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报料:13867300110

悠游乌镇

2007年06月19日 14:51 来源: 桐乡新闻网
桐乡手机报
 欢迎订阅《桐乡手机报》,每日发送一次,发送短信5111到10086即可开通,详询10086。
       生为桐乡人,却不曾仔细的领略过乌镇的风采,实在是一种遗憾!对乌镇的向往从儿时读文学大师茅盾的《林家铺子》就开始了,长大了在外地求学,每每有同学问起乌镇,总是溢于言表,甚为骄傲! 

       在这个风和日丽,草长莺飞的仲春时节,单位学习小组组织我们乌镇半日游。在古镇外面小餐馆里吃过中饭,我们一行六人就迫不及待地进了西栅景区。古镇规模很大,集市也十分繁忙。商摊小贩的呦喝声此起彼伏,一群群的游客穿梭于街头巷尾,严然是一副江南古镇的繁荣景象! 

       一样的青石板路,一样的小桥流水人家,一样的运河,千年来古镇未改变过,改变的是居住在这里世世代代的人们。在江南六大古镇中,乌镇开发较晚,因而汲取的经验最多,所以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开发比较规范。整个古镇布局合理,既保存了风貌,又相对集中,这是所有江南古镇中没有的。古镇的管理完全采用现代化设备,门口电子检票出入方便。 

       进入西栅景区须要乘船摆渡过去,摆渡的船家大嫂一听我们是桐乡本地人,对我们特别热情,和我们拉起了家常,她说随着乌镇二期的开发来这里游玩的人特别多,外国人更是比比皆是,虽然有语言上的阻隔,但总会笑着对他们打声“hello”之类的招呼,的确微笑总是最好的迎宾方式。不一会儿,我们就到岸了,踏着青石板路,依稀能找到常年依附而生的青苔。小巷蜿蜒向前,却不能一目将其看个通透,这也许就是古镇的韵味所在吧。古镇的房子都是青砖白墙黛瓦,配上那些斑斑驳驳的朱漆门,镶嵌于那曲曲弯弯的弄堂里,那格局,那样式,无一不都透露着一种幽冷暗香的气质,让人不由自主回想起儿时咿咿呀呀的旧事。走在咚咚响的石板路上,巷子里枝叶婆娑,石路写影,两旁的木板结构的房屋一间挨着一间,抑或是装饰古朴的店铺,抑或是精雕细刻的门楼,抑或是门庭深幽的大户人家,古色古香,曲径通幽,一下子竟让人忘了生于何代之感。 

       江南水乡,古镇的房子都是沿溪、河而建,但有一点是不同于众的,有一部份房子是“枕河”的即一部份延伸至河面,下有木桩或者石柱打在河床中,上架横梁,搁上木板。三面有窗,凭窗可览河市的风光,白天水乡人开门便可打水洗衣做饭,晚上临水而栖,午夜梦回,枕下流水潺潺,别有一番情趣。我想欧洲闻名于世的水城威尼斯也没有如此的情趣吧。 

       古镇的小河并不伟岸,河水更谈不上急促,只是慢悠悠地在那里淌着。河上青石板铺就的桥却挺有张力,显得清秀无比。 

       相对于古镇的建筑,水乡的传统更是完好无存的延续了下来!打年糕、过鬼节等等无不显示着水乡古朴的民风。 

       令人最难忘的就数古镇中的“三寸金莲馆”,馆内藏着数百双比手掌还要小脚的鞋,“三寸金莲”是古代对妇女的一种审美评判,江南女子爱美,女孩子便从小开始缠足,直至拥有一双小巧玲珑的脚,那一双双被缠得畸形的小脚踩在青石板路上该有多疼啊,这种病态的审美标准毒害了江南女子几千年,看着那些残不忍睹的缠足工具,不惊让人想到,美首先应该是健康的! 

       乌镇的特产最有名的就数蓝印花布,它是中国民间的一绝,走进蓝印花布场,场地上搭着的高大木架上垂挂着一匹匹图案精美的蓝印花布,随风而飘,游客纷纷驻足留影,爱美的女孩子更是拿着一匹匹布在自己身上比划着,显示着江南女子独特的色彩韵味! 

       我们一行人走累了,便找了家茶馆坐下,开门见桥,推窗凭河,叫上一壶碧萝春,一边清清静静地喝茶,一边闲眺车溪风光,舒适惬意,一时竟忘了天色已晚……
所属专题:
来源: 桐乡新闻网 作者: 董明雅 编辑: 朱方红
相关稿件:
桐乡新闻网版权声明:

① 本网(桐乡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桐乡新闻网”、“今日桐乡报社”、“桐乡电台”、“桐乡 电视台”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桐乡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桐乡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
联系电话:0573-881186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