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报料:13867300110

桐乡乌镇旅游保护与开发双赢

2007年05月27日 15:52 来源: 江西日报
桐乡手机报
 欢迎订阅《桐乡手机报》,每日发送一次,发送短信5111到10086即可开通,详询10086。

  乌镇素有“中国最后的枕水人家”之誉,2006年10月,该镇投资10亿元开发的二期景区开始对外试运行。二期景区由12个岛屿组成,保存了25万平方米的明清建筑,形态各异的古石桥72座,两岸临河水阁绵延1.8公里。图为当地组织人员正在进行拳船表演。(江西日报记者 周霖 宗欢摄)

  走进乌镇,如同走进了梦境一般,古街,小桥,流水,青瓦房,茅盾故居……一派清末民初时的江南水乡景象;乌镇东栅古街里,一艘艘载满游客的小船沿河而上,擦肩而过的是操着世界各国各地不同语言的游客。

  “乌镇有1300多年历史,历来是浙江桐乡市的大镇、重镇。上世纪90年代,乌镇经济开始回落,失业、下岗人员逐渐增多,年轻人都到外地谋生,成了一个‘冷冷清清乌镇镇。’”桐乡市委宣传部的同志告诉记者,自从乌镇发展旅游业以来,成功地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现在乌镇景区已被评为国家AAAA级景区,是全国20个黄金周预报景点之一。

  乌镇开发之初,全国已经掀起了新一轮的古镇开发热潮。面对激烈竞争,乌镇古镇保护与旅游开发管理委员会坚持尊重历史、尊重文化的理念,把保护放在第一位。

  在众多的江南古镇中,乌镇第一个把所有矗立在古镇上的高低压线路和通信线路埋到了街下,铺设地下排污管道,出资为老街上居民每家每户装上抽水马桶,对所有河道进行大规模清淤。这些着眼于长远的保护措施,成为古镇开发的典范而备受各地专家推崇。

  为了彻底恢复古镇原貌,管委会专门建立了近1万平方米的两个旧石料、旧石板仓库和一个旧木构件仓库。景区里的现代化设施被隐藏起来,就连空调外机也用旧的木条封起来。这种“以旧修旧、以旧修故”的做法,被其他古镇纷纷效仿。

  “小桥、流水、人家”是江南六大水乡古镇的共性。而以文化性和民俗性见长的深厚历史文化底蕴,则是乌镇突出的个性。现在,乌镇不仅有茅盾故居、林家铺子等体现茅盾早期生活的重要景点,还争取了两届茅盾文学奖在此颁奖。与此同时,乌镇还推出沿袭了几百年的传统节日“香市”,请来年久失传的皮影戏老艺人,将早已停唱的乡土花鼓加以发扬,重新恢复三跳、拳船表演、高杆船表演,把蓝印花布、酒作坊、糕点作坊等有机组合成传统作坊区,让古镇充满了生命力。

  在全方位的宣传战略上,乌镇首先把注意力放在上海、杭州、苏州三地,在电视、平面及网络等各种媒介上频频推出“原汁原味”及“深厚文化底蕴”的乌镇。2001年接待APEC嘉宾后,乌镇吸引了来自世界五大洲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游客。

  从默默无闻到声名鹊起,乌镇仅用了半年时间,却取得了一般景区推销10年的佳绩。

  背景链接

  东栅只是乌镇旅游的一期工程,今年刚刚开放的西栅是二期工程,属于休闲度假型景区。随着西栅正式对外开放,乌镇整个景区面积达到了2.4平方公里。2006年,乌镇景区接待海内外游客248.4万人次,其中国外游客33万人次,实现门票收入近8800万元,连续5年居浙江省单个景点接待境外游客之首。

  记者感言

  古村古镇的旅游资源具有不可再生的特性。在开发古镇的过程中,不仅要考虑经济效益,更要保护好它的原貌、文物和韵味,否则将失去对游客的吸引力。乌镇旅游的最成功之处就是将保护与开发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古镇保持了原生态的古朴风格。管线地埋、河道清淤、修旧如旧、控制过度商业化等开发创新,为全国首创,被联合国专家考察小组誉为“乌镇模式”。

所属专题:
来源: 江西日报 作者: 黄继妍 胡萍 编辑: 沈正禹
相关稿件:
桐乡新闻网版权声明:

① 本网(桐乡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桐乡新闻网”、“今日桐乡报社”、“桐乡电台”、“桐乡 电视台”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桐乡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桐乡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
联系电话:0573-881186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