露无疑。在他进高小的第二年,适逢学校举行童生会考,作文题目“试论富国强兵之道”。沈雁冰便将平时听到长辈议论国家大事的话,用自己的语言组织成一篇400余字的文章。主考老师阅后,大为赞赏,在文中“大丈夫当以天下为己任”一句的旁边加了密圈,还作了“十二岁小儿,能作此语,莫谓祖国无人也”的批语。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沈雁冰开始学习和翻译、介绍马列主义著作。这年暑假,沈雁冰和弟弟沈泽民及其他在外地工作的先进知识分子回到故乡后,建立了“桐乡青年社”,并创办刊物《新乡人》(后改名《新桐乡》)。他们以改造旧桐乡、建设新桐乡为己任,开展了一系列活动。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沈雁冰就从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成员成为最早的中国共产党党员之一。沈雁冰在积极参加早期共产主义运动的同时,继续高举文学革命的大旗,和郑振铎、王统照、许地山等于1920年发起组织了“文学研究会”。积极提倡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学,与当时文坛上的复古主义、唯美主义、颓废主义、“鸳鸯蝴蝶派”等进行坚决斗争。1933年1月,沈雁冰长篇小说《子夜》的出版震动了中国文坛,这部革命现实主义巨著的出版,无论沈雁冰对本人的文学道路,还是我国现代文学发展史上都有着里程碑的意义。与此同时,沈雁冰为揭露日寇侵略给中国带来的灾难,控诉国民党反动派妥协投降的罪行,创作了《林家铺子》、《春蚕》、《秋收》、《残冬》等著名的短篇小说。这些作品和《子夜》一起,以杰出的思想和艺术成就,描绘了一幅上世纪30年代初中国社会的生活画卷,把“五四”以来的新文学成就,推到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随后的几年,他陆续完成了著名的散文《风景谈》、《白杨礼赞》等,写下了长篇小说《走上岗位》,剧本《清明前后》,短篇小说集《委曲》,以及100多篇杂文和文学评论。


  新中国成立后,沈雁冰出任第一任文化部长。


  茅盾对故乡一直是念念不忘的。1977年 12 月,桐乡县有两位同志应邀到北京布置农业展览,这两位同志专程拜访了茅盾。 后来这两位同志在离京前,专门向茅盾要求墨宝,留作纪念,茅盾欣然答应。雪后天晴,阳光灿烂时,两首《西江月》怀乡诗在茅盾笔底流出。


  故乡的情愫, 魂牵梦萦,故乡的一树一木,对晚年茅盾来讲,是极为珍惜的。自从抗战开始后,茅盾远走广州、香港,越天山,去苏联,回上海,解放后在北京,都未能回老家乌镇去看看,因此,故乡情,故乡貌,哪怕从照片上,从来人介绍中,也可聊慰老人的思乡情。所以,故乡有什么事情,向茅盾求字,求题签等,都尽量满足故乡人的要求。粉碎“四人帮”后,茅盾在视力不佳的情况下,先后为桐乡的《中学生习作选》、《桐乡地理》、《桐乡团讯》、“石门中学”、“乌镇中学”、“乌镇电影院”等题字。

 

 

沈泽民 为革命鞠躬尽瘁

 

  沈泽民同志是中国共产党早期杰出的党员之一,是“五四”运动影响下涌现出来的新文化战士。他将自己短暂而闪光的一生无私地奉献给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文学事业,为中国革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沈泽民出生于1900年6月23日,是沈雁冰的胞弟,天资聪颖,学习勤奋,成绩遥遥领先。对此,茅盾曾回忆说:“泽民的数学、物理、化学,在全校算是最好的。”


  在南京读书期间,恰逢十月革命和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爆发,视野的扩大,使沈泽民的思想发生深刻的变化。沈泽民从日本留学回到上海后不久,文坛正遇上复古势力的反扑,于是他一面从事党的工作,一面从事文艺活动。他与新文化战士一起,成为向封建复古主义进击新军中的一名骁勇的闯将,撰写了许多反击复古势力的文章,以尖锐凌厉的文势,透彻明白的道理,予复古势力沉重打击。


  与此同时,沈泽民投身于革命斗争的实践之中。他担任了中共上海地方兼区执行委员会执行委员,从事工人运动,并在平民女校、上海大学等处担任义务教员,为党培养后备干部作出了贡献。其间,沈泽民与张琴秋相识,1925年,他们举行了新式文明的婚礼。


