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预报 总站·浙江在线 浙江新闻 图片 今日桐乡数字报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桐乡
浙新办2006[33]号
 网站首页 | 桐乡新闻 | 国内国际 | 图片频道 | 视听频道 | 党务公开 | 人文桐乡 | 专题栏目 | 文明 | 彩票代购 
 桐乡概况 | 理论视点 | 教育天地 | 财经纵横 | 房产家居 | 汽车时代 | 休闲旅游 | 生活健康 | 资讯 | 民生信息 | 投稿
 【镇街网闻联播】:梧桐 凤鸣 龙翔 濮院 乌镇 屠甸 崇福 高桥 大麻 洲泉 石门 河山 社区巡礼
  您当前的位置 :  桐乡新闻网 >专题 >桐乡15周年 >15年数字

农民收入增长 结构根本转变

  改革开放最大的受益者是广大的农民,桐乡农村居民收入更是显示出了巨大的发展潜力,收入的绝对量和增长幅度一直是遥遥领先于全省水平,特别是桐乡撤县建市后15年中,桐乡市委、市政府以建设新农村为契机,结合桐乡实际,采取切实措施,大力发展工业兴市,取得了显著成效;以富裕农民为核心,坚持统筹城乡发展战略,着力做好农民增收工作,农民收入由起初的单纯增量发展到收入结构性发展,农民收入一直保持稳步健康的增长态势,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93年的2158元上升到2007年的10158元,平均增收571元,年均增长11.7%。

 
  我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伴随着农村改革开放的政策、农村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增长和变化。从1984年到1993年,挣脱了束缚农村经济发展的条条框框后,农民收入进入了高增长时代,9年中人均纯收入提高到了2158元,增长4.20倍,年均递增17.2%,其增速远远超过了同时代的城镇居民收入,其后几年,由于农产品受到了市场供求变化,出现了结构性的过剩,农民收入增幅有所减缓,1999年比1993年均增长只有7.7%,经过我市经济战略调整,农民收入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农民家庭收入中来自非农行业的稳步增加,农民收入增长在新的起点上重新起步, 从1999年-2007年,人均纯收入又提高了153.1%,年均增长12.3%。随着党的十六大的召开,党中央明确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三农”问题备受关注,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攻方向。

  一、收入增长结构发生根本性改变

 
  撤县建市15年,随着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以及农民就业领域的扩大,形成了多元化的收入格局,其中最突出的特征是从事农业生产的收入比重不断下降,非农收入比重不断提高,并且已成为农民主要来源。1993年,在农民人均纯收入中,农业收入和非农业收入的比重分别为51.0:49.30,第二年非农比重首次过半,在随后几年中非农收入比重不断提高,到2007年非农收入比重已占到了81.3%,这也是我市农民收入不断稳步提高的主要原动力。

 
  1、工资性收入成为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主要支撑。1993年至2007年,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由798元增加到2007年的6650元,年均增长16.3%,增长速度超过纯收入增长速度4.6个百分点,特别是最近5年,每年绝对值增长量都过千元,工资报酬收入不仅是是我市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也是我市农村城市化进程的主要动力,工资性增长量对纯收入增长的平均贡献度达73.2%,也是农民非农行业收入比重不断提高的主要原因。这是我市紧抓工业第一方略的推进,进一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取得成果,15年中,农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由1993年的15.9%调整到2007年的7%,产业结构的优化加快了我市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三次产业的增加值比由1993年的15.9:68.2:15.9调整为2007年的7:56.1:36.9,绝对量均趋于增长势态,到2007年桐乡市农村劳动力转移水平超过77.8%,比1993年增加33.7个百分点,转移农业劳动力人数达24.2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水平的提高,加上我市打造无欠薪城市,直接推动了农民工资性收入的快速增长。

 
  2、家庭经营性收入对农民增收的贡献弱化。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的经营性收入虽然仍作为是农民收入的主要部分,但由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收益下降,近几年对多数农户增收贡献处于下降趋势,从绝对量来看,2007年农民家庭经营收入为6040元,达到历史最高峰,纯收入为3176元,在当年农产品大幅度提价前提下,收益率为52.5%,纯收入占总纯收入的31.2%,比1993年下降28.9个百分点。从1999年起家庭经营纯收入的比重就没有超过总纯收入一半,但各年下降的幅度略有高低,而其中农民家庭农业纯收入比重下降更快,1993年,农业纯收入比重占着整个家庭纯收入的一半,到2007年,只占了18.6%,这还是因为当年农产品价格一路飚升的结果。

 
  3、农民家庭经营二三产业为农民增收注入新的活力。家庭非农经营收入从1993的7.6%提高到2007年的37.5%,家庭二三产业发展的一个主要贡献是为我市私营企业发展提供是大量的资金积累,也市培养了大量人才,许多规模企业都是从家庭小作坊起步的,在近几年中,从个体到私营发展周期在缩短,许多农户因而迅速致富。

