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报料:13867300110

人民币汇率为何屡创新高

2007年05月11日 09:07 来源: 人民日报海外版
桐乡手机报
 欢迎订阅《桐乡手机报》,每日发送一次,发送短信5111到10086即可开通,详询10086。

       今年5个月内27次改纪录 汇改以来累计升幅近5.4%     

       “五一”长假后的首个交易日,中国外汇交易中心的报价显示,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中间价一口气突破7.7关口,达到7.69511。这是继长假前最 
后一个交易日人民币汇率突破7.71关口后,再次创下的新高。至此,自汇改以来人民币累计升值幅度已接近5.4%。 

       有分析人士统计,在2007年短短5个月的时间里,人民币汇率中间价的新高纪录就已被改写27次。仅在4月份,人民币汇率先后突破7.73、7.72和7.71的3个关口。那么,人民币汇率为何屡创新高,对中国经济将产生怎样的影响,今后趋势又是怎样的呢?  

       多种因素促人民币升值  

       银行外汇分析师认为,人民币近期走强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刺激性因素是美国国会的听证会。美国东部时间本周三,众议院的3个小组委员会将就“汇率操纵”问题举行联合听证会,中国将成为其关注的一大焦点。与此同时,全美制造业协会近日积极展开游说活动,通过各种渠道向政府施压,要求对人民币问题采取更为强硬的态度。 

       保护主义压力的效果已经有所显露。据美国财政部披露,美国财政部长保尔森“五一”期间在哈佛商学院发表讲话时承认,美国国会和许多企业对中国迟缓的汇改步伐深感不满。他当时表示,人民币更快地升值非常重要。  

       此外,5月下旬,由中国高层官员组成的代表团将赴美参加中美战略经济对话第二次会议。这也给市场带来了人民币加快升值的预期。  

       外汇分析人士强调,从国内市场来看,此次人民币升值,是长假之后的首个交易日。整个市场无论贸易还是个人对私汇款都在短期内有一个释放的过程,对美元形成了抛压,人民币升值很自然。  

       出口企业感受有所不同  

       人民币升值对中国经济究竟会产生多大影响?在过去两年中,这个问题一直引起各界关注。尽管汇改一直以小幅、持续的步伐在进行,但逐步累积的幅度,已经让所有出口企业感到了变化。  

       人民币的持续走强无疑影响着中国出口商品在国际上的价格竞争力,但不同类型的企业,感受到的压力大不相同。有专家分析,对于出口高附加值的企业来说,由于其利润空间远远高于这一水平,受到的影响相对较小;而对于生产附加值较低,但生产规模在国际市场上举足轻重的企业来说,较强的议价能力也可以使其在很大程度上转嫁人民币升值的风险。  

       真正受到影响的,主要是附加值低、竞争激烈、规模又不大的出口企业。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低附加值的小企业,往往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因此尽管“小幅”升值不会在整体上影响中国制造的竞争力,但当累计升值达到一定幅度后,其对劳动力和就业市场的压力,就值得引起关注。  

       同时,人民币的升值,对持有外币的人而言,则意味着其外币财富“缩水”。这其中,美元以及与美元汇率相挂钩的港币贬值的幅度还要大一些。不过,银行理财人士提醒,目前是否将手中美元兑换成人民币,需要考虑实际需要。  

       稳健的汇率目标不会放弃  

       采访中记者注意到,即将召开的“第二轮中美战略经济对话”,使市场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一直很高。但是,也有专家指出,虽然这个外部因素可能促使人民币在这个阶段上扬,但是市场不能因此得出“人民币已经步入加速升值空间”的结论。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毅夫说,目前人民币汇率的改革、浮动仍然在温家宝总理所言的“主动性、可控性、渐进性”的框架下发展。实行稳健的汇率改革是央行的既定目标,这个目标不会因为美方的施压而轻易放弃。他认为,在可预见的未来,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每年只能以大约3%的速度升值,否则就会超出我国经济的承受能力。  

       建设银行研究部8日发表的一份报告预测,今年二季度人民币升值幅度在1.7%左右。这份报告说,相比美、欧、日等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经济增长的低迷,我国经济增长仍继续保持较快速度,使人民币走强有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另外,我国外汇储备使用方式多样化的开拓以及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中市场作用的进一步增强等,都将促进二季度人民币汇率出现加速升值趋势,双向波动增强。

所属专题:
来源: 人民日报海外版 作者: 记者 田 丽 编辑: 朱方红
相关稿件:
桐乡新闻网版权声明:

① 本网(桐乡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桐乡新闻网”、“今日桐乡报社”、“桐乡电台”、“桐乡 电视台”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桐乡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桐乡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
联系电话:0573-881186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