  1930年4月,周恩来同志应共产国际和斯大林的邀请,赴莫斯科。在周恩来同志的精心安排下,沈泽民只身绕道法国,乘法国邮船回上海。在船上航行的日子里,归来投入实际革命斗争的热切心情,竟使沈泽民在船上梦见红军,激动得高呼起口号来了。幸亏同室旅伴都在酣睡之中,才没有出事。


  回国后,沈泽民立即投入革命斗争。1931年3月,沈泽民受党中央的派遣,与夫人张琴秋秘密离沪,经浦口、蚌埠进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工作,后任鄂豫皖省委书记、鄂豫皖中央分局委员。在鄂豫皖工作初期,他因不了解革命根据地实际,曾一度犯有错误。1933年10月他主持召开鄂豫皖省委扩大会议,承认目前危局“是自己的路线差错”和“一贯的脱离群众所造成的”,并作出了转变斗争方针,进行游击战争的决定。此时,沈泽民已是重病缠身,疟疾加上肺结核,只能靠担架抬行。


  为了不拖累大家,他决定离开部队在山区养病。临行前,他检阅了部队,一一和战友们话别,嘱咐他们:“一定要以万死的精神,实现党的斗争方针的转变,去争取革命胜利!”


   在病重的日子里,他将省委宣传部长成仿吾叫到面前,一边吐血,一边用药水将给中央的检查报告写在一条白色裤衩上,他在报告中沉重地检讨道:“到现在弄得如此局面,完全是过去错误造成的。”表示今后要“洗心革面,重新做起”。


  根据他的指示,成仿吾穿上这条内裤到上海,通过鲁迅找到了党中央,将报告转给了党。 而这年的11月20日,沈泽民吐血不止,在湖北黄安县天台山逝世,时年33岁。

 

 

张琴秋 红军中惟一的女师长 

 

  在革命斗争中,曾涌现出无数巾帼英雄,在当年工农红军的战斗行列中也有不少女战士。有过留学经历的桐乡人张琴秋,却是红军历史上惟一的女性将领。她在革命战争及和平建设时期都有出色的业绩,是我党第一代革命新女性中的突出代表,解放后又是共和国第一代女部长。


  张琴秋,学名张梧,1904年生于桐乡县一个商贩之家。父母节衣缩食,供她考入浙江省立女子师范学校。


  1925年冬,张琴秋同丈夫沈泽民等秘密搭上一条苏联运煤船,赴莫斯科进入中山大学。1930年,她把刚生下的女儿玛娅安顿在国际儿童院,回到上海。翌年,夫妻两人进入鄂豫皖苏区,张琴秋任军校政治部主任。


  张琴秋刚刚进入鄂豫皖根据地时,同志们都对这个洋学生出身的女人能否当好军校政治部主任存有怀疑。不过张琴秋第一次出场,就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她身着灰军装扎着绑腿,英姿飒爽地出现在操场上,以非常标准的军人姿态和响亮的口令使大家感到惊叹。


  1933年,川陕苏区反“围攻”时,川军一个团从小路包抄到四方面军总医院附近。当时,张琴秋身边只有地方武装妇女赤卫营500人和医院保卫科的几十个男同志。她沉着地根据高山峡谷的地形安排了一个包围阵,待敌军进入山谷中突然卡住两头,然后她带领身边的人进行喊话宣传,说明红军是穷人的队伍。


  敌军进退不得,平时受军阀欺压的士兵又听到这些前所未闻的宣传,都停止开枪倾听喊话。恼怒的敌团长以手提机枪扫射不肯前进的士兵,激起了反戈相向。张琴秋乘敌内乱,率领妇女赤卫营冲下去,将全团敌军缴械。此事很快在全川传扬,《蜀笑通讯》和《中国论坛》都登载了“五百农妇缴一团”的奇闻。


  1935年初,红军在川东北建立了历史上建制最大的妇女部队——四方面军妇女独立师,由张琴秋任师长。红军的西路军向新疆远征途中,张琴秋已临近分娩,但仍在担架上指挥总部机关作战。在马匪骑兵的包围中,孩子出生在戈壁滩上,她也因产后失血过多而昏迷,后被俘。


  抗战爆发后,经周恩来向国民党点名交涉,张琴秋被释放回延安。她担任抗日军政大学女生大队队长、女子大学教育长。解放战争期间,张琴秋在中央妇委长期担任秘书长,1948年曾与蔡畅一同率解放区妇女代表团赴东欧和苏联,在国际上宣传中国的妇女革命。新中国成立后,她长期担任纺织工业部副部长,分管女工工作。


