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报料:13867300110

梦中的水乡

2007年06月19日 14:51 来源: 桐乡新闻网
桐乡手机报
 欢迎订阅《桐乡手机报》,每日发送一次,发送短信5111到10086即可开通,详询10086。
       一叶窄窄的木船轻轻划开湖面的春水,两岸新长的绿意悄悄蔓延了整个堤岸。我梦中的乌镇离我越来越近,一种特别舒适的感觉弥漫开来,仿佛一坛窖藏了多年的陈酒在面前开启…… 

       我从小生长在运河水乡,千年的运河养育了我,而我也一直不曾远离她的陪伴,仿佛一个孩子无法远离母亲的怀抱。我依恋这方水,我生命中渗透着运河的气息。时间渐渐改变了很多的事物,从前的那个家乡也在中改变渐渐离我越来越遥远,只有在梦中,还能依稀看得到临河的过街骑楼,高高山墙下深远悠长的里弄,听得到茶馆里嘈杂而又热闹的谈论,还有一声声带着乡音的吆喝;古老的石拱桥下,水上集市里卖的是本地盛产的甘蔗;悠闲的阳光下,一张张笑脸注视着孩子们欢快地嬉戏……后来,我来到了乌镇,当梦中熟悉的一切真实、清晰地的出现在眼前时,我心中的那个梦再一次浮现出来,仿佛一切都在改变,只有这个小镇不曾改变过什么,仿佛幽莲独自开落,质朴从容。一个人在雨中的小镇上静静地行走,脚步敲打着斑驳的青石,在长街上回荡,两旁雨帘垂落,仿佛行走在梦中,真切中又带着一点不真切,熟悉中而又带有一点陌生。白墙黑瓦、小桥流水,还有质朴的乡音和真实的生活,一种叫做乡愁的情愫在悄悄中袭上心头。我爱这方水,爱这种生活在梦中的感觉。这里遗落下了我的梦,只有在这里,我才能找得回。我深深眷恋着她,于是,我留了下来。 

       如今,在这个春天,我又一次走进了乌镇,走进这个流动着的千年小镇,去寻找我心中的那个梦中水乡。 

       木船载着我们在元宝湖上行进,清风徐来带来的是远处油菜花和泥土的芬芳,经过湖水的滋润,又恰到好处地掺入了水的气息。终于,在那个停满小舟的河埠头,我们靠了岸,一离开船,脚就立马踩在了青石铺就的古街上。因为不是周末,且是新开放的,游人并不多,但这样的氛围正是欣赏乌镇最好的氛围,你尽可以把梦境和现实结合在一起,没有人会来打搅你,一切为你而静静盛开,只为你的到来。这一片是江南典型的水乡泽国,内有纵横交叉的河道近万米,形态各异的古石桥72座,几乎没走几步就会出现一座石桥,真正的陆地被分割成一个个小岛,听说老房子后面还有一大片湿地,还有一块形状像龙形的田,一片田建成如此形状应该很有些来历才是。 

       这是一条风格古朴的明清老街,是我国保存最完好的明清建筑群之一。听说这条老街上大大小小有17座茶馆。此刻过了喝早茶的时间,茶馆里没有人,炉台的灶火也已熄灭,但可以想见早市时,赶集的老人们围坐在茶馆里,叫一壶茶,抽上一根烟,在热气氤氲中拉拉家常,在袅袅茶香中倾听橹声欸乃。期间,茶馆的伙计会穿梭在堂间,随时为你的茶碗里添上开水。于是,时间悠悠,岁月悠悠,一切在这一刻凝滞了。古镇的早晨也是被这些茶馆唤醒的,当阳光慢慢从木楼的上面投射到青石板上时,老街上来来往往的人渐渐多了起来。 

       路两边的古旧的木结构房屋经过巧妙改建,现在已成为了一家家家庭旅店。随便推开一家走进去,热情好客的主人会引你进去参观。这里的每家旅店设计都不尽相同,尽可能遵循原先的面貌,内部的设计和摆设都是典型水乡人家的摆设,显得朴实而有韵味。有不少房间是邻水的水阁,推开窗子,发现窗台之下就是流淌的河水了,窗口或悬着几盆吊兰或挂几盏红灯笼,显得清雅而悠闲。夜晚住在这样的房间里,没有车马的喧嚣,没有生活的琐事,只有窗外潺潺的水流声和青石板上清脆的脚步声,感觉时光回到了那些个遥远的年代。天外仿佛有丝丝笛声飘来,遐想哪个木栏前该有吟唱的诗人啊? 

       在两边的木房子里还隐藏着不少民俗馆,将小镇的民俗汇集在一起,展示给游人。走进“绝代金莲”中国缠足文化博物馆,为我们展示了就是封建历史上存在了千年的缠足现象。展厅共展出年代不同、地域不同的缠足鞋800多双,有的甚至还不到三寸,每双都女红细致、刺绣精美,还根据季节不同绣上不同季节的花卉。印象最深的是有一双缠足鞋脚底有个小抽屉,底下还有镂空的花纹,放入香粉,在地上一步就一朵荷花,清香四溢,这就是所谓的“足底生莲”了。此外还有众多图片和缠足用具。 

       编辑过诗文集《文选》的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曾在乌镇的书馆读过书。昭明太子读书的地方倒挺多,但有遗迹可循的只有乌镇这一处了。现在书馆已不复存在,只有一座5多米高上书“梁昭明太子同沈尚书读书处”的花岗岩石坊矗立着,还能从中依稀看出当年的规模。 

