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报料:13867300110

“纪监员随团出访反腐”很像刻舟求剑

2007年06月06日 15:17 来源: 《中国青年报》
桐乡手机报
 欢迎订阅《桐乡手机报》,每日发送一次,发送短信5111到10086即可开通,详询10086。

  一地级市为认真执行中央领导同志关于制止公款出国(境)旅游的批示精神,根据当前旅游旺季的实情,采取五项举措,切实加强因公出国(境)监督管理,其中一条是:跟踪监督检查。组团出国考察时,有条件的应配有一名纪检监察员随团出国,其主要职能是做好出国考察人员的跟踪监督工作,回国后应主动向党组织汇报在国外执行外事纪律和廉洁自律的情况。(《江南时报》4月11日)

  此消息让人发笑。据说既有的各种出国考察团已有考察团长、书记、常务副团长,再加上纪监员,考察团的官僚结构就全了。让纪委随团出访反腐,首先暴露出一种机构迷信:不管设置某个部门起不起作用、能不能反腐,但机构一定“完整”。所以你看中国不管多小的地方、不管多小的国营单位、不管多穷的地区,从纪委到计生委,从科委到体委,从统战部到政研室,机构设置首先都非常完整。

  让出国考察团配备一名纪检监察员,正是这种官场惯性思维的反映:虽然考察团只是个临时、流动、暧昧的团体,但在机构设置上得先完整起来。

  纪委随团能起到跟踪监督作用吗?纪检监察员不像机器,输入“必须严格执行监督任务”,他就能严格执行。作为个人的他,同样会滥用权力、同样会腐败。要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加入出国考察团后,纪检监察员的身份立刻发生了改变,成为出国考察团的一部分,与其他考察者结为一个“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的利益共同体,成为一根绳上的蚂蚱。寄望纪委随团出访反腐败,这是典型的刻舟求剑思维。刻舟求剑中,那个蠢瓜以为在宝剑落水处刻上记号,上岸后就可以捞到剑,他不知道船是不断流动改变位置的;而在这种制度中,制度设计者以为纪监官员的身份也是不会变化的,实际上只要是人,面对利益诱惑时随时随地都可能腐败。4月12日刚曝光的一条新闻:办了许多腐败大案的湖南省纪委原副书记杜湘成,因嫖娼被开除党籍,这位纪委领导当年因办案有功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就表示过:纪检干部和领导干部也是人,也有各种欲望。

  好一个纪委贴身监督:纪委在国内对许多官员确实是贴身监督的,没有哪个地方、哪个部门没有配备纪委,可对遏制腐败起到了多大作用?国内“贴身”行不通,难道到国外“贴身”就会起作用了吗?

  为了防止那个随团考察的纪委委员腐败或失职,是不是得再派一个人对他进行贴身监督——这种反问可以无穷无尽地追问下去,这样防腐根本不能自洽。还有,治理公款出国本就为了精简考察成员、约束考察成本,加上纪委随团监督,岂非考察成本更高了?如此治理手段与治理目标是完全相悖的,治理考察乱象不能忘记治理的本体承诺,也不能没有制度成本意识。

  其实遏制出国考察腐败很简单:靠纪委“盯人”是盯不住的,只有让人大“盯钱”。让人大控制好政府的钱袋子,控制好行政支出,控制好考察财政的审批,出国考察就被驯服了。腐败需要钱,没钱玩不成,这才是要害所在。强化人大代表预算审批权力的要求在今年两会上表现得特别强烈,许多人大代表对审议政府预算走过场表示出了不满,一个代表说:作为第十届代表,我已参加了5年的会议,从没听过任何代表审议《预算报告》的发言;一个代表抱怨:每年大会安排审议《预算报告》都形同虚设,最后都是稀里糊涂投了赞成票——正是这种审批漏洞给官员公款吃喝、公车消费、公款出国“三公消费”提供了充足的经济基础。审批财政预算是人大代表的核心权利,一旦人大代表对政府预算的审查权落到实处,每一分钱的流向有了制度约束,吃喝玩乐和出国考察腐败自然失去了基础。

  总有人说我们的法规对公务员管得太松,其实不松,很多方面相当严厉,严得甚至连出国都纪委贴身监督——但严厉得不在关键、核心部位,缺乏一箭封喉、一针见血、直指要害的那种严,仅仅在边缘事务上营造了一种严治幻觉。

所属专题:
来源: 《中国青年报》 作者: 曹林 编辑: 朱方红
相关稿件:
桐乡新闻网版权声明:

① 本网(桐乡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桐乡新闻网”、“今日桐乡报社”、“桐乡电台”、“桐乡 电视台”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桐乡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桐乡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
联系电话:0573-881186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