 
  4、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所占比重提高。在1995年以前,我市农民家庭中尚没有财产性收入这个概念,在我市城市范围不断扩大情况下,土地征用补偿成了农民家庭收入的一种新来源,部分折迁户甚至靠补偿款成了收入最高层,后来随着补偿政策改进和完善,特别是折迁户养老保险制出台,农民财产收入进入有序阶段。农民将部分房子出租外来打工者,租金收入成了农民家庭收入的一个来源,2007年租金收入达到了人均83元,在城郊结合部租金收入比重更大。我市农民家庭户均家庭手存现金和银行存款达4.7万,这为财产性收入带来更多的机会,近几年农民从炒股等投资性收入从无到有,每年以倍数增长,2007年达到了58元。近几年中农村又新增了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和农村养老保险收入二项收入,2007年农民从这二项中得到了72元的收入额,超过了城镇亲友赠送的数额。2007年,财产性和转移性纯收入为332元,比重达到了3.3%。

 
  二、五大因素促进非农收入快速增加

 
  1、劳动力转移加快。二三产业的飞速发展,为我市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了条件,从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人数逐年减少,从事二、三产业的农村劳动力人数快速增长。从1984年到1997年, 正值农产品需缺时期,农业增长对农民收入增加的影响度占主要地位,但随着农产品市场出现结构性供过于求,加上农业现代化技术不断提高,农村从业人员的剩余和剩余劳动时间的明显增加,而我市蓬勃发展的工业经济为农民从事其他职业提供了前提条件,1993年我市35.2万农村劳动力中,有56.0%从事农业生产,多达19.7万人。由于我市计划生育效果显现和城镇化水平提高,到2007年,我市农村劳动力减少到为31.1万,其中农业劳动力仅6.9万人,比重降到了22.2%,农业劳动力平均年龄接近50岁,大量精壮劳动力从单纯农业中解放出来,转移到非农行业,2007年,第二产业劳动力由1993的35.8%提高到62.8%,第三产业也由当年8.3%提高到15.0%,这是我市农民纯收入增长的主要原因。

 
  2、就业渠道扩大,创业环境优越。农村企业的兴起是引起农村劳动力从单纯农业向非农行业大量转移的主要原因。我市企业职工大多数是来自本地或者我地的农业从业人员,近年来我市农村企业经济效益一直保持健康发展,产量总值迅速增长,目前我市有8500家法人单位,规模以上企业达1151家,涌现一批大中型企业和现代化企业集团,年销售超亿元的94家。我市8万多个私企业,不仅为本地20多万农村剩余劳动力得以在本地转移,还为经济主体壮大提供了人财物的培植基地,在大麻、濮院,崇福等地,许多资产上千万的企业都是从个体起步,逐步壮大成为规模型企业的。不仅如此,由于我市经济发达,我市劳动力的平均做工作距离不到4公里,有九成的本市农村劳动力就地就业,外出劳动力的大多从事高收入行业。还大量吸引了大量外地民工,为我市的连锁经济发展带来优势。

 
  3、工资水平上升。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劳动力成本逐年上升。2007年,桐乡市平均每个农村劳动力非农打工年收入为12710元,年平均非农工作时间为10.4个月,非农工作人员、工作时间和报酬都比1993年有成倍增长,特别是近年来,政府加大清理拖欠农民工资的力度,着力改善务工环境,打造无欠薪城市,有效地促进了农民务工工资收入水平的提高。

 
  4、农业生产基础加强。农业基础建设的完善为我市农业长足发展得到保证,15年中,我市从改造“箱子田”到标准农田建设,大大提高了我市防汛抗旱能力,使我市近几年中都没有因我市农业生产遭受自然冲击。农业机械的普遍应用,也大大减轻了农民的劳动。惠农政策到位也让部分从农业生产上得到了更多的收益,从抽样调查显示,我市从事规模农业生产的农户,2007年收入有75%超过了全市人均收入,有45%的农户当年纯收入在全市平均数据的二倍以上,有25%规模户挤身于我市高收入农户层。国家大量扶持农业发展的政策出台,使农业在新起点上又开始稳步发展。


所属专题:
 打印  收藏本页  关闭本页
来源: 桐乡市统计局 作者: 蒋伟杰 编辑: 沈正禹
   相 关 稿 件


桐乡新闻网版权声明
① 本网(桐乡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桐乡新闻网”、“嘉兴日报-桐乡版”、“桐乡电台”、“桐乡电视台”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桐乡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须注明“稿件来源:桐乡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573-88118696。
[ 发表评论 ][关闭窗口]
  
最新
 
图片
 
    慰问高龄老人
    慰问高龄老人
    舞灯笼 迎国庆
    舞灯笼 迎国庆
    中秋茧开秤
    中秋茧开秤
    听京剧 庆重阳
    听京剧 庆重阳
桐乡网警
浙ICP备06047663号 桐乡市新闻网络中心 版权所有 2006-2008(第三版)
电话:(86)0573-88118696 
地址:浙江省桐乡市振东新区环园路578号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