  在1955年解放军首次授衔时,张琴秋早已到地方工作,这位惟一的红军女将便没有被授予军衔。在“文革”风暴中,性格刚烈的张琴秋受到诬陷和迫害,于1968年4月愤然以死抗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结束4个月后,1979年4月,党中央正式为张琴秋平反,对这位“久经考验的老同志”表示了深切的悼念。

 

 

 

 

王会悟 “一大”的幕后功臣

 

  “我的家乡嘉兴有个南湖,离火车站很近,湖上有船可以租。从上海到嘉兴,只及上海到杭州的一半路。如果到南湖租条船,在船上开会,又安全又方便。游南湖的人,比游西湖的人少,容易隐蔽。”


  1921年7月30日晚,当时正在上海望志路106号的石库门举行的“一大”会议突遭法国巡捕的突然闯入而被迫临时中断,正当代表们为如何继续把会开下去而焦虑万分时,王会悟自告奋勇献上的这一提议得到大家的一致赞同。随后,“一大”代表们便从上海悄悄来到嘉兴,在南湖的一艘游船上圆满完成了这次大会的历史使命。


  1898年7月8日,王会悟出生在乌镇。其父王彦臣是晚清秀才,按辈份,她还是茅盾的表姑。王会悟在中学时代就接触了大量新思想、新文化。“五四”运动以后,王会悟来到上海,被介绍到黄兴夫人徐宗汉(中华女界联合会会长)处做文秘工作。其间,与李达相识并相爱了。1920年下半年,王会悟和李达举行了简朴的婚礼,结为终身伴侣。这年年底,陈独秀赴广东任教育厅长,党的“一大”筹备工作由李达和李汉俊负责。王会悟是惟一的工作人员,会议的食宿安排及开会地址等事务均由她一手操办。


  为了确保会议安全进行,王会悟作了周到细致的安排。她让船主把船撑到离烟雨楼东南方向200米左右比较僻静的水域用篙插住,让代表们在中舱的客堂间里围坐在八仙桌前安心开会。她自己坐在船头望风放哨,充当会议的“哨兵”,一旦有别的游船靠近,就哼起嘉兴小调,手指敲着舱门打节拍,提醒代表们注意。为掩人耳目,她还特意准备了一副麻将牌,放在代表们开会的桌上。就连作为午餐预定的酒菜,她也是让船主用拖梢小船送至大船的。当天下午会议正在进行之中,湖上突然传来汽艇的马达声,代表们以为是警察的巡逻艇,当即暂时停会打起麻将。王会悟马上乘拖梢船上湖心岛打听,得知是一户富人家的私人游艇游湖兜风,会议又照常进行。


  在王会悟的精心照料下,按照事先确定的“以一日之长开完大会”要求,会议从中午11时左右开始到傍晚结束,一直进行得很顺利。代表们先后讨论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纲领》和《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决议》,这都是中国共产党人初步运用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解决本国党的建设实际问题的重要文献,对党的名称、基本任务和最终奋斗目标、党员条件和入党手续、党的组织机构和组织工作制度、党的目前任务和领导问题等都作了规定。


  此后,王会悟还主持创办了我党最早的一个妇女报刊——《妇女声》。乌镇的妇女解放运动也是王会悟首先发起的。王会悟没有参加中国共产党,但她时刻以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为中国革命事业,尤其是中国妇女解放事业奋斗了一生。 


所属专题:
 打印  收藏本页  关闭本页
来源: 嘉兴日报-桐乡版 作者: 桐乡市史志办提供资料 朱跃红 整理 编辑: 朱方红
   相 关 稿 件


桐乡新闻网版权声明
① 本网(桐乡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桐乡新闻网”、“嘉兴日报-桐乡版”、“桐乡电台”、“桐乡电视台”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桐乡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须注明“稿件来源:桐乡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573-88118696。
  
最新
 
图片
 
    朝天椒采摘忙
    朝天椒采摘忙
    洲泉请来异地农技员
    洲泉请来异地农技员
    考前测体温
    考前测体温
    听故事 看变化
    听故事 看变化
桐乡网警
浙ICP备06047663号 桐乡市新闻网络中心 版权所有 2006-2008(第三版)
电话:(86)0573-88118696 
地址:浙江省桐乡市振东新区环园路578号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