       一路走来,老街时而变窄时而变宽,酱园、药铺、铁铺、会馆、酒坊、银铺、深宅等依次排列,让人应接不暇。在乌镇大戏院我们还能看到一座金璧辉煌、雕梁画栋的大戏台。再后面还有一座水上戏台,看戏的时候需要乘坐小船,很像鲁迅笔下看社戏的情形。染坊高高的木架上至今还晾晒着蓝印花布匹,随风翩翩轻舞,让人联想到舞台上的水袖。还有一个邮局,青砖墙、铁花门和铜挂灯营造出的是一派三四十年代上海滩的感觉。在门口硕大的铜邮筒前投下一封信,古镇安然恬静的心情就从这里捎走了。 

       老街的尽头就是著名的双桥,这里刚好是两条河道的交汇处,两座桥也呈直角,从任何一座桥下望过去都能看到一个桥洞套着另一个桥洞,故又名“桥里桥”。这也是乌镇一个标志性的景观。站着位于西市河的仁济桥上放眼望去,可以看到河两岸大片的水阁、石桥、古树、老街风姿绰约,乌瓦白墙层峦叠嶂,美不胜收。古镇现已安装好了灯光系统,夜晚站在这里,无数如点点繁星的灯光倒映在波光粼粼中,水阁桥拱被灯光映照得若隐若现,就更是不知天上人间了。 

       过了桥就可以看到一座高耸的白莲古塔,还有塔下的水上走廊和汉白玉围栏,塔那边就是京杭大运河了,蜿蜒东去,滋润着这方沃土。另一边是文昌阁,飞檐翘角倒映在西市河里,随水波荡漾。一旁还有一座水上舞台。一座舞台坐落于水面之上倒是从未见过的,在全国来看也是不多见的。从水上舞台入口进入,2000多个由原木铺就的观众席在一片青草地里成扇形展开,逐层高升,每层还特意设计成波浪型,显得灵动飘逸。座位居高临下,位于3000多平方米新月形湖泊中的主舞台尽收眼底,湖中一座残破的石拱桥和石门正诉说着历史的沧桑。舞台的背景则是连绵的明清老建筑群,马头墙、观音兜、石库门勾勒出美妙的天际线。 

       远处隐隐传来一阵锣鼓的喧嚣。赶忙过去一看,温都元帅府门前一队穿着古服的人,或肩扛大刀,或高举令旗,前面鸣锣开道,瘟元帅的轿子就跟在后面,最后是8个手持刀枪的护轿判官,异常热闹。原来,这里正在进行今年乌镇香市“瘟元帅会”的演练。在老乌镇心里,每年用轿子把瘟元帅抬出来,在街上巡游一番,当年就会顺顺当当,没有瘟疫了。一声“温元帅有令集合出发”,队伍就在锣鼓喧天中在小镇的小巷拱桥上蜿蜒而去。乌镇香市一般在每年的四月,除了“瘟元帅会”,还有“蚕花圣会”。古时乌镇农村几乎家家种桑,户户养蚕,每年清明前后,四乡农民齐聚乌镇,烧香祈求蚕花丰收。斗大的“蚕”字旗下,洗蚕花手、轧蚕花等民间活动相逐一一登场。还有“莲花漂流”,无数莲花灯在市河里随波流淌,宛如繁星。不过场面最壮观的要数“踏白船”了,只见身着蓝黄两色服装的大汉,15人为一队。众大汉齐心发力、吼声震天,操桨者躬伸齐整,拉帮者背贴水面,仿佛蛟龙腾空出水。 

       告别的温都元帅府再往前,路旁突然出现了一座高大的青砖房屋,走近一看,原来这里就是茅盾纪念堂了。纪念馆正中一水之上安放着的是茅盾——这位乌镇走出去的文豪的灵柩,在一旁的语音室里游人还能听到他的留声。当带着浓浓乡音的从耳机中流淌而出时,一下子使人感觉他离我们并不是那么遥远,似乎就是我们身边生活着的某位和蔼的老人。纪念馆后面就是陵园,名曰“灵水居”。这里是西大街的最高点,居高而望,视野十分开阔,陵园所处乌镇最为完整的园林区域,生态植被良好,雪松和松柏茂盛,空间宽阔,堪称“风水宝地”。整个陵园的造型布局采用“子”字型布局,取自于先生的代表作品《子夜》,笔划简洁、曲折流畅、经纬分明、四通八达,独辟蹊径的创意运用,于美感中见寓意。陵园中安放着茅盾和夫人孔德沚的骨灰,东侧移建有茅盾母亲陈爱珠的陵墓,一旁还有其弟沈泽民和内弟孔另境的纪念馆。 

       乌镇还有一个水上集市也是很有特色的。那是一座架设在水面之上的浮桥,两面可以停泊运货的小船,人行桥上,可以直接和船家购买商品。这个集市一般都在早上,在早晨清新的空气中行走,来到水上集市可以买些鲜花和其他新鲜的土产回去,装点我们的窗子,丰富暂居小镇的生活。 

       不知不觉,夕阳已映红了身边的白墙,使得每个墙头都泛出一层淡淡的粉红,层层叠叠直到天际。木船载着我们渐渐离开了河埠头。回过头去,古老的乌镇开始迷蒙在霞光中,一种带着沧桑的美在四周蔓延。 

       我轻轻地作别,作别这座在我梦中常常浮现的江南水乡……
所属专题:
来源: 桐乡新闻网 作者: 宁越 编辑: 朱方红
相关稿件:
桐乡新闻网版权声明:

① 本网(桐乡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桐乡新闻网”、“今日桐乡报社”、“桐乡电台”、“桐乡 电视台”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桐乡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桐乡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
联系电话:0573-881186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