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报料:13867300110

美在蓝白相印间

2006年10月30日 21:36 来源: 桐乡新闻网
桐乡手机报
 欢迎订阅《桐乡手机报》,每日发送一次,发送短信5111到10086即可开通,详询10086。

       步入乌镇景区来到宏源泰染坊,您便融入了蓝印花布的世界。前店后坊,抢先俘获视线的便是店铺货架上那蓝韵醇正、花纹白丽、图案各异的成品蓝印花布,以及用它制成的各式服饰和工艺品。流连柜前,注目欣赏,想必您已沉醉其间,倾情而“心动”了。不过且慢“行动”,请先到后边作坊,看看蓝印花布是怎样染成的。现场直击——精心设计的图案镂刻在抹有桐油的牛皮纸上,制成“花版”;黄豆粉拌石灰加水调制成浆;透过“花版”图案镂空处,把灰浆均匀涂刮粘附于本白棉布之上,起到防染留白的作用;晾干灰浆,把布浸入由蓝草提炼而成的靛青染液中,染色多次至深蓝;刮去灰浆清洗,悬布于高竿之上,沐阳光,浴清风,则蓝色浓郁、白纹清新、古朴典雅的蓝印花布便诞生了。“快镜头”式的展示,浓缩了时间和细节,却足以凸现蓝印花布之美以及制作过程所体现的文化底蕴。此时,雅兴所致,您不妨回到店堂,美中选爱,剪上一块中意的布料,挑上一件称心的工艺制品,带回一个蓝色之梦,留住一段难忘的记忆。这是真实的一幕,更是常演不衰的一幕。

  平日里迎来送往,宾客无不盛赞乌镇蓝印花布,情有独钟美誉有加。每与客人交流观感,同感共鸣之余常默然沉思:蓝印花布,你惹人钟爱之“形”从何而来?你摄人心魄之“神”是谁赋予?

  赤橙黄绿青蓝紫,编织了大自然的七彩霓虹,也吸引和启发着人们对色彩美的追求,包括服饰的染色敷彩之美。多彩世界,有人爱红之热烈,有人喜绿之清新,有人要黄之华丽,也有人求黑之稳重……而那纯静、中和、深邃的蔚蓝之色更为人们所共爱。当“取之于蓝(草)而青于蓝”的靛青染料把蓝色之魂赋予了淳朴本色的棉布,那抗染的灰浆以身护“花”留住纯真的本白,于是,如蓝天点缀些白云,大海卷出朵朵浪花,蓝白交响奏出了如诗如画的美韵,造就这醉人的蓝印花布。

  经过个性选择,巧手裁缝,新衣着身之际,那平面的蓝印花布便又变幻出立体的多姿靓丽:无论天真儿童、纯情少女,还是成熟少妇,乃至追寻第二青春的大婶大妈,蓝印花布总是那么自然得体,老少皆咸宜。无论衣褂裤裙、帽巾包兜,成套穿戴还是搭配点缀,总是那么贴切谐美。至于装饰布艺更非女士独享,装点家居,蓝韵怡人,想必都会欣然接受。

  蓝印花布外美而内秀:布,以纯棉纺织而成;色,以天然蓝草(中医称其叶为“大青叶”,其根为“板蓝根”)之汁染成;质,柔软亲和,透气吸水无刺激,四季穿着皆相宜,可谓浑然天成,“绿色”而无公害。蓝印花布因此身价倍增。

  与如今争奇斗艳的各种纺织面料“新秀”相比,蓝印花布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史籍记载,早在秦汉时,人们已在丝织物上染色印花,包括蓝白相间的图案。当时,造纸术未发明,棉花也尚未传入,因此人们是在木板上镂刻花纹,然后把麻、丝织物夹在两块花板之间进行染色。用这种方法生产的印花织物称作“夹缬”,这也可以说是蓝印花布之雏形。随着东汉造纸术的发明,七世纪棉花种植从印度传入,十三世纪松江人黄道婆从海南把棉纺技术传授给江南农家,经过能工巧妇的不断探索积累,无论棉布纺织、花版制作还是印染工艺都有了长足进步,棉质蓝印花布便在江南民间逐渐普及,其名称也以“药斑布”、“浇花布”、“拷花蓝布”而载入史志文献。明清时期,获益于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浙北、苏南一带棉花、蓝草种植十分普遍,加上当地民间纺织、印染技术的发达,以至家家可闻机杼声,户户都有纺织娘,织成之布或自行点染或请染坊代劳。由于原料和制作成本相对低廉,成品既美观大方又耐洗耐用,蓝印花布便成了深受劳动人民喜爱的专用布料:中老年身上穿的衣服,日常用的被面、蚊帐、头巾、围裙、包袱布等,甚至姑娘的嫁妆、新生婴儿的抱裙、新衣,都用蓝印花布。

  正如我们天天相伴的不少生活用品一样,蓝印花布具有实用与审美双重价值,它因适用而存在,更因怡人之美而受到青睐。请看蓝印花布之“花”:图案大多取材于花卉、人物、鱼虫鸟兽、山石树木以及神话故事等等,其中最多的是吉祥图案,如梅兰菊竹、榴开百子、吉庆有余、狮子滚绣球、鲤鱼跳龙门、百寿图等,蕴含了极富民俗特色的审美趣味和生活情调。受工艺方式决定,蓝印花布以“以点连线,集点成面”为造型手法。由于花版不能刻断,线条相接处都须断开,于是大点小点,虚实相生,疏密有度,巧妙构成种种图案,人称“花雨满池”、“珠落玉盘”,别具节奏韵律。由于手工操作,块面较大的防染灰浆往往有绽裂的纹路,入染后会出现细似蛛丝的浆纹,美观而无一雷同,平添许些自然之美。再看色调风格:加工过程中,因微量染液透过灰浆,一般新染出的花布的白纹处会有一层浮色,叫“浮蓝”,但经过洗涤即可褪去,而蓝底则色泽如故,越洗蓝白对比越鲜明,故给人“越洗越新”之感。清醇的蓝与靓丽的白,相印而成整体之美,与江南水乡清丽、柔美的自然风光和恬淡、文静的审美情趣竟如此吻合。蓝印花布岂止是民间实用之物,它是江南劳动人民妙手创作的艺术珍品,蓝白相印之间凝聚着多少美的遐想,巧思点染之中蕴含着多么厚重的文化底蕴。蓝印花布雅俗共赏,“形”、“神”兼备,美从中来。

  也许因为平常之物而不以为贵,也许因为世代传承不再新奇,也许由于手工制作耗时费力,当机器化、大批量、快节奏为特征的近代工业浪潮裹挟着大量花色繁多、价格低廉的“洋布”席卷而来时,人们爱新奇图便宜贪省力的潜意识被激活。市场供需的巨大变化,使农家自给自足的乡土产品与传统作坊“慢工出细活”的生产方式面临了严峻挑战。据地方史记载,昔日棉纺织和印染业颇为发达的乌镇有百年老染坊十余家,经洋货冲击、战火激荡,至1948年时竟大半倒闭仅存4家,此后则每况愈下。一叶知秋,蓝印花布命运衰微、几近淘汰的境遇由此可见一斑。

  在经历了沧桑沉浮之后,蓝印花布那自然淳朴的特质、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终于为人们重新认识。于是,这颗生命力顽强的种子得以“春风吹又生”。作为主要原产地,桐乡市不少有识之士和企业家倾情于蓝印花布的再开发。他们继承传统,创新设计,赋予蓝印花布更加丰富的文化、艺术含量。1978年,桐乡蓝印花布在上海工艺品展销会上尽显风采,首次与外商签订手工蓝印花布出口合同,从此确立桐乡蓝印花布出口基地的地位,产品在日本、韩国、东南亚地区等备受青睐。1986年,日本东京将桐乡蓝印花布上的“百子图”、“百寿图”印上明信片发行。而后《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日报》英文版等四家报刊撰文介绍了桐乡手工蓝印花布,中央、上海等五家电视台也作了专题介绍。世纪之交,乌镇实施古镇保护与旅游开发,在景区恢复宏源泰染坊,通过演示传统工艺流程,展出古今实物精品,为人们了解蓝印花布提供了身临其境的场景。知之深而爱之切,蓝印花布就在一片喝彩声中走向四方。

  蓝印花布的复兴,决不是简单地重复昨天的故事,当人们渴望返朴归真,追寻怀旧情调,享受纯真美韵,讲求文化品位之时,蓝印花布以其特有的“形”、“神”之美满足了人们的需求,从而实现了更高层面上的再生。
美,在蓝白相印间。

  愿蓝印花布青春永驻,恒久流传。

所属专题:
来源: 桐乡新闻网 作者: 王士杰 编辑: 沈国香
相关稿件:
桐乡新闻网版权声明:

① 本网(桐乡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桐乡新闻网”、“今日桐乡报社”、“桐乡电台”、“桐乡 电视台”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桐乡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桐乡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
联系电话:0573-88118696。